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後世評價褒貶不一,馮道一生都有哪些功過呢?

後世評價褒貶不一,馮道一生都有哪些功過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五代有一位官場奇人馮道,堪稱五代十國這段歷史的活字典,接下來小編講講他的一些故事。

他早年跟過燕王劉守光,後來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個朝代,當的都是宰相一類的高官。期間還向遼太宗稱過臣,前前後後服侍過十位皇帝,是名副其實的政壇不老翁。馮道死後,後世有些史學家出於忠君觀念,對他評價極低,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更斥其“奸臣之尤”。但筆者覺得評價一個人要多視角地看,不能太武斷片面,要通過探究此人在歷史上的真實言行,結合所處年代的客觀實際,得出一個相對公正的結論。

後世評價褒貶不一,馮道一生都有哪些功過呢?

五代時期“官場不倒翁”馮道

君非賢明之君,幹嘛要忠?馮道骨子裏壓根沒有從一而終的思想。五代十國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從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到960年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北宋,只有短短50多年的時間,在這50多年裏,五個朝代、十多位皇帝走馬燈似地輪換,基本都是武人奪權上位,粗獷少學,暴虐成性,昏君暴君居多,像後周皇帝郭威、柴榮那樣的明君少之又少。在這樣一個亂世之秋、在這樣一個虎狼之世,馮道要忠於哪位明君?

馮道有幾句詩頗能表達他的心境,“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意思是人只要一心向善做好事就行了,(亂世之中)不用管將來怎麼樣;“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意思是一個人只要光明磊落,站得正,行得端,那麼就是在一羣野獸當中,也可以屹然而立。馮道站立在虎狼叢中,確實有一種下地獄的精神,在五代這一亂世之秋,他盡其所能,對於保存中華文化、保留國家的元氣,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爲此背上了千秋的罪名。蘇東坡讚揚馮道“菩薩,再來人也”,王安石稱馮道是“佛位中人”,意思是活佛,評價相當高。

馮道骨子裏是個本分人,既不貪財也不戀色。馮道是今天的河北滄州人,出身於一個耕讀之家,年輕時品行敦厚,勤奮好學,善寫文章,是一個鄰里稱讚的好後生。長大從政後,除了久歷官場浸染出來的油滑玲瓏和虛與委蛇,有些質樸的東西一直沒有變。後梁朱溫與晉王李克用爭霸時,馮道也隨軍出征,住在茅草屋中,連牀蓆都沒有,就睡在一捆餵馬用的乾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祿置辦飲食,與僕役們同鍋吃飯。有的將領將搶到的女人送給他,他推辭不掉,就將人安頓好,然後設法尋訪到她們的家人,再送回去。

有一年,馮道的父親病逝,他徒步回鄉奔喪,對家鄉父老送的禮品全部婉言謝絕。當時正趕上鬧饑荒,他拿出家裏的財物賑濟鄉民,夜裏還偷偷幫助別人家耕種,幹好事也不想讓人知道。他大力舉薦寒門子弟,時時勸諫皇帝要愛惜百姓。有一次,後唐明宗李嗣源得到一個玉杯,上寫“傳國寶萬歲杯”,他拿給馮道看,馮道趁機進諫道:“這是前朝的有形之寶,王者有無形之寶。仁義便是帝王之寶。”

後世評價褒貶不一,馮道一生都有哪些功過呢? 第2張

後唐明宗李嗣源

馮道肚大如海,不務虛名,是一個務實爲善的人。後唐時期,工部侍郎任贊嘲諷馮道沒學問,只能讀《兔園冊》之類的膚淺之作。馮道得知後也不動怒,只是把任贊叫來教導說:“《兔園冊》是由著名儒者編寫的,內容豐富,並非淺薄之作。現在的讀書人,只看一些適應科考的華麗詞句,用來博取功名利祿,那纔是真正的淺薄!”任贊聽後非常慚愧。

唐末帝年間,馮道到同州爲官,他的副手胡饒因爲一些小過節,經常喝醉後辱罵馮道,馮道每次都會將胡饒領入府中,好酒好菜好招待,別人不解,馮道不以爲意地說:“胡饒爲人不善,以後自有報應,我有什麼可怒的。”

後晉時期,有人牽了頭驢到市場上,驢臉掛着一個牌子,上寫“馮道”二字。有親信稟報給馮道,他也毫不動怒,淡然地說:“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這可能是驢走失了,有人在找尋失主,有什麼好奇怪的?”馮道真不愧“長樂老”這一自號,樂呵呵地不存一絲不快與煩惱 。

馮道還有一個善意育人的故事。他當宰相時,有一位比較浮躁輕狂的青年才子來拜會他,看到馮道腳上穿的鞋子同自己剛買的一樣,就問:“老師,你這雙鞋多少錢買的?”馮道不緊不慢地說:“五百。”這位才子立馬高喊:“糟糕,我上當了!我的買成一千啦。現在商人好沒信用,好可惡!”馮道把腿一換,另一隻腿擡起來,慢悠悠地說:“這一隻也五百。”這位才子被弄得很不好意思,馮道趁機語重心長地說:“天下事,不要那麼急,問話要問清楚,做事也要做明白。”

馮道是一個深諳人心、八面玲瓏的人,堪稱官場老油條。馮道在五代官場混了幾十年,每逢遇到朝代更迭、君主易位,他總能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成爲擁立新君的有功之臣。馮道在後晉爲官的時候,晉高祖石敬瑭想派人出使契丹,大臣們都不敢去,馮道便自薦前往。他也不回家,當晚就住在了驛館中,準備出使事宜,只讓人代他回家向妻子道別。

馮道到了契丹後,遼國皇帝耶律德光對他很優待,他也很會拍馬屁,弄得耶律德光很高興,就想把他留在契丹。馮道說:“晉朝與契丹是父子之國。我在兩國都是臣子,在哪都一樣。”

馮道在契丹呆了整整兩年,期間他買了很多薪炭,對外說要爲冬天取暖做準備,好像是要永遠留在契丹。耶律德光批准他回國後,他上表三次,表示願意留下,被拒絕後又磨蹭了一個月,才啓程南下,而且經過每個驛站都要停留,用了兩個月才走出契丹國境。他的隨從都覺得能從契丹生還,應該趕快跑,哪能這麼磨磨唧唧的!其實,這正是馮道的過人之處,他深諳遼人之心,你表現得越對契丹有感情,捨不得走,遼人才越有可能放你回去,否則你跑得再快,遼人隨時都可以把你抓回去!

靠着深諳人心、靠着八面玲瓏,馮道在五代官場混的風生水起。可以肯定,馮道的名聲在當時肯定挺好,否則不會有那麼多新朝皇帝會用他這麼個舊臣。後世有史家罵他也很正常,評判標準不一樣。筆者認爲,關鍵要看馮道厚着臉皮當官爲了啥?是爲名、爲財、爲色嗎?好像都不是。把他看成一個處事圓滑、八面玲瓏但又潔身自好、務實善良、關愛百姓的人,好像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