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揭祕 > 古代戰役 > 南明與清朝之間的揚州之戰,具體經過是怎樣的?

南明與清朝之間的揚州之戰,具體經過是怎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645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在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中,南明弘光朝兵部尚書史可法督率揚州軍民抗禦清軍圍攻,此次城池守衛戰被後世稱爲揚州之戰,以清軍獲勝告終。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1645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三月,多爾袞將軍事重心東移,命多鐸移師南征。此時弘光政權內部正進行着激烈的黨爭,暴發太子案,駐守武昌的左良玉不願與李自成正面交戰,以“清君側”爲名,順長江東下爭奪南明政權。馬士英被迫急調江北四鎮迎擊左軍,致使面對清軍的江淮防線陷入空虛。史可法時在揚州雖有督師之名,卻實無法調動四鎮之兵。一月之中,清軍破徐州,渡淮河,兵臨揚州城下。

四月二十五,揚州城陷,史不屈遇害。隨後,清軍渡過長江,克鎮江。弘光帝出奔蕪湖。五月十五衆大臣獻南京投降清兵;五月二十二弘光帝被虜獲,送往北京處死,弘光帝在位僅一年,即覆滅。

南明與清朝之間的揚州之戰,具體經過是怎樣的?

經過

勢如破竹

在左良玉部東下、清軍南下的緊急情況下,史可法驚惶失措,胸中漫無主見。應廷吉記載,當時一部分南明軍隊駐於高郵,史可法一天之內三次發出令箭,上午令邳宿屯田道應廷吉“督一應軍器錢糧至浦口會剿”左良玉部叛軍;中午令“諸軍不必赴泗,速回揚州聽調”;下午又令“盱眙告急,邳宿道可督諸軍至天長接應”。應廷吉對諸將說:“閣部方寸亂矣,豈有千里之程,如許之餉,而一日三調者乎!”

史可法本人在四月十一日趕赴天長,檄調諸軍援盱眙,忽然得到報告盱眙守軍已經投降清朝,他對部隊幾乎完全失去控制,“一日一夜冒雨拖泥,奔至揚州”。 四月十七日,清軍進至距離揚州二十里處下營,次日兵臨城下。史可法“檄各鎮援兵,無一至者”。劉良佐和原高傑兩藩的將領卻在這幾天裏不戰而降。

四月十九日高傑部提督李本深率領總兵楊承祖等向清豫親王多鐸投降,廣昌伯劉良佐也率部投降;二十一日總兵張天祿、張天福帶領部下兵馬投降,隨即奉多鐸之命於四月二十四日參加攻取揚州。 揚州城裏只有總兵劉肇基部和何剛爲首的忠貫營,兵力相當薄弱。

南明與清朝之間的揚州之戰,具體經過是怎樣的? 第2張

兵臨城下

由於城牆高峻,清軍的攻城大炮還沒有運到,多鐸派人招降史可法、淮揚總督衛胤文,遭到嚴詞拒絕。四月二十一日,甘肅鎮總兵李棲鳳和監軍道高歧鳳帶領部下兵馬四千入城,兩人的意思卻是劫持史可法,以揚州城投降清朝。史可法毅然說道:“此吾死所也,公等何爲,如欲富貴,請各自便。” 李棲鳳、高歧鳳見無機可乘,於四月二十二日率領所部並勾結城內四川將領胡尚友、韓尚良一道出門降清。史可法以倘若阻止他們出城投降恐生內變爲理由,聽之任之,不加禁止。

寧死不屈

當清軍初抵城下時,總兵劉肇基建議乘敵大衆未到,立腳未穩,出城一戰。史可法卻說:“銳氣不可輕試,且養全鋒以待其斃。”在城守方面,“舊城西門地形卑下,城外高阜俯瞰城下,勢若建瓴,且爲興化李宦祖塋,樹木陰,由外達內,絕無阻隔,枝幹回互,勢少得出。諸將屢以爲言。公以李氏蔭木,不忍伐也。且言,諸將以此地爲險,吾自守之”。

四月十四日夜間,清軍用紅衣大炮轟塌城牆,“城上鼎沸,勢遂不支” [8] 四月二十五日夜晚,揚州陷落,劉肇基戰死,揚州知府任民育、何剛等壯烈犧牲,史可法自刎不死,衆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被俘。

多鐸勸降他:“前以書謁請,而先生不從。今忠義既成,當畀重任,爲我收拾江南。”但史可法表示:“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屍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後壯烈就義,終年45歲。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