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阿昌族節日 阿昌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阿昌族節日 阿昌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窩羅節:每年農曆的二月初四是阿昌族傳統的重要節日——窩羅節。在阿昌語中,“窩羅”是“在屋旁歡樂”的意思。相傳,這一節日是爲紀念傳說中的創世始祖而舉行的。節日的前夕,各村各寨都要用竹木搭起一座4米見方的窩羅臺坊,中間立兩塊牌坊,上繪日、月、星圖案,下繪阿昌族男女彩像,象徵兩位始祖。牌坊頂端聳立一把巨大的木刻滿弦弓箭,表示先祖射落假太陽的那把神箭。

隆重的祭祖儀式由德高望重的“活袍”主持。他會高唱起本民族的神話史詩,祝讚這兩位始祖的豐功偉績。接着,人們跟着“活袍”,圍繞着窩羅神臺唱起古樸原始的窩羅調,跳起以“太陽”“月亮”等自然景觀爲舞蹈造型的窩羅舞,載歌載舞,通宵達旦。除了歌舞,節日期間還進行武術、對歌、鞦韆、春燈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整個節日洋溢着一派虔誠、歡樂、祥和的氣氛。每年農曆正月初四舉行,以紀念傳說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麻爲民除害、造福後人的功績,屆時人們要祭獻最好的菜餚,然後殺狗吃狗肉和芋頭,如果在祭祀的當天能捕到蟒蛇,則認爲更吉利。

火把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爲祈求五穀豐收,驅蟲避災,要殺豬、宰牛祭祀,屆時要熟制火燒生豬肉拌米線給大家分食。人們入夜後點火把在村寨周圍遊動。

阿昌族節日 阿昌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潑水節:和當地的傣族一樣,阿昌族也過潑水節,潑水節期間是年輕人擇偶的好機會,屆時常常由姑娘家備好八大碗菜餚招待來串親的小夥子。

參加聚餐的人數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夥子要在別人不察覺的情況下把姑娘家的雞頭偷走,如雞頭被姑娘查出來,要罰偷雞頭者一碗酒,否則就要罰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當場抓住,不僅要受罰,還要被姑娘取笑。酒後小夥子要根據菜價,將錢在不讓姑娘察覺的情況下交給姑娘。

會街節: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傳說“個打馬”(阿昌語,意思是菩薩)在上天取經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把經書取到,並決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間。阿昌族人民爲了迎接“個打馬”的歸來,便紮起青龍、白象,由男女青年收齋米,煮出齋飯供齋。以後,逐漸演變成民族節日。

屆時,男子穿藍、黑或白色對襟上衣,黑褲,斜背一個“筒帕”,打包頭,腦後留一尺多長的包頭布,已婚女子穿袖長而窄的對襟衣和遮往膝蓋的裙子,裹綁腿,纏黑布或藍布包頭。姑娘們多是將一根發辨盤於頭頂,用二指寬的布圍在辨子裏,胸前並排四個銀鈕釦,扣上掛四根長長的銀鏈,戴銀滄花和項圈,耳環等首飾。會街期間,主要是耍自象,舞青龍。白象和青龍是村寨裏的藝人用竹木精心編扎的,一般是竹木做架,紙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時,一人藏在自象的肚裏,雙手拉動連着象鼻帶有滑輪的繩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動起來。青龍,由盛裝打扮的小夥子揮舞,表演各種動作。

阿昌族節日 阿昌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第2張

會街開始,人們給白象、青龍繫上紅綢,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簇擁着耍白象,舞青龍的隊列,敲鑼打鼓繞寨一週,然後來到廣場,將白象、青龍圍在中間。頓時,象腳鼓聲,鍩鑼聲,鑔聲齊鳴,人民跳起歡快豪放的象腳鼓舞。

跳時,敲鑔者始終和擊象腳鼓者斜對着,雙腳前後左右跳躍挪動,腿時蹬時收,身體象波浪一樣起伏。跳着跳着各往前跨一大步,接着退回往下一蹲,一跨一退一蹲連續三次。情緒達到高潮,鑔聲連續的“鑔鑔鑔”地打着,拿着樹枝起舞的男女也發出一片歡呼聲。圍觀的羣衆熱烈鼓掌歡迎。此時,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舞青龍的小夥子也更加起勁。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