首頁 > 戰史揭祕 > 抗日戰爭 > 晉察冀邊區抗戰歌曲:堪稱抗戰“樂以載道”的豐碑

晉察冀邊區抗戰歌曲:堪稱抗戰“樂以載道”的豐碑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個民族都有其民族精神。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有機疊合,會生髮出大衆認同的國家觀念與時代標識。而藝術精神,則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觀照。作爲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立的第一個敵後根據地,在晉察冀邊區這方血與火的土地上,以呂驥、周巍峙爲代表的一批音樂工作者,圍繞武裝鬥爭、民主建政、發展生產主題,創作了一批反映邊區抗戰的歌曲,給艱難困苦中的抗日軍民送來了精神食糧。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歌曲中前仆後繼的鬥爭精神。中華民族珍愛和平,但從不懼怕戰爭。“七七事變”後,面對“華北告急”的危局,晉察冀抗戰歌曲急切呼喚人們去“當兵保家鄉”。在這場鬥爭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子弟兵進行曲》《我們堅決像鋼》謳歌了八路軍和民兵的英勇善戰。《戰士的槍》《我們的鐵騎兵》《夜襲之歌》《叫他越治越不安》等從多維空間展現了邊區戰鬥情節。特別是《狼牙山五壯士歌》《五十九個》唱述了邊區軍民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慨。晉察冀邊區政府就曾兩次召開“羣英大會”,表彰“子弟兵戰鬥英雄”鄧世軍、“戰鬥英雄”李殿冰等四百多位英模。《李勇已變成千百萬》生動歌唱了軍民同仇敵愾的戰鬥精神。

抗戰伊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念即深入人心,社會各界團結一心禦敵。1938年1月,共產黨、國民黨、各抗日軍隊與團體、工農等各界代表相聚阜平縣,宣告共同建立晉察冀邊區政府。在《保衛晉察冀》等歌曲中,這樣一種團結精神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從高歌“打破敵人的封鎖蠶食,誰也不能破壞我們鋼鐵的團結”,到直抒團結“才能打得贏”的主旨,《團結就是力量》是這一精神的最強音。2015年,這首歌曲當選爲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之一。

晉察冀邊區抗戰歌曲:堪稱抗戰“樂以載道”的豐碑

1940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雙十綱領”,成爲晉察冀各界的抗戰綱領。歌曲《摧毀敵僞政權》《財政經濟政策好》等唱頌了這一廣聚民意的民主精神。1943年召開的晉察冀邊區第一屆參議會,圍繞着邊區“施政綱領”“縣區村組織條例”等民生與建政問題廣泛協商,阜平的“豆選經驗”尤其能體現民衆的政治意願。作爲藝術化的表現,《縣選歌》《選村長》橫空出世,表現出“說老百姓的話,辦老百姓的事”的宗旨。《認真選舉》《民主政權歌》等歌曲,則告誡選民要珍惜民主權利。可見,民主題材是邊區建設的常見話題。

藝以載道,樂與政通。可以說,驅除日寇乃是抗戰的最大政治訴求,也是歌曲所載之“大道”。黨制定的武裝鬥爭、統一戰線等策略,使人民看到了中國的希望。晉察冀音樂工作者也真切體會到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在1940年抗戰最艱苦之際,歌曲《新中國的姆媽》(田野詞、周巍峙曲)就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地位給予了科學總結:“你堅持抗戰爭取民族解放,你實行民主改善民生,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將建設在你的手底下,那光明燦爛的新社會,你領導我們走近它!”它讚譽共產黨爲“新中國的姆媽”。這是人民對共產黨抗戰中豐功偉績的高度評價。三年之後,又誕生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曹火星詞曲),進一步詮釋了黨的先進性和革命性。此乃晉察冀抗戰歌曲“載道”精神的華美樂章。廣大音樂工作者在譜好“頌黨歌”這篇文章之時,深曉自己的藝術擔當,立志做好《黨軍的宣傳員》:“面向着艱苦的鬥爭,面向着戰士和人民。在戰場上,在田莊裏,傳播着嘹亮的歌聲!”這種藝術實踐,透過名不見經傳的村劇團的詠唱可見一斑:“唱一個民主生活真自由,演一出大生產收成好,唱一個英雄模範好榜樣,演一出二流子回頭了”。正是這種“爲窮人樂”的演藝精神,推動了抗戰文化傳播,彰顯了音樂工作者“樂以載道”的精神。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付出了數千萬軍民的生命代價“熬出來的”。抗戰精神是支撐我們贏得抗戰勝利的支柱,也是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隨着抗日戰爭研究深入而系統的開展,晉察冀邊區抗戰歌曲已成爲研究抗戰藝術精神的重要素材。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