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慘重 劉備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慘重 劉備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夷陵之戰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左荊州共有3個地盤,以南郡爲中心地盤,只要能夠得到南郡,就近似於得到其他兩個。南郡是周瑜最先從曹操手裏搶到的,後來周瑜把南郡白給了劉備,劉備又交給了關羽,關羽又“送”給了孫權。現在,劉備想再從孫權手裏奪回來。南郡的大本營是江陵。從江陵向西的大片土地都是屬於南郡的,一直到巫山止,過了巫山就是蜀國的白帝城。劉備發起進攻,一氣連克巫山、姊歸、夷陵、馬鞍山等地,一直打到了猇亭、夷道,也就是打到了江陵的大門口!江陵只要一丟失,劉備就可以佔領左荊州。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慘重 劉備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這一仗,孫權是主動讓的,等於白送。有的書上說,退守是爲了拉長敵人的補給線後再反擊,這種方法即使能夠反勝,也是下策。因爲敵人敢把補給線拉長,就說明他的預算上是跟得上,預算上若跟不上,他根本就不會打那麼遠了!事實上,儘管山路崎嶇,運輸困難,但是劉備方並沒有出現補給線跟不上的危害,反而是每掠一地,就堅守嚴實了。劉備一直打到了江陵的大門口,才遇到了最頑固的抵抗,雙方在夷陵、猇亭一帶出現對峙。無論劉備怎樣誘敵出戰,陸遜就是堅守不出,時間耗了七八個月,都沒有進展。

因此,到這個時候爲止,可以看做是“和局”了。劉備已經搶到了西邊的小半個左荊州,一時半刻也拿不下江陵。而陸遜只取守勢,也沒有非要收復失地不可。這樣就“達成一致”了,目前的位置,雙方暫時都可以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在這種情況下,只要雙方都防範得宜,不給對手以可乘之機,互不能勝,則繼續對峙下去,依然還是和局。很有可能就在這裏形成新的國界!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慘重 劉備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第2張

時間一長,蜀軍無法速勝,兵疲意懈。這個時候,陸遜決定要反擊了!反擊的原因並不是什麼所謂的“劉備七百里連營”,七百里連營是沒有錯的。劉備軍推進至夷陵時受阻,無法前進,已經進入吳境六七百里,沿途的一些險要關口肯定是需要派兵把守的,你不可能不守!這是符合基本軍事常規的。並且總計50營,前線夷陵就有40營,說明都集中在前線臨敵,並沒有犯分散兵力的錯誤。 諸葛亮沒有說這不對,陸遜也沒有說這不對,吳軍將領更是說他已經守牢了,現在攻不破了。那是誰說的呢?曹丕詐說的,劉備不懂用兵啊,劉備不會打仗啊。

劉備再不會打仗,總比曹丕強。劉備這一趟打過來,每進一步,任意時候都是處於“連營”狀態,陸遜怎麼不攻擊呢?可見根本不是這個原因。陸遜向孫權彙報說了三個可勝的原因:

1. 劉備放棄水軍,只以陸軍在前。

2. 營壘已經固定,估計不會有很大的變化,又人馬疲勞,已經放鬆了警惕,如果突然採用偷襲手段,就很容易得手。

3. 縱觀劉備一生,凡打仗總是敗多勝少,估計這個人打仗還是不行,應該是好對付的。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慘重 劉備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第3張

陸遜說的“臣初嫌之,水陸俱進”和“今反舍船就步”這兩點極爲重要。孫權當即拍了板,做了決定:揍他!請注意:反擊的決策是在看到劉備“舍船就步”之後做出的。不是其他。劉備開始是把水軍、陸軍都放在前面的,後來不用水軍了,只用陸軍。於是,就又有人說劉備不懂用兵。可就連小學生也知道,打水仗是需要坐船的,劉備不可能不知道。這就只能說明一點:劉備不準備打水仗!所以就不需要水軍了!

左荊州和右荊州隔江,右荊州和東吳也隔江,劉備無論是想佔領右荊州還是東吳,都得用船!他現在不用船,就說明他沒有進攻右荊州或是東吳的這種預算!因此,這並不是什麼戰略錯誤,而是根本就沒有這種戰略需要!不想進攻右荊州或東吳,就不用船,這是對的。但是,劉備的行爲卻暴露出了他的預期,即:劉備的目的僅僅只是想得到左荊州!現在,他正在堅固營壘,不再變化,這一行爲則暴露出:即使得不到江陵,先得到西邊的小半個左荊州也是可以的,以後再想辦法圖江陵。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慘重 劉備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第4張

孫權先前看到的是:劉備正在“水陸俱進”,誓要滅了東吳。這是一個非理性的選擇,孫權是害怕的,怕他真的不想活了跑過來拼命。現在才發現,劉備其實是在詐唬,他只是想輕易得到左荊州,而不是真的來拼命的。如果劉備真的是來拼命的,那麼,把左荊州先扔給他也是可以的,值得,至少可以緩解一下激烈衝突。可他不是來拼命的,我爲什麼要把左荊州白送給他?不值得。不僅不給,還要揍他!變數如下:

1. 如果是打贏了,(偷襲得手),那當然是最好,

2. 如果是打平了,(偷襲不得手),那還是保持現狀,

3. 如果是打輸了,(偷襲失敗),最壞的打算,左荊州給他。

孫權開始不打,是因爲怕打,怕打惡了兩敗俱傷。所以一直不便於出手。現在決定打,是因爲發現對手其實也是怕打的,你真的去打他,他不敢硬拼。於是,陸遜乘蜀軍不備突襲,結果卻不利,沒成功。諸將都埋怨道:“空殺兵耳。”陸遜又生一計:火攻。這次成功了,贏面相當大。劉備急望西逃竄,隊伍迅速崩潰,陸遜大勝。這一仗,雙方一直對峙了那麼久,並沒有怎麼交手,直到最後陸遜突然襲擊,打的劉備措手不及,勝負才分曉出來,真正的戰鬥時間其實很短,敗的很快,蜀軍大亂,兵敗如山倒,劉備也沒有組織人馬進行殊死搏鬥,而是第一時間逃離現場。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慘重 劉備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第5張

真正算下來,陸遜等於只出了一次手,而劉備等於沒出手。氣的劉備望空大罵:“天亡我也!”他沒有選擇非理性地拼命,也就證明了劉備根本就不是準備去拼命的。爲什麼這樣說呢?《三國志》雲:“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先主許之。”孫權從一開始就請和,劉備不答應,硬是要打,結果打輸了,什麼油水都沒撈到,還損兵折將,這個時候他又答應了講和。唉,何必打這一場呢。劉備既然是先發動戰爭的,就可以肯定他是想贏的,若不想贏,就不會主動發動戰爭。那麼,劉備究竟輸在哪呢?

曹丕其實是希望孫權被打敗的。所以故意說劉備不懂用兵、不會打仗,那是在慫恿孫權快點打。曹丕最希望看到的結果,可以依等級次序排列如下:

1. 打的兩敗俱傷,對曹丕最爲有利!

2. 打傷了乙方孫權,對曹丕也很有利。

3. 打傷了丙方劉備,對曹丕也還是有利的。

4. 兩邊都沒打傷,曹丕也可以接受,再繼續等唄!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慘重 劉備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第6張

夷陵之戰,陸遜打敗了劉備的8萬人,不是殺死了8萬人,蜀國總共才11萬兵,死8萬那就滅國了!這一戰,劉備最精銳的中軍沒有受損,前軍4萬最多死了2萬,再就是死了一些號召而來的少數民族的部隊。8萬的陣營一旦被擊破,就是兵敗如山倒,亂了套。逃回去還可以再慢慢整編。總之,致使蜀國很長一段時間不敢再輕易進攻別國。陸遜也沒有乘勝追擊,因爲他估計曹丕要出手了。曹丕果然真的來襲擊東吳,但見防範得宜,只好退兵做罷。夷陵之戰,劉備究竟輸在哪?從戰爭的最後一個環節往前倒推覆盤:

倒1:陸遜攻破蜀營,蜀兵大亂,劉備逃跑。這個時候,劉備如果頑抗到底,做最後的殊死搏鬥,則勝負難以預料,說不清楚的。既然他放棄了頑抗,選擇逃跑,那麼,敗局就此確定了。所以,這一仗的失敗是從“陸遜攻破蜀營”開始的。陸遜不能攻破蜀營,則劉備不會逃跑。

倒2:陸遜攻破蜀營,是否屬於必然?凡是戰爭,就具有不確定性,在均勢狀態下,贏,沒有必然性。陸遜攻蜀營的時候,和赤壁之戰是不同的。赤壁之戰,從一開始就在策劃如何用火攻。而夷陵之戰一開始並不是用火攻,是在第一進攻方案失敗了之後,才臨時改用的火攻。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慘重 劉備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第7張

第一次進攻是真正的偷襲,最佳時機,勝率非常高,結果卻是失敗的,這就充分說明了勝負的不確定性。劉備也不一定會因偷襲而失敗。第二次進攻,已經談不上偷襲了,因爲劉備已被驚動了,多少要比第一次有所防範。結果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陸遜在最開始可能沒有想到。要是這第二進攻方案又失敗了,那肯定還有第三、第四進攻方案。

在陸遜攻營的時候,劉備犯有戰術錯誤。即:當陸遜第一次偷襲失敗後,劉備應該再和以前一樣,派人上門挑戰,誘攻、佯攻都是可以的。針鋒相對不吃虧。陸遜至少又要閉門不戰,延緩進攻的時間。但是敵人進攻之後,劉備見守住了,就沒有反攻。這就很明顯有誤,他來打你,你不管他的,就等於是繼續讓他存在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進攻的機會,總有一次是會得手的!因此,這個地方有誤。但這只是戰術錯誤,戰術錯誤沒有戰略錯誤嚴重,所以,這還不算致命的問題。

倒3:放棄水軍,舍船就步。吳軍反擊,是在看到劉備“舍船就步”後決定的。這個問題,劉備的錯誤不算大,因爲無論你做出任何樣的行爲,精明的對手總是可以找到一些破綻的,任何人的行爲總是存在一定的“失”,不可能完全不暴露任何信息。孫權抓住了這個機會後,纔開始準備和他對決的。從“準備對決”到“對決結束”,這一過程是雙方在戰前都不可知的。究竟誰勝誰負,沒有定論的。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慘重 劉備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第8張

凡博弈的雙方,在決鬥之前,都是認爲自己是“必勝”的,否則,博弈不起來的。正因爲雙方都判斷自己可以戰勝對手,所以纔敢去打對手,這就構成了一個矛盾衝突,而事實很殘酷:總有一方的判斷是錯的!錯的一方將輸掉!雙方都有戰勝對手的條件,雙方都判斷自己可以戰勝對手,也就是說,沒有證據可以證明某一方是必贏的,各有不同比例的勝算。單純的從戰鬥過程中,得不出比較確定的結論。那麼,再進一步望前推,劉備的錯誤,就是錯在發動這場戰爭的“時機”上。

劉備發動戰爭的目的不是拼命,只是想要得到左荊州。他把部隊都拉到前線去恐嚇孫權,這一局勢和前期孫權向他勒索右荊州時是一模一樣的。當時,劉備奪了益州,剛剛完成了跨兩個州的計劃,孫權就要他還荊州,他不還,孫權又要他只讓出一半,把右荊州給孫權,他也不幹。於是,孫權大怒,把部隊都拉到前線來恐嚇劉備,孫權親自坐鎮,和這一次戰爭的發動狀況是一樣的。

孫權強行佔領了半個右荊州,關羽率衆抵抗,當時的關羽,就相當於現在的陸遜,當時的孫權也帶了約有4萬左右的人,雙方對峙,一觸即發,形勢非常嚴峻,和這一次戰爭的對峙局面也是一樣的。基本上,這一次的夷陵之戰,就是上一次的翻版,不同的是:上一次在右邊,這一次在左邊。上一次最終沒有打起來,這一次卻打起來了。上一次孫權成功的勒索到了右荊州,這一次劉備失敗了,沒有勒索到了左荊州。

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慘重 劉備到底輸在什麼地方 第9張

爲什麼相同的局面,相同的起因,相同的過程,卻結果完全不同?究其根源,上一次孫權勒索右荊州時,曹操正在攻打漢中,存在甲方對乙方劉備施加壓力的外部條件。劉備害怕失去漢中,不得不滿足丙方孫權的勒索,被迫把右荊州給了孫權,所以孫權得逞了。而這一次,劉備勒索左荊州時,曹丕沒有攻打東吳,並不存在甲方對乙方孫權施加壓力的外部條件。所以劉備就不容易得逞。因此,劉備的錯誤,是錯在發動這場戰爭的“時機”上。

這個時候,劉備如果採用“等招”戰術,等待甲方對乙方施加壓力這個外部條件出現時(若不出現,則繼續等),他再乘機跑過去勒索,那就很容易得逞了!孫權迫於壓力,就不得不把左荊州輕易送給劉備。

1. 選擇在甲方對乙方施加壓力的時候,劉備再跑去搶左荊州。乃必勝之道!

2. 甲方沒有對乙方施加壓力的時候,劉備去搶左荊州。則或許勝、或許敗。

兩相比較,優劣自現。劉備一生打過無數次敗仗,前面的基本上都是形勢所逼,並沒有什麼錯誤的。而這最後一仗,則明顯的是犯了戰略錯誤。可能是年紀大了吧。在正確的時,做正確的事。切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