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有關長白山的史籍記載有哪些?

有關長白山的史籍記載有哪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山海經》記載長白山。

《後漢書·東夷列傳》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玄菟徙居勾麗,自單單大嶺以東,沃沮貊悉屬樂浪。”單單大嶺即長白山。這裏的“單單”二字,與滿語中的珊延相近。珊延,即白色的意思;珊延大嶺,即白色的大山。

《魏書·勿吉傳》載“勿吉國南有徒太山……有虎豹熊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污,行徑山者,皆以物盛去”

《北史·列傳·勿吉》篇中又有記載與此相似。這是滿族先世把長白山披上神祕面紗進行崇拜的最早文字記錄。這段話裏是講,靺鞨國南境有座大山,指的就是長白山。在南北朝的其他書籍裏(例如《魏書》《齊書》等),也常有“縱太山”、“縱白山”之稱出現。後來,又可在《唐書·東夷列傳》看到有關的記載:“靺鞨居肅慎地,慄末部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徙太山,與高麗接。”可見,當時對長白山的稱呼極不統一,有的叫縱太山,有的叫徙太山、縱白山、太皇山不等。

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國早期疆域大部分在長白山地區,其“舊國”即今吉林敦化。滿族說部《紅羅女》流傳千載,是渤海文化遺存,傅英仁傳講本中稱長白山“座落在渤海國中部,她是一座聖山。在太白頂上,有一位出世真人,是滿族崇拜的祖先神——白山聖母”。

有關長白山的史籍記載有哪些?

契丹族和女真定鼎中原,建立起遼和金王朝後,對於東北的第一座高山,出現了統一的稱呼——長白山。《契丹國志》中記載曰:“長白山在冷山東南千餘里……禽獸皆白。”後來在《金史.本紀三十五》中記載曰:“女真地有長白山。” 女真承靺鞨建立金朝,把長白山視爲發祥地,對其祭祀以求保佑國運昌隆,帝祚永延,尊其爲“東嶽長白山”。

金世宗完顏雍於大定十二年(1172)冊封長白山爲興國靈應王,命翰林院修撰党懷英修撰《封長白山爲靈應王冊文》:“自兩儀剖析,山嶽神秀各鍾於其分野。國將興者,天實作之。對越神休,必以祀事。故肇基王跡,有若歧陽,望秩山川,於稽虞典。厥惟長白,載我金德,仰止其高,實惟我舊邦之鎮……列聖蕃衍熾昌,迄於太祖,神武徵應,無敵於天下,爰作神主” ,概述金興以來迄於阿骨打之武功,認定長白山爲“興王之地”,“禮合尊崇,議封爵,建廟宇”。文中把長白山稱之爲神山秀嶽,用“載我金德”“仰止其高”等最高的讚語來形容它,可見對這座塞外名山的崇仰恭敬。因此皇帝又於大定十五年(1175)在長白山北建立靈應王神廟,命大臣持節備禮並帶着這份《冊文》前去祭奠。

有關長白山的史籍記載有哪些? 第2張

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又封長白山爲“開天弘聖帝” 。山神由王及帝,成爲諸嶽中最高品秩,自此每歲降香,命有司春秋二仲擇日致祭,並有祭文。

1999年8月19日,一塊女真文字碑出土於長白山天池北釣鰲臺上,距天池約40米。這塊古碑初步認定是金代祭長白山神所刻記的,文字爲女真文字“長白山神”。2008年5月在長白山西坡發現的“大荒頂子”祭壇遺址,經有關專家考證,爲女真及其先人望祭長白山的薩滿祭祀遺址。 元明之際,女真各部衛所林立不相統屬,對長白山的國家奉祀中止,然而女真人仍保持了長白山崇拜,朝鮮《新增東國輿地勝覽》編成於1530年,其中記女真人對長白山“奉之爲神山”。

清代,滿洲人對長白山的崇仰更是登封造極,並進一步把族源與長白山聯繫。崇德元年(1636)修纂的《太祖武皇帝實錄》最早記載了“長白山之東北布庫哩山下”佛庫倫吞神鳥所遺朱果而生布庫裏雍順的神話,以此向人們昭示皇權天授的神聖性。而且樹立柳條邊將長白山區立爲皇家聖地加以封禁地,除皇家外嚴禁任何人進山伐木、狩獵或採參,以免驚動神靈損壞龍脈。

康熙十六年(1677),大臣覺羅武默訥等奉命拜謁長白山,逆松花江而上溯源滿洲故地三音訥殷(滿語“sain neyen”音譯,即今日吉林省撫松縣境內漫江,爲松花江上源,爲明末建州女真長白山三部之訥殷部),艱險登臨天池,回京奏請封長白山之神獲准。翌年康熙帝“詔封長白山神,秩祀五嶽”,後又撰文稱“泰山之龍,發脈長白”,把長白山的地位推向新的高度,長白山崇拜的表現形式隨滿洲民族一起躍升歷史舞臺中央,進入中國曆代皇帝的封禪禮制序列並居首位。康熙二十二年(1682),清聖祖東巡吉林,率太子、諸王和羣臣“詣松花江岸,東南向,望秩長白山,行三跪九叩頭禮,以系祖宗龍興之地” 。

有關長白山的史籍記載有哪些? 第3張

清代的幾位有作爲的皇帝康熙、乾隆、嘉慶都親自來東北祭禮其祖先的發祥地——長白山。清代康熙皇帝“敕封長白山之神禮典如五嶽”,“應高於五嶽,與五嶽同祭”,於公元1682年東巡到吉林松花江畔遙拜長白山。雍正十一年(1733),遵旨在吉林市西南溫德亨山(小白山)建望祭殿,殿內神案立滿漢雙文“長白山之神”位,山麓建祭器樓,山下建鹿囿以供犧牲,朔望由吉林將軍、副都統輪流拈香致祭。乾隆十九年(1754)清高宗親臨小白山,在望祭殿中祭祀長白山,並下令封禁長白山,保護髮祥之聖山。

嗣後諸帝未到吉林,但也由吉林將軍代爲“歲時致祭,崇報特隆”。乾隆皇帝年東巡到吉林小白山,他們雖然沒有登到長白山天池之畔,瞻仰其祖先的誕生之地,但有的已經到了周邊地區(吉林市的大、小船廠、開原縣的威山堡等地)。而且,還寫了大量的詠贊和祭告長白山的詩文。康熙有《望祀長白山》的詩和《祭千長白文》(兩篇),乾隆有《祭告長白山文》五篇,嘉慶有《長白山告祭祝文》二篇,寫得都是有聲有色,歎爲觀止的。

康熙的《祭告長白山文》說:“惟神傑峙東,維協扶景運。疏江匯海,薦瑞凝祥。著靈異於萬年,溥蕃滋於庶類”。“朕惟國家受命凝庥,則山川百神罔不協瑞。矧溯興亡之跡,推翊運之祥,尢宜肇與明,誕加顯號。蓋自天作高山,形於歌頌,其來舊矣。惟神秀結東陲,澤均厚載,浚發三江之脈,廣延千里之區,極敷雲泄雨之奇,宏濟物利民之用,神山異跡莫有與京。”乾隆所寫的祭告文章:“奧我清初,肇長白山。扶虞所錘,不顯不靈。周八十里,潭曰闥門。鴨綠、混同、愛滹三水出焉。帝用女天妹,朱電磁波是吞。爰生聖子,帝用錫以姓曰覺羅,而徽其稱曰愛新。是翦是除,匪安匪康,乃有葉赫、輝發、界藩……”

有關長白山的史籍記載有哪些? 第4張

直到清末,安圖縣劉建封還向朝廷上摺奏請曰:“長白山爲我朝發祥之地,天生聖人,削平區域於萬斯年”,因此他建議上山重修神廟,以供俸長白山之神。經朝遷批准,這位知縣組織人馬四次登山察視,並攝下長白山名勝之地的照片40餘張,歸後編成《長白山靈蹟全影》影集呈奏於朝廷。如今的長白山已經成了旅遊休閒的勝地,各地遊客雲集於此、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