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阿昌族文化 阿昌族“活袍調”有何歷史來源

阿昌族文化 阿昌族“活袍調”有何歷史來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由於歷史的原因,至今在我國西南地區,很多少數民族仍然程度不等地保留着原始宗教信仰,因而也就有了原始宗教祭司(也稱經師、巫師)的存在。像景頗族的“董薩”、哈尼族的“貝瑪”,彝族的“畢摩”等等,他們在本民族的社會生活尤其是宗教民俗活動中仍然發揮着作用。

主要聚居於德宏州的阿昌族也在此列。大概在公元二、三世紀時,處在遊牧時期的阿昌族早期原始氏族部落中就有了原始宗教信仰的萌芽,此後隨着民族遷徙發展,一直延續到今天。阿昌族原始宗教的最高祭司被稱爲“活袍”,主要從事祭神送鬼等宗教祭祀活動。

阿昌族豐富多彩的民間口傳文學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以祭祀歌和敘事歌的形式,由“活袍”在原始宗教祭祀活動中通過唱誦代代傳承下來的。因爲活袍唱誦時用的是“活直腔”這種專門的樂調和聲腔,於是當地百姓稱它爲“活直腔”,也叫做“活袍調”。

活袍和他們的“活袍調”現在主要存留在德宏州梁河縣的阿昌族聚居區,少量保留在潞西市江東鄉高埂田的幾個阿昌族聚居村寨。“活袍調”的內容、唱腔和儀式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伴隨這個民族經歷了從原始氏族社會、建國前封建領主社會直至今天社會主義社會的漫長曆史時期,在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心理特徵等方面都對阿昌族民衆產生着深刻影響,是阿昌族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在文獻調查和田野調查的基礎上,試圖對“活袍調”的起源、發展及構成情況作一個較爲完整的闡述。

阿昌族文化 阿昌族“活袍調”有何歷史來源

從原始文化的角度看,遠古時代的“活袍調”是原始宗教祭司與神靈交流、祈福送鬼的祭詞,其基本的文化形態當屬宗教信仰層面。但原始宗教也屬於廣義的民俗範疇,“活袍調”和阿昌族民間文學之間存在着原生的密切關係,這不僅表現在它同民間文學一樣,具有口頭性、傳承性、變異性的特徵,還表現在“活袍調”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向民俗民間文學方向發生轉化,大量經文以散文體故事文本的形式在民間廣泛流傳就是一個例證。所以說,“活袍調”不僅是阿昌族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載體,也是阿昌族民間口傳文學中最古老的部分。

上千年曆史發展延續下來的“活袍調”不僅形成了阿昌族的民間信仰體系、民風民俗傳統,更以它所承載的多重文化內涵,在阿昌族歷史的和當代的社會生活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體現出不可替代的精神文化價值。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