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輿論的壓力有多大?一首童謠差點動搖了大漢王朝的根基!

輿論的壓力有多大?一首童謠差點動搖了大漢王朝的根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漢文帝時期一首蹊蹺的童謠,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淮南王劉長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七子,大概是生在監獄的緣故,其人有點腦殘,最離奇的一件事,就是他在文帝六年的造反事件。“腦殘兄”組織了七十人、四十輛車,正式宣佈起兵!

就這點寒酸的人數,還沒有王府的丫鬟們人數多,估計劉邦都會被臊得擡不起頭。結果,平叛大軍一到,劉長才發現不及時補腦是一件很嚴重的事,趕緊亡羊補牢,投降!

輿論的壓力有多大?一首童謠差點動搖了大漢王朝的根基!

劉長

大臣們對這件事很氣憤,紛紛上疏要求處死劉長,這傢伙一而再再而三地幹出無法無天的事:

“淮南厲王驕恣不奉法,其所論獄,若爲黃屋、擅拜丞相、爵關內侯、收聚諸侯王人亡命、賊殺無罪人法皆可以死。”——王世貞語

除了王世貞所言,劉長還幹過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私殺前丞相審食其!這些事,隨便拿出任何一件,都足夠砍頭,遑論這次公開的謀反。

讓人意外的是,漢文帝不顧大臣們的激烈反對,僅僅將劉長剝奪了王位,流放蜀地。漢文帝爲了照顧劉長,還特地命令沿途給劉長陪每天五斤肉、二斗酒的待遇,王府十名美人一路侍從。

沒想到坐進囚車的劉長突然悔悟了,他半路上對人說:“誰謂乃公勇者?吾安能勇!吾以驕故不聞吾過至此。人生一世間,安能邑邑如此!”都怪自己驕縱過了頭,於是絕食而亡!

漢文帝對劉長之死“哭甚悲”,殺了沿途不肯打開檻車的官員,並以侯爵之禮安葬了劉長,隔一年,又冊封劉長的四個只有七八歲的兒子爲侯。

本來,這個荒唐的謀反案可以畫上句話了。然而讓人意外的是,民間突然流傳起一首民謠:

輿論的壓力有多大?一首童謠差點動搖了大漢王朝的根基! 第2張

劉長

“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大概意思是說:哪怕只有一尺布,也可以做一件衣服共用,即便只有一斗糧食,也可以做到共享;怎麼兄弟倆就不能相容呢?顯然矛頭直指漢文帝,你都富有四海了,不缺一尺布一斗米了,爲什麼獨獨容不下親兄弟呢?

漢文帝聽到這個傳言,嘆了口氣,說:

“堯舜放逐骨肉,周公殺管蔡,天下稱聖,何者?不以私害公。天下豈以我爲貪淮南王地邪?”

於是,漢文帝將城陽王改封爲淮南王。四年後,又改封劉長的長子劉安爲淮南王,次子劉勃爲衡山王,三子劉賜爲廬江王。

對漢文帝的仁至義盡,後人並不買賬,以蔡東藩爲首,認爲劉長其實是死於漢文帝的陰招:

“昔鄭莊克段於鄢,公羊子謂其外心積慮,乃成於殺。文帝雖不若鄭莊之陰刻,然從表面上觀之,毋乃與鄭主之所爲,相去無幾耶!況於重厚少文之周勃,常疑忌之,於驕橫不法之劉長,獨縱容之,暱其所親,而疑其所疏,謂爲無私也得平!甚矣,私心之不易化也!”

輿論的壓力有多大?一首童謠差點動搖了大漢王朝的根基! 第3張

漢文帝

意思說,漢文帝害死劉長的手法,跟鄭莊公謀害弟弟叔段一樣,都是用小過縱容,養過爲禍,最後一舉剷除的手法,也就是所謂的“欲擒故縱”,陰毒得很!

鄭莊公之所以陰殺叔段,是由於其母偏袒叔段,導致叔段謀反之心不死,嚴重威脅到了鄭莊公的王位安全。這個說法實在值得商榷,我們要從漢文帝的皇位談起。

劉長對漢文帝皇位安全的威脅論,是否站得住腳

我們知道,漢文帝是劉邦的第四子,非嫡非長,之所以獲得皇位,完全是陳平周勃等功臣派勢力,剷除諸呂行動的成果。

本來,剷除諸呂后,最有資格上位的是齊王劉襄。首先劉襄兄弟在政變中的貢獻最大,劉襄在齊國率先起兵討呂,劉章、劉興居兄弟二人在宮中爲內應,劉章還親手斬殺了南軍統領呂產。

陳平周勃曾公開表示,少帝非先帝骨血,其實就是在暗示劉襄:政變成功,你就是下任皇帝。可是結果卻是,劉襄狗咬豬尿泡空歡喜一場,被代王劉恆摘了桃子。

劉襄不光沒得到皇位,劉章、劉興居因功受封的封地,還是從他這個大哥身上割的肉,哥倆不久便鬱鬱而終。三年後,劉興居氣憤不過,舉兵反叛,結果兵敗自殺。

輿論的壓力有多大?一首童謠差點動搖了大漢王朝的根基! 第4張

劉襄

請注意,平定諸呂后,皇位的候選人,其實就在劉恆和劉襄叔侄之間抉擇,沒劉長什麼事。那麼,劉長爲什麼早早就出局了呢?

首先從身份上看,劉長是劉邦第七子,劉恆是第四子,如果要在劉邦的兒子們中間選擇,在沒有嫡子的狀況下,劉長肯定落後於劉恆。

不過,劉長其實還有一個特殊身份——他是呂雉的養子,從法理上講,他其實是嫡子。嫡子的順位肯定要高於庶子,從這一點來說,劉長應該比劉恆有優勢,爲何功臣派忽略了這一點?

這一點史書沒交代,其實也好理解,假如劉長以呂雉的嫡子身份爭皇位,會是什麼結果?直接上斷頭臺!政變中呂氏一族全部被誅殺,你劉長還敢往槍口上撞?估計劉長躲都躲不及。要想政治清白,就得跟呂氏斷絕關係,跟呂氏斷絕關係就意味着劉長也是庶子,優勢沒了。

還有一點就是劉長的口碑很差,這傢伙自幼因禍得福,受到呂雉嬌寵,作威作福慣了,完全一副惡少的架勢。除非萬不得已,否則誰也不敢把票投給他。

從一開始劉長就不具備競爭的可能,漢文帝坐穩了皇位後,他怎麼可能會對皇位產生威脅!所以,漢文帝陰殺劉長的動機顯得很牽強。

輿論的壓力有多大?一首童謠差點動搖了大漢王朝的根基! 第5張

漢文帝

漢文帝解決藩王問題的基調是穩定,不大可能採取極端手段

那麼,能說漢文帝的皇位就是高枕無憂了呢?也不能這麼說,威脅還是存在的,主要是齊王一系。

客觀說,漢文帝劉恆確實有點對不起齊王一系。在平定諸呂期間,陳平周勃等人不光暗示劉襄做皇帝,還親口許諾劉章封趙王、劉興居封樑王。結果,漢文帝上臺,一條都沒兌現,還從人家大哥身上割肉補給弟弟們,任誰也難嚥下這口氣。

“得位不正”、封賞不公,對漢文帝來說,其實揹負了很大的政治壓力。不是漢文帝背信棄義,而是爲了將來,他不能做飲鴆止渴的事,只能不承認大臣們的承諾。

齊王系以外的諸侯王們,面對齊王一系的倒黴可以冷眼觀望,但是如果一旦傷害到他們的利益,他們肯定會拿齊王系遭遇說事,這就是代價。

沒辦法,誰讓當初劉邦不聽勸阻,非要恢復分封制呢!

西漢初年諸侯王很牛,在經濟、軍事和人事方面都有一定的自主權。劉襄起兵、劉興居造反、七國之亂就是明證。這種尾大不掉的格局,如果放任自流,其結果就是回到戰國時期的分裂狀態。

輿論的壓力有多大?一首童謠差點動搖了大漢王朝的根基! 第6張

賈誼

針對這個危機,朝中的大臣們憂心忡忡,提出了各種解決方案。以賈誼爲代表,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衆建諸侯王而少其力”,以“割地定製”的模式,慢慢削弱諸侯王的實力。另一派以晁錯爲代表,他認爲諸侯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所以,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削藩令。

賈誼是“溫和派”,主張通過定禮制和地制,以禮制約束,以地制切割的方式,溫水煮青蛙。賈誼的這個辦法,後來被主父偃改造成“推恩令”,在漢武帝時期發揮了巨大作用。

晁錯則是“強硬派”,主張直接對藩王動刀,割掉他們的封地。晁錯的這個舉措,就是釀成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的導火索。

漢文帝採納了賈誼的建議。

從這個舉動來看,漢文帝對諸侯王的實力是有準確評估的,極端的做法只能激化矛盾,漢初國力尚處於恢復之中,根本經不起大的動亂。況且漢文帝上位,本來就讓藩王們不服,穩定更符合時局的要求。

即便這樣,賈誼的“割地定製”被漢文帝延後了整整十年,纔開始實施,可見漢文帝對待藩王問題的謹慎程度。

輿論的壓力有多大?一首童謠差點動搖了大漢王朝的根基! 第7張

晁錯

如此看來,諸侯王對漢文帝的威脅是客觀存在的,更準確地說,無論誰坐在龍椅上,都會面臨這個危機,這是政治環境決定的。不過,對漢文帝來說,劉長是藩王中的一個,他的威脅性不大,至少遠不如齊王系的威脅大。

因而,劉長不大可能成爲個案,引起漢文帝的特別注意。加上漢文帝的謹慎態度,他不大可能採取極端措施,一步步“養禍”把劉長逼上死路。

假如漢文帝想除掉劉長,劉長所犯下罪行,足夠他死好幾回了,那時候不殺,偏要讓他在流放途中自殺,有點太玄幻了吧?假如劉長不醒悟呢?他不自殺怎麼辦?暗殺嗎?那豈不是無事生非!

那首蹊蹺的民謠一點不簡單,其背後大有文章

讓人們產生誤解的起源,就是那首莫名其妙的民謠。民謠傳出來的時間節點是漢文帝十二年,那年劉長已經去世整整六年。問題來了,既然老百姓都認爲是漢文帝害死了劉長,爲何直到六年後纔有這個說法?

時間節點表明,民謠是一次“借屍還魂”的政治炒作,絕不是真實場景的再現。這是一大疑點,第二個疑點就是歌謠的內容,怎麼看也不像“民”謠。老百姓憑什麼爲一個叛亂分子,討伐一位給他們帶來好日子的皇帝?那麼深奧,且措辭精巧的唱詞,哪個“民”能創造出來?分明是有捉刀手嘛!

輿論的壓力有多大?一首童謠差點動搖了大漢王朝的根基! 第8張

漢文帝

我認爲這則所謂的民謠,一定是謀位藩王的傑作,最大的嫌疑人應該是齊王系或者吳王劉濞。

動機就是,劉興居和劉長叛亂髮生後,漢帝國對藩王們的輿論壓力很大,削藩的言論流傳很廣,藩王們害怕了,他們試圖通過民謠,釋放政治信號,以共同對付可能面臨的削藩危機!

他們想釋放什麼信號呢?又怎麼解決危機呢?

假如朝廷通過削藩令,藩王們是沒有理由反對的,從法律層面他們只能做待宰的羔羊。即便十幾年後的“七國之亂”,劉濞等人打出的口號也不敢是反對削藩,而是“清君側誅晁錯”。所以,他們必須移花接木,將削藩矛盾轉化爲其它可以名正言順提出來的矛盾。

拿劉長之死說事,就是一個很精妙的手法!將劉長很正常的死亡,硬說成是被漢文帝害死的,就能達到如下幾個效果:

一、漢文帝將揹負謀害藩王的道德枷鎖;二、將國家與藩王的矛盾,轉化成漢文帝與藩王的個人私怨;三、站在弱者的地位,駁得輿論的同情心和道德的制高點;四、藉機號召所有的諸侯王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漢文帝。

輿論的壓力有多大?一首童謠差點動搖了大漢王朝的根基! 第9張

劉長

從結果來看,他們的陰謀得逞了!一首小小的民謠,讓漢文帝揹負了幾千年的罵名,削藩政策至少在當時被成功遏制住了。

所以,所謂的民謠根本不可信,它就是藩王們射出來的暗箭,沾滿陰毒,且挑釁十足!

漢文帝的政治智慧,和劉長之死的後遺症

漢文帝是聰明人,他中了暗箭,但是沒有讓暗箭上的毒傷及根本。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對削藩論議而不決,保持對藩王的壓力

如果漢文帝心理失衡,迅速展開削藩工作,跟已經做好準備的所有藩王正面搏鬥,顯然很不明智。議而不決,既表明了對削弱藩王的決心不變,又可以慢慢消磨藩王們的鬥志。

第二件事,優待劉長的兒子們,戳破民謠的真實性

民謠以漢文帝跟劉長爭奪藩國爲由頭,顯然很低劣,漢文帝將淮南國又重新封給了劉長的兒子們,以事實證明,皇帝對劉長的處置,跟個人私利毫無關係,完全是法度範內的事。

輿論的壓力有多大?一首童謠差點動搖了大漢王朝的根基! 第10張

劉章

第三件事,事件冷卻後,迅速啓動賈誼的“割地定製”策

兩次謀反事件,和一個民謠,讓漢文帝意識到藩王勢力的強大,反而促使他下定決心,着手解決藩王問題。同時,也讓他意識到,解決這個問題,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所以,以穩定爲基調,緩慢解決,賈誼的“割地定製”正當其時。

正是這三條化骨柔綿掌,讓民謠的毒姓未能發作,反而讓漢文帝更加洞悉局勢,採取更精準的舉措,來處理藩王問題。

不過,民謠的毒姓,讓劉長之死留下了一個後遺症:漢文帝一系與淮南王一系家族恩怨的產生。

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淮南王劉安曾經有過一次未遂的叛亂。漢武帝時期,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的謀反,其中一條理由就是覺得,當年父親劉長死得冤。

結語

淮南王劉長之死,本沒有太多可爭議的,一則民謠,讓事件變得撲朔迷離,很多人都誤中了毒計,給一位仁慈的帝王漢文帝,硬被套上了“陰險”的帽子。仔細分析其中的脈絡,始作俑者就是幕後的王爺們,他們纔是真“陰險”!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