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作爲清朝的開國元勳,爲何對范文程的評價一直褒貶不一?

作爲清朝的開國元勳,爲何對范文程的評價一直褒貶不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范文程是清朝的主要開國元勳之一,歷經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幾朝,在皇太極和順治時期更是權盛一時,爲奠定清朝社會政治基礎作出了重要貢獻。關於范文程,一直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褒揚者稱讚范文程是一位“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康熙朝盛世的開啓與范文程離不開關係,貶低者將范文程描述爲“漢奸與劊子手”,不論是哪種評價都沒有否定范文程在清初發揮的重要作用。范文程從天命三年(1618年)開始追隨努爾哈赤,從後金時期開始便進入了政治決策中。關於他投金的原因,一般的說法是他審時度勢後爲求飛黃騰達而主動投奔努爾哈赤,也有學者認爲范文程其實是曾在撫順被俘,爲求自保而迫不得已投金。

作爲清朝的開國元勳,爲何對范文程的評價一直褒貶不一?

努爾哈赤時期,實行的是“誅戮漢人,撫養滿洲”的政策,范文程並沒有受到重用,因而也無甚建樹。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極即位,他上任初便極力調整滿漢間的關係,在這一背景下許多漢人知識分子得到重用,范文程便在其中。天聰三年(1629年)四月皇太極設置了文館,范文程便在此時進入了文館,文館的主要職責是“以歷代帝王得失爲鑑,並以記己躬之得失”。過了幾年,即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將文館改爲內三院,范文程任內祕書院大學士,從此變成了皇太極的親信謀臣,參與了多項重要決策的制定。其中最重要的貢獻便是向皇太極獻策通過考試製度來選拔人才,皇太極採納了這一建議,他在任期間曾舉行多次考試,選拔了一大批滿漢蒙知識分子,其中不乏沈文奎、楊方興、高士俊等名臣,這些人中有不少對清初的統一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隨皇太極四處征討途中,范文程深知明朝文武官員的能力,因此他特別重視招降明朝官員。這一時期,范文程爲後金招降了大量的明朝官兵,曾受皇太極委派安撫明降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又曾說降洪承疇。這些明朝降將的加入不僅起到了瓦解明朝軍隊的作用,而且壯大了後金的實力,在日後的征戰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范文程也因此成爲皇太極時期最受重用的大臣之一,權勢顯赫。

皇太極去世皇后,范文程曾一度受到多爾袞的重用,他曾審時度勢,力主多爾袞迅速入關。在入關途中他向多爾袞進言“國家止欲帝關東,當攻掠兼施;倘思統一區夏,非安百姓不可。”起到了初步穩定民心的作用。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二日,范文程隨多爾袞進入北京,隨後多爾袞宣佈定鼎中原。面對入關後的混亂局勢,多爾袞聽從了范文程的意見,遵明制,並廣羅天下賢良之士,鞏固清朝的統治基礎。范文程有感於明末賦稅日重不得民心的情形,因而力主輕徭薄賦,他提出“明之亡由於酷苛小民,激成流寇之變,豈可復蹈其所爲?”因此建議稅額應照萬曆時收取,以安定民生。此外,他還建議仿照明初的軍屯和官助民種,並給出了具體的實施辦法:““其法有四,設官屯,給牛種,勸積儲,議轉輸,而其要則在嚴考課,信賞罰。行之,三年兵餉可足,流亡可歸,凶荒可備。”這些措施對於恢復凋敝的經濟、恢復生產起了很大作用,同時解決了軍隊的糧餉問題。

作爲清朝的開國元勳,爲何對范文程的評價一直褒貶不一? 第2張

到了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范文程因得罪於多爾袞而被排除在中樞之外,直到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去世,兩年後范文程被順治帝起用爲議政大臣,重新參與到最高決策中,這一時期范文程繼續爲清初恢復生產、選賢任能獻言建策。順治十一年(1654年)范文程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此後功成身退,“以疾乞休”,安度晚年。康熙五年(1666)八月范文程逝世,終年七十歲,死後入賢良祠,康熙皇帝曾御書“元輔高風”,可謂對他有很高的評價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