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孫權是個怎樣的君主?爲何評價褒貶不一呢?

孫權是個怎樣的君主?爲何評價褒貶不一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起三國孫權就是一位不得不說的歷史人物,孫權是吳國的開國皇帝。他少年得志,英武果斷,膽略過人,能善用人才,極具君王之才。孫權是三國君王中最善於任用賢人的君主,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孫權是個怎樣的君主?爲何評價褒貶不一呢?

一、受命於危難,善用人才

孫策死時,孫權才十八歲,他接兄位被扶爲吳主。由於他自己是個年輕人,所以對有才能的年輕人十分重視,放手使用,使自已的隊伍始終保持着旺盛的戰鬥力,成爲能與曹操、劉備抗衡的一支強大力量。所謂“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是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對孫權的讚揚。

周瑜是孫權的一根支柱,很早就受到重用。他三十四歲時,孫權任命他爲大都督,統管全國兵馬。對此,那個跟隨孫權父親東征西伐的老將程普很不以爲然,很不服氣,公開侮辱周瑜,而孫權毫不動搖地堅持自己的任命。

魯肅出身於貧民,他投奔孫權時才二十來歲,不免有點稚氣和土氣,不大懂得進退。因此,那個權力很大的前朝老臣張昭對他很看不慣,對孫權說:“肅年少粗疏,未可用。”孫權不僅不聽他的話,反而“益貴重之”,把魯肅留在自己的身邊,參與政事,很快也任命他爲都督。周瑜死後,魯肅又被指定爲周瑜的繼任。

陸遜原是無名之輩,被孫權看中之後,立即委以重任,讓他直接去指揮偷襲荊州的戰鬥。之後,凡重大事情,孫權幾乎都要徵求陸遜的意見,特別是關於東吳與蜀漢的交往事宜必須經過陸遜。“時事所宜,權輒令遜語亮,並刻權印,以置陸所。權每與(劉)禪、(諸葛)亮書,常過示遜,輕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孫權給劉禪、諸葛亮的信件要經過陸遜斟酌後,才蓋印送出。

孫權正是依靠這一批年輕人。“坐斷東南戰未休”,發動了一系列戰爭,造成割據江東的牢固局面。他向西征討,一舉打垮黃祖,點燃了赤壁大火,把曹操燒得焦頭爛額,偷襲荊州兵不刃血,消滅了關羽,在猇亭又放了一把火,把劉備七百里營寨變成一片焦土。這些戰爭,奠定了他獨霸江東的牢固地位。

二、積極發展海外貿易,到達臺灣

地處長江以東、以南的孫吳政權除與曹魏、蜀漢在中原鼎足而立外,還充分利用本國近海、造船等便利優勢不斷向海外進行擴張。不斷擴大對外的經濟貿易。先後與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天竺(印度)、波斯(伊朗)等國家有過往來,或派專使前往考察,或邀請外使前來建立貿易關係。當時航行在南海上的船舶,“大者長二十餘丈(四十六至五十米),高出水三二丈,望之如閣道,載六七百人,物出萬斛(千噸)”。孫權還有一條大船,“名大舡,容敵士三於人”。這可見當時交往的規模不小。

孫權一向很重視向外發展,多次派人浮海四出。東吳黃龍二年(230)春正月,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率領)甲士萬人浮海求(尋找)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亶洲,就是臺灣附近海中諸島。從秦漢以來,亶洲“時存(人)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出海),亦有遭風流移全立洲者。”度洲與我國東海沿海很早就有過關係。它離我國大陸“絕遠”,所以衛溫、諸葛直兩人這次所帶的船隊沒有找到,但他們卻到了夷洲,還帶了數千人回來。

孫權是個怎樣的君主?爲何評價褒貶不一呢? 第2張

夷洲,就是臺灣。據《太平御覽》卷七百八十引《臨海水土誌》記載:“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千里。土地無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衆山夷所居。”山夷,就是居住在島上的高山族人民。當時高山族內部分成若干部落,生產水平比較低,生產工具和武器全都用石器,還處在原始社會階段。

孫權這次所派出的船隊到達夷洲,這是我國古代有關大陸與臺灣直接聯繫的最早記載。從此之後,臺灣與大陸之間無論經上、文化上的聯繫就越來越密切。在打開臺灣與大陸通道,促進臺灣經濟、文化的發展,孫權是有功勞的。可見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的一個組成部分。

孫權一生佔據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帶領江東父老,發展農業,興建水利,減免商農賦稅,發展海外經濟,傳播中國文化。造福江東百姓,百姓安居樂業數十年,是三國時期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及戰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