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阿昌族文化 阿昌族有何傳統的教育方式

阿昌族文化 阿昌族有何傳統的教育方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阿昌族傳統的言傳身教的教育形式表現在對民間文學藝術的繼承上。阿昌族沒有文字,長期以來,就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傳,保留下了大量史詩、故事、歌謠等民間口頭文學。如產生於阿昌族童年時代,有2000多行句子的創世史詩《遮帕麻和遮咪麻》,就是靠一代代“活袍”(經師)口耳相傳,保留到今天,成了研究阿昌族古代文學、哲學、社會思想的重要資料。

近代以後,阿昌族居住的地區有了私塾,極少數阿昌族兒童得到了受漢族文化教育的機會,但讀書人很少。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統計,阿昌族的青壯年90%以上是文盲。阿昌族的學校教育幾乎爲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在阿昌族地區逐漸開辦了學校,使阿昌族的適齡兒童接受了正規的現代學校教育。

目前,阿昌族的教育已初具規模,梁河縣47個阿昌族村寨已有小學31所,其中完全小學7所,適齡兒童的入學率達99.3%,鞏固率85%,合格率爲80%。每萬人中,有中學的畢業生120人和中專畢業生150人以及大學畢業生29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到1988年,少數民族最高學府畢業的大學生就有9人。有的一家就有2人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各項比例都居當地其他少數民族之首,是當地文化教育發展比較快的民族之一。

阿昌族文化 阿昌族有何傳統的教育方式

爲了使阿昌族的教育邁上新臺階,當地教育部門已在積極籌建阿昌族全寄宿制小學,同時,抽調一大批教學質量高的漢族教師到阿昌族地區任教,以加強其師資力量。另外,一批本民族學人,已創編出了以漢語拼音字母爲符號的阿昌文拼音方案,已準備做爲掃盲和進行阿昌文、漢語文雙語教學使用,以便促進漢語成績的提高,增加小學入學率,提高鞏固率和合格率,加快義務教育的實施。

文化教育事業的隨着的發展,阿昌族有了受過高等教育的教師,學齡兒童都有了上學的機會。女家把嫁妝送來。同姓不婚。近代與漢、傣族通婚現象也很普遍。有轉房風俗。寡婦可改嫁,但不能帶丈夫家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