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成語典故 > 成語“負隅頑抗”有什麼歷史典故嗎?“負隅頑抗”含義詳解

成語“負隅頑抗”有什麼歷史典故嗎?“負隅頑抗”含義詳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成語“負隅頑抗”是什麼意思?“負隅頑抗”出自於哪裏?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負隅頑抗”這則成語的“負”是依靠;“隅”是山勢險要的地方。比喻依仗某種條件頑固抵抗。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盡心下》,則之野,有衆逐虎。虎負蝸(即隅),莫之敢櫻。

戰國時,有一年齊國發生饑荒,許多人餓死。孟子的弟子陳臻聽到這個消息,急忙來找老師,心情沉重地說:“老師,您聽說了嗎?齊國鬧饑荒,人都快餓死了。人都以爲老師您會再次勸說齊王,請他打開棠地的穀倉救濟百姓。我看不能再這樣做了吧。”

成語“負隅頑抗”有什麼歷史典故嗎?“負隅頑抗”含義詳解

孟子回答說:“再這樣做,我就成爲馮婦了。”

接着,孟子向陳臻講述了有關馮婦的故事。

馮婦是晉國的獵手,善於和老虎博鬥。後來他成爲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幾乎被人們忘掉。有一年,某座山裏出現了一隻猛虎,常常傷害行人。幾個年輕獵人聯合起來去打虎,他們把老虎追至山的深處,老虎背靠着一個山勢彎曲險要的地方,面向衆人。它瞪圓了眼睛吼叫,沒有人敢上前去捕捉。

就在這時,馮婦坐車路過這兒。獵手們見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請他幫助打虎。馮婦下了車,挽起袖子與老虎搏鬥起來,經過一場拼搏,終於打死了猛虎,爲民除了害。年輕的獵手們高興地謝他,可是一些讀書人卻譏笑他。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