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抗日戰爭 > 抗戰初期中日雙方軍力對比:火力上存在巨大差距

抗戰初期中日雙方軍力對比:火力上存在巨大差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軍以師團爲基本戰略單位,聯隊爲基本戰術單位。國民黨軍一個師的兵力大約相當於日軍的一個步兵大隊。如若按日軍最初的四單位制計算,17個師團下轄共計204個步兵大隊——國民黨軍的統合戰鬥力其實僅爲其2/5。

1937年8月28日,英國《倫敦新聞畫報》關於抗戰中日本士兵的報道。圖爲扛着機槍的年輕日軍士兵。他們既是日本侵華戰爭機器上的一枚棋子,又是軍國主義的犧牲品。圖爲英國記者用這張日本攝影師拍攝的照片,給以“盲目的工具”標題,反諷了日本的侵略。

何應欽在《開戰之前敵我兵力比較》中,對比了“七七事變”時雙方的兵種及兵員數量,日本在開戰之初,陸、海、空軍無論在質量上還是數量上都佔絕對優勢。日本兵員總數爲448.1萬人,其中現役兵、後備役兵、預備役兵爲戰鬥兵,數量199.7萬人,補充兵人數248.4萬。陸軍常備師團17個,海軍艦艇190萬噸位,空軍飛機2700多架。國民黨陸軍現役兵170多萬,補充兵約50萬。海軍艦艇11萬噸位,不足日本的1/10。空軍僅有戰鬥機305架,各式飛機加起來一共600架。陳誠在《敵我國力的比較》中寫道:我陸軍雖然有182個師的番號,但作戰初期可使用於一線的兵力,僅爲步兵80個師、9個獨立旅、9個騎士師、2個炮兵旅、16個獨立團而已。

抗戰初期中日雙方軍力對比:火力上存在巨大差距

這裏首先需要釐清的是中日雙方軍隊編制上的差異。日軍以師團爲基本戰略單位,聯隊爲基本戰術單位。在抗戰爆發時,日軍有17個師團,編制爲四單位制,即每個師團下轄兩個旅團,每個旅團設有兩個步兵聯隊,每個步兵聯隊包含四個步兵大隊和一個山野炮中隊(75毫米山野炮4門)、一個速射炮中隊(37毫米速射炮6門)。每個步兵大隊下設三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九二式重機槍6挺)、一個炮兵小隊(九二式步兵炮2門)。一個步兵中隊包括三個步兵小隊,每小隊轄三個分隊(輕機槍3挺,步槍24支)、一個擲彈筒分隊(擲彈筒2支)。師團總人數在2.3萬~2.5萬人。即便是在侵華戰爭開始後,日軍感到四單位制師團行動不便,取消了旅團級別,改爲師團直接下轄三個聯隊,直屬一個炮兵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搜索聯隊和一個輜重聯隊後,一個師團也有1.8萬人的規模。國民黨軍的編制爲一個師下轄三個團,另有直屬的工兵連、迫擊炮連、搜索連、特務連各一個,步兵團沒有炮兵。按照這樣的配備,一個師的兵力大約相當於日軍的一個步兵大隊。如若按日軍最初的四單位制計算,17個師團下轄共計204個步兵大隊——國民黨軍的統合戰鬥力其實僅爲其2/5。

何應欽對於日本兵力的分析爲:“無論在數量上與素質上均大佔優勢。”就單兵作戰能力,日軍首先強調步兵的“每發必中”和“白刃主義”。

原日本關東軍士兵、作家五味川純平在其《虛構的大義》一書中披露:日本在射擊訓練上對精確性要求極嚴。初步要求是:對於射程300米的伏靶,不僅5發子彈要全部擊中,而且至少要有3發集中在一個拳頭大的面積上。達到這個程度後,就是限秒射擊。最初是限在4秒內擊中300米外的靶子,其次是限2秒。做到後,戴上防毒面具快跑300米再進入限秒射擊。按照這個標準訓練出來的日本步兵,幾乎每個人都是狙擊手。

拼刺訓練是日軍新兵的基本課目之一,日軍一貫將步兵的“白刃突擊”視爲解決戰鬥的最後手段。通常每個中隊都會配備拼刺訓練教官,而陸軍部隊的聯隊長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白刃戰訓練計劃。有人統計,在抗戰爆發初期,在白刃戰中,我方需要3~5名戰士才能對付一名日軍士兵。

日軍戰鬥力的另一重要體現在對擲彈筒的使用。抗日戰爭期間,日軍步兵裝備有兩種擲彈筒,一種是早期的十年式擲彈筒,口徑50毫米,全長508毫米,重2.5公斤,最大射程600米;另一種是後期的八九式重擲彈筒,口徑50毫米,全長610毫米,重4.7公斤,發射專用擲榴彈最大射程670米,而發射九一式手榴彈可達1200米,幾乎相當於一門小炮。一個可以攜帶16枚擲榴彈的二人擲彈筒小組是日軍小隊火力的支柱,日軍大多數的擲彈筒手都是身經百戰的老兵,實戰中的400米內命中率高達85%到95%。進攻戰中,日軍擲彈筒小組跟隨一線步兵作戰,主要打擊中國軍隊的機槍火力點。在淞滬會戰中,18軍14師42旅的36挺重機槍被日軍用平射炮和擲彈筒打掉了32挺。中國部隊最初是沒有擲彈筒的,1940年八路軍軍工部門開始仿製,1941年4月才仿製成功。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