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馬陵之戰後魏國實力迅速崩盤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馬陵之戰後魏國實力迅速崩盤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馬陵之戰後,爲何魏國實力迅速崩盤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魏國是被列強圍攻而倒下,馬陵之戰是其中的關鍵一役。魏國興衰的經驗教訓,在今天看來仍然極具借鑑與警示意義。

馬陵之戰後魏國實力迅速崩盤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春秋大佬晉國被瓜分,代表着歷史進入了戰國。在戰國初期,各大列強的機會從理論上而言是均等的,但爲啥是繼承1/3晉國、疆域狹小的魏國持續強大了半個世紀呢?原因可分爲內外兩方面。

外因——主要競爭對手都有各自的問題。

三晉之中,原本實力最強的是帶頭瓜分智氏的趙氏,《史記》稱它“北有代,南並智氏,強於韓、魏”。但堡壘往往從內部開始瓦解,趙襄子死後,趙國在數十年裏進入了權力爭奪的惡性循環:趙桓子驅逐趙獻侯、自己當家;桓子死後,他的兒子被趙人所殺,獻侯被接回;趙敬侯期間,公子朔勾結魏國造反,曾試圖襲擊邯鄲;20多年後,又有公子紲與趙肅侯奪位事件....

至於東邊的齊國,正處於田氏代姜的歷史性鉅變階段,爲了獲得各諸侯的承認、消化內部問題,田氏對外戰略收縮;也正是在魏文侯的幫助下,田和才獲得了周安王的正式冊封;

南邊的楚悼王一度處於進取中原態勢,多次進攻周、鄭、韓,特別是在吳起前來後,推行變法的楚國強大到可以四面出擊,“諸侯皆患楚之強”。然而楚悼王死後,吳起被殺、變法被廢,楚國就此剎車;

西邊的秦國與趙國類似,長期處於內訌狀態,曾發生過秦懷公被庶長晁等人逼迫自殺、秦惠公的兒子秦出子被庶長改殺害等宮廷政變,直到秦獻公時期纔有所起色。

馬陵之戰後魏國實力迅速崩盤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第2張

在一衆對手紛紛掉鏈子期間,那時的魏國則以“衆人皆醉我獨醒”的姿態獲得了發展的黃金期。它的強盛,可以歸結爲兩位賢主、三大改制。

兩位賢主,指的是魏文侯魏斯、魏武侯魏擊父子倆,相對於其他諸侯的廟堂紛亂,這兩位卻都是難得一見的優秀國君,他們對內發展、對外擴張,奠定了魏國強大的根基;

三大改制,指的是魏國率先進行的變法,其主要內容包括:政治上打破世卿世祿制、獎勵戰功,李悝的《法經》開創時代之先河;經濟上施行新稅法,保護農民、鼓勵生產;吸引人才、培養人才,興盛的河西學派爲其他諸侯設立了人才孵化模板,魏武卒也被公認爲新式軍隊的典範。

經過兩代人的努力,戰國初期的魏國實現了國富兵強,甚至能在對秦國進行強力壓制的同時、抽出手來敲打齊、楚兩強;即使在魏武侯死後,魏國也爆發了奪儲之爭,但魏惠王前期魏國繼續保持了強勁發展勢頭,公元前356年,史稱“魯、衛、宋、鄭之君,皆朝於魏”;甚至在桂陵之戰落敗後,魏惠王仍舊能“乘夏車,稱夏王,朝天子,天下皆從”。

但所謂盛極必衰,當時的魏國已經危機盡顯,其原因可以總結爲“先天不足的地緣政治、後天失策的戰略佈局”。

魏國的最大短板,在於它的地理位置:位於中原核心,被秦、楚、齊、趙包圍(韓、燕可以看成打醬油的),屬於典型的四戰之國。

馬陵之戰後魏國實力迅速崩盤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第3張

對於四戰之國的對外戰略,《商君書·兵守》有段經典論述:

四戰之國貴守戰,負海之國貴攻戰。四戰之國好興兵以距四鄰者,國危。四鄰之國一興事,而己四興兵,故曰國危。

簡而言之,四戰之國如果輕易擴張,就很容易冒着四面受敵的危險。而魏國就生動地佐證了這個道理。

魏文侯、武侯時期,魏國的主攻方向是西邊的秦國,在奪取河西之地後設立西河郡,並由一代傳奇軍事家坐鎮,對西線保持着強勢高壓。這是奠定魏國中原首強的戰略性舉動,也是秦國在戰國的“至暗時期”。後來的秦孝公也憤慨地控訴:“三晉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當時在崤山以東,魏國的戰略大體是團結趙韓、壓制齊楚。

如果魏國保持以西線爲擴張重點,在山東打拉結合、保持均勢,以它的強大國力,搞不好就沒秦國什麼事了。但隨後魏國卻走向了另一個方向。

首先,因魏武侯的猜疑,吳起投奔楚國,楚國國力大漲、擴張兇猛;同時勵精圖治的秦獻公也竭力東出,期間與三晉互有勝負,魏國在西線已然出現隱患;

隨後,魏武侯去世、魏國朝廷內訌;魏惠王經過艱苦的爭鬥即位後,不知是不是爲了報復之前趙、韓趁火打劫的行徑,無視西線的危機,反而把擴張重點放在了東方。

魏惠王本身也稱得上雄才之主,經過幾年的努力,魏國迅速走出了內訌的陰影、且進一步奠定了中原大佬的地位。

在公元前354年,魏國調集重兵進攻趙國都城邯鄲,歷時一年成功破城。一個萬乘之國戰勝另一個萬乘之國,這是戰國以來最爲彪炳的戰功,魏國高人一等的絕對實力彰顯無遺。然而,這也讓魏國成爲了衆矢之的,迎來了各個方向的打擊。

魏軍攻打邯鄲的同年,秦軍趁機在西線攻佔少樑、斬首魏軍七千;此後,楚將景舍、齊將田忌從南、東兩線分別救援趙國。隨後就是圍魏救趙、魏軍遭遇桂陵之敗。

但即使如此,魏國的實力仍沒有遭到傷筋動骨的打擊,魏軍仍舊佔據着邯鄲。直到公元前252年,“秦大良造衛鞅伐魏,諸侯圍魏襄陵”,眼見各諸侯瘋了似的繼續加強圍攻,魏惠王才吐出含在嘴裏的肉,與趙國漳水結盟後撤出了邯鄲。

馬陵之戰後魏國實力迅速崩盤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第4張

這次挫折充分證明,列強決不允許再度出現一個整合的晉國,魏國一統三晉的戰略難以奏效。但魏惠王並不爲之所動,經過十年的調整,他再度出手。公元前341年,魏軍輕鬆擊敗了趙、韓聯軍,形勢一派大好;而齊國也故伎重施、派孫臏擊魏。

對於這種局面,魏國其實早有準備,並非像我們以爲的那樣“倉促回救”。得知齊國出兵,魏國這才亮出了底牌,他們調集主力,以太子申、龐涓爲帥,試圖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擊垮齊軍,斷絕趙、韓的念想。

可惜的是,孫臏棋高一着,馬陵之役中,魏軍遭受重大失利,龐涓戰死、太子申被俘。但這並不是結束。

馬陵之戰後魏國實力迅速崩盤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第5張

下一年,魏國兩面受敵:商鞅大敗公子卬的魏軍,兵臨河西。爲了躲避秦國的兵鋒,魏國的都城從安邑遷至大梁;同時趙、齊聯軍強勢進攻,魏軍屢敗。公元前338年,秦軍在雁門再次大破魏軍,魏將魏錯被俘虜。

在這一系列的打擊之後,魏國丟城失地、主力盡失,徹底從中原頭號強國的寶座上跌落。公元前334年,齊、魏兩國徐州相王,魏國事實上承認了齊國在崤山以東的大佬地位。

自此之後,魏國就長期處於被秦國不斷放血的痛苦中,直至走向滅亡。這一由盛轉衰的過程充分警示後世兩個道理:其一,國家戰略無小事,切不可四面樹敵;其二,人才是第一競爭力,若不是陸續錯失吳起、孫臏,魏國何至於落得此等田地?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