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成祖朱棣爲何放棄了南京的基業,遷都北京?

明成祖朱棣爲何放棄了南京的基業,遷都北京?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成祖朱棣爲什麼放棄應天府的基業,轉而經營一片空白的北京城?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北京城並非一片空白,燕王朱棣21歲之藩,王府就修建在北平(當時叫北平)。他於北京經營多年,在抵禦異族的一線戰場中磨鍊出了帝王應有特質與實力,最後發動“靖難之役”可以成功,也多虧了其在北京城的多年經營。因此,北京城可以算是朱棣的“龍興之地”,早就有了值得經營就基礎。而朱棣選擇放棄南京,轉而遷都北京,是在恰當的時機,做了全面考慮後,希望獲得實際利益的決策。具體說來,大概是看到了遷都北京在政治上穩固統治,經濟上平衡南北,軍事上固守國門的多重效果。

明成祖朱棣爲何放棄了南京的基業,遷都北京?

一、政治上:爲了安撫人心,保證“靖難之役”后皇位的合法性

朱棣是通過發動“靖難之役”一路從北平打到南京,掀了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以後得到的皇位。以暴力奪位,於理不合,所以他的統治註定會讓很多人產生質疑。爲了保證自身皇位的合法性,明成祖朱棣做了諸如改族譜、殺餘黨等諸多努力,遷都北京也是努力之一。

(一)遷都北京可以擺脫以建文爲正統的觀念,重新培植自己的執政基礎

自洪武朝建都南京以後,至建文帝時,南京的朝廷組織機構已相當完備,再加上南京爲數朝古都,已然養成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正統觀念。因此,當時的江南士族都以南京爲國都,建文皇帝爲正統,拒不服從朱棣。而朱棣大開殺戒後,已然結怨於江南,再繼續呆在南京做皇帝,就會失去執政基礎,只能在建文帝的陰影下當皇帝。而北京南方親建文帝的勢力,又是他經營多年的大本營,將國都遷到北京,可以迅速消解前朝的遺俗,培植自己的統治勢力:

“若就北平, 要之宮室不能無更, 亦未易也” 。——《明史》

遷都北京或許要大興土木,百般謀劃。但是不破不立,在經營北京城的過程中, 朱棣可以按照自身的意志將原來的政治集團系統徹底拆散、分解,以此打造利於自身的執政基礎。

明成祖朱棣爲何放棄了南京的基業,遷都北京? 第2張

(二)遷都北京是完成朱元璋的遺志,可以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

朱元璋早就有了遷都北京的心思,在明朝立國之初,朱元璋就在南京和北京誰爲都城上糾結過。他曾詢問羣臣:“ 北平建都 , 可以控制胡虜, 比南京何如? ”羣臣答曰 : “ 胡主起 自沙淇 , 立國在燕 , 及是百年 , 地氣已盡 。 南京興王之地 , 不必改圖 。 ”朱元璋認爲,北京可以抵禦異族,可以當做國都,但羣臣認爲以北京是元朝舊都,氣運已盡的理由促使朱元璋定都在南京。

明成祖朱棣爲何放棄了南京的基業,遷都北京? 第3張

定都南京後,朱元璋就覺得南京不是很合適 。 因爲它偏安江南,對控制遼闊的北方十分不利。 洪武元年,朱元璋下就有了在北方再建一個都城的心思 :

“ 江左開基 ,立四海水清之本;中原圖治 ,廣一 視同仁之心 。其以金陵 、大梁爲南 、北京 。 ”——《明太祖實錄》

大梁是今天的開封,朱元璋想建兩都來加強統治,已然表現出其對南京爲都的不滿。因此,朱棣遷都北京,也是向天下表明他是在盡心竭力地完成其父的意願,這是當年朱元璋希望太子朱標做的事,現在他做了,所以他就是朱元璋合理的繼承人。

通過遷都北京,朱棣可以在擺脫建文餘風,鞏固執政基礎的同時,標榜自身的合法地位,大大加深了其統治的合法性。

二、經濟上:平衡南北,保持南方的經濟發展環境,促進國家經濟的整體繁榮

兩宋以後,我國經濟重心已然南移,南方的經濟繁榮程度遠超於北方。然而,國家經濟的整體發展不能僅靠南方一隅之地,因此遷都北京是永樂朝平衡南北經濟,增加國家經濟活力的決策。

首先,遷都於北京,就是將政治中心轉移到了北方,南方擺脫了政治中心的職能,就能一心發展經濟,實現新的突破。此外,北方是軍事重鎮,胡虜皆聚於北方疆界,將權力中心轉移到北方,就是將抵禦外敵的重任都交給了北方,這就給南方營造了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以北護南,保持南方的經濟繁榮。

其次,南方經濟繁榮後,自然也能支持北方。明朝的邊關政策大致使“南方出錢,北方出力”,南方將大量的財物輸入北方,有利於發展北方的軍事經濟,以此縮小南北方的經濟差距,實現國家經濟的平衡發展。正如時人丘浚所言:

“文皇帝遷都金臺, 天下萬世之大勢也。蓋天下財賦出於東南, 而金陵爲其會; 戎馬盛於西 北,而金臺爲其樞。並建兩京, 所以宅中圖治, 足食足兵,據形勢之要, 而爲四方之極者也。用東南之財賦, 統西北之戎馬, 無敵於天下矣。 ”——《明會要》

可見,遷都北京,是朱棣保持南方經濟,發展北方經濟,以政治手段,將國家經濟中心與軍事中心巧妙結合的發展大計。

三、軍事上:補充邊防實力,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維護國家和平

(一)朱棣削藩後,北方邊防空虛,遷都是爲了補充邊防實力

朱棣靠“靖難之役”奪取政權成功登基後,自然害怕有其他藩王效仿他,於是繼續踐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他將大量邊地藩王遷往內地。譬如,擁有“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的寧王被遷往南昌,谷王則遷往長沙,這就大大削弱北方的防禦力量,造成了邊防的空虛。爲了加強北部邊防,他採取了遷都北方就近指揮防禦的辦法,只要兵權在手,就能泰然處之,明朝特有的“天子守國門”局面由此造就:

“太宗靖難之勳既集, 切切焉爲北顧之慮, 建行都於燕, 因而整戈秣馬, 四徵弗庭, 亦勢所不得已也。 鑾輿巡幸, 勞費實繁。易世而後, 不復南幸, 此建都所以在燕也。”——(顧炎武·《歷代宗京記》)

遷都北京是爲了有效加強北方邊防,抵禦異族,也是爲了牢牢把握兵權,鞏固統治。

(二)遷都北方是爲了鞏固邊防,選擇北京是因爲其優越的地理位置

爲了鞏固邊防,所以遷都北方,而選擇北京除了因爲它是朱棣的大本營以外,還以爲北京優越的地理位置可以增加邊防效果。

永樂朝的北方邊患主要來自蒙古的韃靼部和瓦剌部的南下以及女真部落的騷擾,這些邊患都自東北而來。儘管在北方城市中,適合建都的還有西安、開封等地,當能有效抵禦東北邊患的只有“控四夷創天下”的北京城了。

除了離敵較近以外,北京城四通八達,黃河環繞,有利於最大程度的將指揮的戰線前移,避免戰火大規模蔓延。而發達的交通也 有利於南方大量物資的有效供給, 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北防的效率。

因此, 遷都於地處戰略要地的北京城是朱棣牢牢把控軍權,有效鞏固邊防的重大決策,對國家和平的維護意義重大。

四、結語

遷都北京是朱棣綜合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考慮後的重大決策。應天府並未被其放棄,只是不再作爲政治中心,轉爲以強大經濟實力支持北方。北京城也並非空白,遷都北京城是在永樂十五年,但朱棣在永樂七年時便一直住在北京的行宮中爲遷都做準備。總是,遷都北京城是精心謀劃的結果,它有效實現了國家政治、經濟、軍事三中心的統一,爲永樂一朝的強盛提供了新的凝聚力。無論從成祖個人統治還是整個明朝的長治久安來講, 這種兩都並行的政權運作方式都產生了積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