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夷陵之戰劉備差點輸光家底 蜀漢到底還剩下什麼

夷陵之戰劉備差點輸光家底 蜀漢到底還剩下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夷陵之戰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夷陵之戰結束後,蜀漢實力大減,蜀漢到底還剩下多少兵力?

說起漢末三國,這段歷史可謂是婦孺皆知,就連公元樹下乘涼的老大爺也能津津有味地說上半個小時,其中確有這段時期確實波瀾壯闊,英雄豪傑輩出,這當然也多虧了羅貫中《三國演義》的普及,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有了解其中的“尊劉抑曹”的情感傾向,這不是羅貫中的首創,早在宋代這種傾向就已經很明顯,蘇軾就曾經記載過,觀衆在聽到劉備兵敗,大家都痛哭流涕。

劉備一輩子打了不少的敗仗,但只有一次敗仗令人扼腕嘆息,那就是最終決定三國鼎立的夷陵之戰,這一戰劉備幾乎將家底輸了個乾淨,連自己的性命都丟在了白帝城。從此蜀漢再無席捲天下的能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經過了夷陵之戰後,蜀漢的還剩下了些什麼?

夷陵之戰劉備差點輸光家底 蜀漢到底還剩下什麼

▲劉備

從頂端做自由落體運動的蜀漢

就在籌備東征東吳期間,張飛這位蜀漢的開國虎將也隕落,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出發,前往江州與劉備會師。這裏也能看出,蜀漢有兵力吃緊的情況,劉備入川后,張飛一直在閬中訓練新兵,也不過只是湊齊了萬人,說明當時益州家底很薄弱。不過,就在張飛準備出發時,被他手下範疆張達將殺害。而範疆張達在殺害張飛後,迅速投靠了東吳。接連兩位虎將遇害,還都跟東吳有關,這誰都不能忍,更不要說是漢昭烈帝這種暴脾氣,於是劉備起益州全境之兵,討伐東吳。

《三國演義》上說劉備親起七十萬大軍,這當然時源於小說家的藝術誇張,事實就是,除開重要關隘守備軍不能動,當時的劉備已經掏空了益州家底,勉勉強強六七萬左右的大軍,前期的三萬大軍再加上沙摩柯的五溪蠻部的兩萬人,作爲先鋒,浩浩蕩蕩殺向夷陵。孫權在向曹丕的求援信中說劉備率領四萬餘兵,也能從側面證實了劉備前期出戰的兵力數字。

可以說,襄樊之戰後,劉備勢力其實就已經到了左支右絀的境地,到了夷陵之戰,劉備是將全部的家底都已經掏了出來。

夷陵之戰劉備差點輸光家底 蜀漢到底還剩下什麼 第2張

▲劉備

非打不可的夷陵之戰

後世的人看歷史,往往會對這時期的蜀漢抱有極大的同情和可惜,也確實,一場夷陵之戰將幾乎是讓蜀漢的一統大業夭折,從此之後,蜀漢一方基本上也就告別一統九州,再造炎漢的理想了,只能孤守益州等待北方強敵大兵壓境。要是劉備不發動夷陵之戰,是不是就能有所改變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一場戰爭的發生並非是由個人意志所決定的,儘管東吳背刺,偷襲荊州,導致襄陽之戰功敗垂成,再加上關張二將之死,是劉備東伐東吳的原因,只要劉備足夠剋制,就能避免大戰,但事實並非如此,對於夷陵之戰,其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那就是蜀漢在此時出現了極其嚴重的經濟問題。諸葛亮曾不止一次說“民貧國弱”,這不是謙虛之詞,而是實打實的現實情況,蜀地特產是蜀錦,這是當時蜀漢唯一能出口的產品,同時雖然蜀地有天府之國的美稱,但人口凋敝,公元221年時,蜀地只有20萬戶,90餘萬人,其中要供養十幾萬大軍,糧食短缺是必然的,諸葛亮採用的方法是蜀錦換糧食,但這依舊無法滿足大軍的供應需求,只能採用銅錢購買,在近代,考古學家在東吳大將朱然墓中發現大量蜀國銅錢,就是很好的證明。

回到襄樊之戰剛剛失敗的那個節點,蜀漢雖然經歷了漢中之戰的勝利,但曹操遷走了漢中之民,所以蜀漢接到手裏的漢中其實是一堆空殼,連番大戰導致民生凋敝,此時正是通過內部生產和外部貿易改變物資緊缺情況的時候,但是,內部沒人耕種,外部曹魏是死仇,東吳剛剛背刺了自己,貿易線路被中斷,蜀漢此時其實已經陷入到內憂外患之中。

龐大的經濟危機壓力纔是蜀漢不得不東伐東吳,轉移壓力的根本壓力。如果沒有此次東伐,蜀漢大軍很有可能不戰自潰。到時的損失遠比一場夷陵之敗要大得多。

夷陵之戰劉備差點輸光家底 蜀漢到底還剩下什麼 第3張

▲劉備

令蜀漢精銳盡失的夷陵之戰

時間來到公元222年六月,劉備軍在經歷過出蜀初期的幾次勝仗後,逐漸與東吳大軍形成了對峙的局面,兩軍相持不下。劉備已經失去了利用優勢兵力打開局面的最佳時機,由於天氣炎熱,劉備選擇棄舟登岸,放棄水路並進,夾江而下的計劃,在密林裏紮營。

東吳陸遜抓住時機,放火燒營,並趁勢發動反擊。蜀軍先是遭遇大火,又遭遇敵軍,頓時潰不成軍,充作前鋒的張南與馮習補率先被攻破,兩位將領相繼陣亡,五溪蠻族部落首領沙摩柯也在此戰中喪生。吳軍一鼓作氣,連下蜀軍四十餘座大營。蜀軍中將領杜路、劉寧見事不對,立即投降吳軍,劉備見到前陣已經全線崩潰,只得選擇撤退,逃往夷陵西北部的馬鞍山據守,這時的蜀軍已經是士氣全無,被吳軍四面圍攻,又是潰敗,死傷足有近萬。所有物資全部遺失。

在逃命的本事上,劉備算是三國獨一檔,他選擇第一時間趁夜逃往白帝城,史書記載,劉備是隻身逃入白帝城,才得以倖免。不過他的手下將領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傅肜率領部衆作爲殿後大軍,爲了掩護劉備撤退,全軍覆滅,無一人倖免,傅肜更是奮戰而死。而在江北防禦陣地上的黃權,眼睜睜看着劉備大軍被火燒連營,卻因爲沒有舟船,無法渡江資源,加上後路被斷,只能無可奈何北上投降曹魏。作爲劉備軍的文書參謀馬良也在撤退過程中,被孫吳大將步騭截殺。最後能完整逃回益州的大軍只有向寵一支,這也是諸葛亮特意在《出師表》中向劉禪推薦向寵的原因。

如果說襄樊之戰讓蜀漢元氣大傷,那麼夷陵之戰就已經是讓蜀漢窮途末路,具《傅子》上記載,此戰劉備軍前前後後共計被消滅八萬多。要不是此時曹魏想要趁機渾水摸魚進攻孫吳,恐怕整個蜀漢都將凶多吉少。

白帝託孤時期蜀漢的兵力情況

夷陵之戰後,劉備一路逃到白帝城,依舊是心有餘悸,城外面的東吳大軍隨時可能殺到,在《三國演義》中,陸遜是誤入諸葛亮佈置的八陣圖,不得不退兵。現實當然沒有這麼玄幻。陸遜一來擔心曹魏會趁着東吳大軍在外,兵力空虛的時候搞偷襲,畢竟在偷襲這一道上,東吳算是行家,自然會提防一手。另一方面,隨着劉備收攏殘兵,加上趙雲率軍趕到。此時的東吳大軍已經無法一口吃掉蜀漢,這才退兵。

那麼問題來了,此時的蜀漢還有多少兵馬,才能讓虎視眈眈的陸遜依舊有忌憚之心。其實算下來,蜀漢剩餘兵馬還真不少。

儘管蜀軍主力遭到潰敗這種毀滅性打擊,精銳盡失,但劉備回到白帝城時,依舊收攏了大量的潰兵,前前後後一共收回了兩到三萬的殘兵,再加上趙雲率領着江州的預備隊大約一萬餘人拍馬殺到,除此之外,巴西太守閻芝在各個縣裏,招募鄉勇五千多人也在往白帝城進發,雖然無法擊退東吳大軍,但防守白帝城已經是沒有問題。

再加上漢中的魏延、馬超人馬,至少有幾萬部衆,這部分人馬守衛漢中,關係到成都安危,是絕對不能動的,這也是曹魏沒能趁着孫劉火併再次侵入漢中的原因。除此之外,成都還有太子劉禪和諸葛亮,要保證都城不失,怎麼也得有個一萬多人馬。

所以,經歷了夷陵之戰,蜀國大軍卻是已經是損失大半,但依舊有一戰之力。

夷陵之戰劉備差點輸光家底 蜀漢到底還剩下什麼 第4張

▲劉備

夷陵之戰後蜀漢的內政外交局勢

一個國家的國力,無非就是經濟,軍事,外交,前兩者對於蜀漢來說,基本上是要從零開始,現在我們可以來看看蜀漢的外交上能否有所突破。夷陵之戰對於孫劉來說,算是兩敗之局,從孫權選擇在襄樊之戰背刺關羽的那一刻起,基本上都宣告了兩個勢力一統天下願望的破滅。不過對於東吳來說當然是無所謂的,東吳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如何能安穩地割據江東。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對於孫權背刺盟友這事都覺得不明智。但對於孫權來說這是實現他目標的必要環節。能坦然接受大魏吳王,對於名分面子也不太看重,利益是關鍵。

夷陵之戰劉備差點輸光家底 蜀漢到底還剩下什麼 第5張

經歷過夷陵之戰的蜀漢顯然也是看明白了這一點,夷陵之戰後,蜀漢對於東吳的威脅已經基本消失,東吳也不可能盯住蜀漢輸出。加上蜀地難以被侵入,曹魏將戰略目標集中到東吳。可以說,夷陵之戰蜀漢雖然失敗,但在緩解外部壓力上,算是有很不錯的收穫。就在劉備退守白帝后,孫權立刻遣人求和,吳蜀聯盟重新建立,從此雙方關係一直很穩定,多次互派使者。這也爲諸葛亮六出祁山提供了一個較爲穩定的政治環境。

同時,蜀漢的虛弱也讓其真正大敵曹魏失去了警惕之心,夷陵之戰後,曹丕起三路大軍伐吳,而對於關隴地區的防務鬆懈,這才讓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取得了不錯過的戰國。

除此之外,當然也有不好的點,那就是夷陵之敗後,蜀漢內部空虛,由於五溪族首領沙摩柯的陣亡,各少數民族對於蜀漢的反叛之心又起,加上南中豪族勾結官員,終於釀成南中叛亂,這纔有了後來諸葛亮七擒孟獲。

夷陵之戰劉備差點輸光家底 蜀漢到底還剩下什麼 第6張

▲諸葛亮

總的來說,夷陵之敗對於蜀漢來說是一次災難性的失敗,不僅是大量士兵的死亡和潰逃,還有大量中層官員的戰亡或被俘投降,加上蜀漢元老級武將文臣的相繼離世,蜀漢已經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這也纔有被劉備評論爲“不可委任大事”的馬謖後來成爲街亭守將的事。大量的人才斷層,後繼乏力,使得後來諸葛亮不得不大量啓用較低職位的人,這也造成了相權直面皇權的局面,爲蜀漢後期的派系鬥爭留下伏筆,還留下“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俗語。

可以說,從夷陵之戰後,蜀漢一方的各種補救措施都只是徒勞的。蜀漢以及東吳被滅已經只是時間問題,因爲就此之後,蜀漢徹底淪爲割據政權,再也沒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只能通過與東吳結盟來完成自保,通過不斷北伐來加強自身內部的凝聚力,從而維持內部不至於分裂,這纔是夷陵之戰最嚴重的後果。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