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明清時老北京商業繁榮:只因廉價勞動力的結果

明清時老北京商業繁榮:只因廉價勞動力的結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今天關於老北京的記憶,大多止於明清,這就讓人產生了這樣的觀點:明清是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峯,所以,明清時老北京最富裕。有許多論據可以支持這個論點。比如明清時人口迅速增加,糧食種類更加豐富,商業也更繁榮,據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時統計,全市工業有2.1萬戶(以手工業爲主),商業、飲食、服務、修理業有7.2萬餘戶,需要注意的是,這是歷經多次戰爭後的統計數字,相信在清末時從事工商業的人會更多。

由於商業繁榮,市場出現了較明顯的細化趨勢,出現了騾馬市、缸瓦市、果子市、花市這樣的專業市場,此外還有廣渠門菸草、琉璃廠舊書、大柵欄餐飲、朝陽門曉市這樣的一條街式的分類市場。這,都是歷代罕見的,在很多人眼中,認爲明清已達到了前現代化的階段,只需捅破一層窗戶紙,就可以走向現代化。老北京商業繁榮是不假,但爲什麼繁榮,卻值得深思。

明清時老北京商業繁榮:只因廉價勞動力的結果

在唐代,雖然農業種植種類單一,但人們基本能吃上大米白麪,而明清雖然主糧多樣化,卻多是從海外引入的玉米、白薯等產量高、質量差的“粗糧”,因爲明清兩代人口增殖速度太快,有學者估計,明代中國人口已突破2億,清代盛期時達4億。人口增加了,就需要現代化的管理,可皇權制度是凝固的,難以應對挑戰,明代初期官僚制度尚且高效,當時耕地數量還比較高,到了中後期,居然耕地數量減少了一半左右,因爲百姓、地主、下級官僚爭相瞞報,以減少稅務負擔。中央收不上稅,運作能力就會降低,如此形成惡性循環。

清代幾任君主比較勤奮,御下甚嚴,故清代到中期管理尚未完全失控,但農業技術進步有限,新開墾的土地肥力又不夠,加上過度墾殖,嚴重破壞自然環境,到清中後期,各地重大自然災害不斷,清代農民生活普遍進入赤貧化,生活質量已遠遠不能和唐宋時期相提並論。活不下去,大家就要想辦法,所以明清農民經商成爲習俗,促進了城市貿易的繁榮。一般來說,商人更願在本地經營,可現實的壓力太大,農村嚴重貧困,各家耕織一體,消費能力極低,只有在大城市中才有市場。所以,大家只能背井離鄉,去北京等大城市討生活。

明清時老北京商業繁榮:只因廉價勞動力的結果 第2張

清代北京商業看上去熱鬧,但主要是大量廉價勞動力輸入帶來的發展,而非資本投入增加的產物。因爲人力資源充沛,所以工資極低,大量學徒工只需管吃住即可,就算正式入職,也多是拿年薪,商家幾乎沒有風險。所以老北京提供多是費人工、省物力的商品,比如手工藝、奢侈品、人力服務等,這些商品對推動社會進步的作用不大,事實上,清代根本不具實現現代化的基本條件。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