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奇聞異事 > 有關一行僧人野史逸聞是什麼樣的 對於籍貫上的記載如何

有關一行僧人野史逸聞是什麼樣的 對於籍貫上的記載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行(683年~727年),佛僧法號名。本名張遂,魏州昌樂(今河南省南樂)人,中國唐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和佛學家,主持修編新曆、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曆》。

野史逸聞

一行

沙門一行,俗姓張名遂,郯公公瑾之曾孫。年少出家,以聰敏學行,見重於代。玄宗詔於光大殿改撰歷經。後又移就麗正殿,與學士參校。一行乃撰《開元大衍曆》一卷,《歷議》十卷,《歷成》十二卷,《曆書》二十四卷,《七政長曆》三卷。凡五部五十卷。未及奏上而卒。張說奏上之,詔令行用。初,一行造黃道遊儀以進。御製(制原作進,據《大唐新語》改)《遊儀銘》付太史監,將向靈臺上,用以測候。分遣太史官大相元太等,馳驛往安南、朗、袞等州,測候日影。同以二分二至之日午時,量日影,皆數年方定。安南極高二十一度六分,冬至日影長七尺九寸三分,春秋二分長二尺九寸三分,夏至日在表南三寸一分,蔚州橫野軍北極高四十度,冬至日影長一丈五尺八分,春秋二分長六尺六寸二分,夏至影在表北二尺二寸九分。此二所爲中土南北之極。朗、袞、太原等州,並差互不同。用勾股法算之雲:"大約南北極,相去才八萬餘里。"修歷人陳玄景亦善算。嘆曰:"古人云,'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爲不可得而致也。今以丈尺之術而測天地之大,豈可得哉?若依此而言,則天地豈得爲大也。"其後參校一行《歷經》,並精密,迄今行用。(出《大唐新語》)

有關一行僧人野史逸聞是什麼樣的 對於籍貫上的記載如何

【譯文】

僧人一行,俗姓張名遂,是郯公張公瑾的曾孫。一行和尚從小就出家爲僧人,用他自己的聰慧與才智,爲當代人所看重。唐玄宗將他召入光大殿改寫曆書,後來又移住在麗正殿,跟翰林學士們一起檢驗校覈。於是一行和尚撰寫成了《開元大衍曆》一卷,《歷議》十卷、《歷成》十二卷、《曆書》二十四卷、《七政長曆》三卷,一共五部五十卷,未來得及上報給玄宗皇帝他就病逝了。宰相張說將一行和尚的遺著上報給玄宗皇帝后,玄宗下詔書命令使用一行撰寫的新曆。初時,一行和尚製造了一部黃道遊儀進獻皇上。玄宗皇帝親自在上面撰寫了《遊儀銘》後,交付給太史監,將它放置在觀測天象的靈臺上,用來測量時辰,並且分別派遣太史官大相、元太等人,乘驛車趕往安南、朗、袞等州,去測量日影。同時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這天的午時,測量日影,都測量好幾年才定下來。安南州極高二十一度六分,冬至那天日影長七尺九寸二分,春分、秋分長二尺九寸三分,夏至這天日影在表南長三寸一分。蔚州橫野軍北極高四十度,冬至日影長一丈五尺八分,春分、秋分長六尺六寸二分,夏至日影在表北長二尺二寸九分。這兩個地方是中華國土的南極與北極。朗、袞、太原等州,差的各不相同,用勾股法計算,說:"大約南北極,相距才八萬多裏。修曆書的人陳玄景也精通算學,感嘆地說:"古人說,用管來觀察天象,用瓢來測量海水,認爲是辦不到的事情。現在一行僧人用丈、尺爲單位來測量天地的大小,怎麼可以測量出來呢?若按一行僧的說話,天與地又怎麼能稱得上大呢?"後來,陳玄景參加檢查校覈一行僧人撰寫的《歷經》,使它更加精密,直到現在使用的還是這部《歷經》。

有關一行僧人野史逸聞是什麼樣的 對於籍貫上的記載如何 第2張

《辭海》解釋

一行(683—727)唐高僧,天文學家。俗姓張,名遂,鉅鹿(今屬河北邢臺)人,21歲從荊州景禪師出家,旋從嵩山譜寂學禪,後從善無畏,金剛智學密法,又參與善無畏譯場,翻譯《大日經》。精通曆法和天文。與樑令瓚同制黃道遊儀,用以重新測定150餘顆恆星的位置,發起在全國12地點進行天文觀測;並根據南宮說等一組的測量,歸算出相當於子午線緯度的長度。著有《大日經疏》,並訂《大衍曆》等。

籍貫記載

一、鉅鹿

(唐)鄭處誨 《明皇雜録》:僧一行,姓張氏,鉅鹿人,本名遂。

(宋)釋贊寧《宋高僧傳》:釋一行。俗姓張。鉅鹿人也。本名遂則。唐初佐命剡國公公謹之支孫也。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僧一行姓張氏,鉅鹿人,本名遂。

有關一行僧人野史逸聞是什麼樣的 對於籍貫上的記載如何 第3張

鉅鹿,今河北省邢臺市鉅鹿縣,唐代開元年間,邢州更名鉅鹿郡,鉅鹿縣隸屬之。

二、魏州昌樂

(宋代)《舊唐書》載:一行,“魏州昌樂人,襄州都督、郯國公公謹之孫也”。屬今河北河南交界地。

銅人因緣

一行一生有兩次與“銅人”相關。

二是高僧一行建造觀天儀的兩個銅人後鑄成三尊銅佛的“商州銅佛龕”遺址仍然留存。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