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如何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

在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如何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鄭和下西洋共計七次,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大部分國家的語言並不相同,那麼在明朝時期,鄭和是如何解決語言不通問題的呢?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如何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

其實因爲早在漢朝時期,就有譯官的出現。再如唐朝時,也有專職翻譯的“譯語人”。

後漢書·班固傳》:今烏桓就闕,稽首譯官。

上述文獻中的烏桓,起初是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語言並不與中原互通,但在東漢時派遣使臣前往漢王朝的王城覲見天子,因此漢王朝方面派出了譯官進行翻譯。

可見在漢朝時,王朝就已經有了翻譯語言的意識,並且培養了專門的翻譯官負責語言翻譯工作,此後經過歷史的不斷推進,再加上“唐、宋、元”三朝對外加強聯繫,國內逐漸聚集了大量的外邦人員,這些來自天南地北的外邦人員,不僅爲中原王朝帶來了朝貢的物品,還包括他們當地的文化和語言。

再如唐朝時,也有專職翻譯的“譯語人”,甚至會八國語言。

《資治通鑑》卷一九九:中書掌受四方朝貢及通表疏,故有譯語人。

還有引發著名歷史事件——安史之亂的安祿山,也是一位在語言上十分具備天賦的人才,《安祿山傳》中記載,稱安祿山“解九蕃語”,可見安祿山並不只是印象中的殺戮無度,能夠籠絡胡族各方勢力發動兵變,自然也是通曉各族語言。

而在唐朝時期甚至和上百個國家建交,可想而知當年的翻譯員還是非常吃香的,只要同時掌握幾門外語,自然就能在偌大的長安城裏謀取一條不差的生路。

當然翻譯員的存在,也會衍生出很多問題,比如翻譯是否會出錯?若出錯,又當如何定論?

還有翻譯員在參與重大會議或場合時,故意將語言原意翻譯錯,以製造矛盾,糾紛,乃至牟取商業利益,在審判異族犯人時通過翻譯製作僞證,又該如何論處?

這些衍生出的複雜問題,早在唐朝時就已有方法解決。

《唐律》第三八七條:諸證不言情,及譯人作僞,致罪有出入者,證人減二等,譯人與同罪。

可見有相關律法的規範與約束,在唐朝時,譯語人,或稱翻譯員,就已經屬於非常正式的職業,而且對個人的語言才能要求不低。

至於到了明朝,也就是我們前文所說的鄭和下西洋時期,翻譯工作就更不是什麼難事。

在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如何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 第2張

得益於歷朝歷代遺留的翻譯知識與大量資料,即使明朝曾經施行海禁,但仍然有大量的翻譯人才,比如鄭和曾經到過古書中提及的“林邑”,現爲越南以南的廣闊地區。

早在秦朝的時候,中原王朝便已經對那裏有所瞭解,起初是叫象林郡,唐朝的時候稱“崑崙”,所謂“崑崙奴”,不只稱呼非洲人,還稱呼林邑以南地區的族羣,也是鄭和下西洋的必經之處。

試想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裏,中原王朝早已對此地瞭解全面,乃至有邊塞人士掌握當地語言,如商賈去做生意學會林邑當地的語言,或是王朝專門派遣人才前往學習,這都是非常合理且正常的事情,所以即使語言不同,但流暢的交流還是不成問題。

再加上唐朝時期就已經有“崑崙奴”,足以說明當時的中國人已經最遠去到了非洲,對外的聯繫更不必說,找出幾個常年往來西域和中亞,以及東南亞國家的翻譯不成問題,再加上歷朝歷代的朝廷一直都設置有譯官,完全就不用擔心語言問題。

那鄭和下西洋的時候,難道會帶很多翻譯官麼?而這些翻譯官,當真能掌握全部要去的國家的語言嗎?

這個就更不用擔心了。因爲鄭和去往的地區,在歷史上都曾與中原政權或多或少的建立過聯繫。

如暹羅,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泰國,從公元13世紀開國之初,就和中國有着密切的往來,還有“忽魯謨斯”這樣的國家,現在來看就是伊朗,再往古代算,那就是波斯,當時到中原來傳教,順便教會中原人波斯語,也就不足爲奇了。

再如薩珊王朝曾是波斯的統治王朝,雖然薩珊王朝與中亞等國,比如現在的印度、以及羅馬帝國都互有戰爭,但隨着西漢時期建立絲綢之路,逐漸與中國通商,來自異域的商人自然也帶來了異域的語言,所以薩珊王朝與當時的中國交好,自然也將波斯語早早的傳入了中國。

而後來阿拉伯帝國取代了波斯帝國,也同樣與中國時有來往,阿拉伯語也不斷傳入中國,邊關貿易的興盛,也造就出掌握多種語言的商賈,而學會阿拉伯語基本就能在阿拉伯帝國內交流無阻礙。

甚至遠到紅海流域附近的衆多國家,也曾是阿拉伯帝國的勢力範圍,所以在當時掌握一門阿拉伯語,就猶如今天學會了英語,起碼在鄭和的航線上去到的這些國家,交流都不會是問題。

可是還有個重要問題,是鄭和最遠去到過非洲,非洲的語言或者說語種,比阿拉伯語等更要複雜且陌生,但鄭和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就搞定,那就是在去非洲之前,先從名爲“阿丹”的紅海國家找到通曉多種語言的非洲人,給予一定酬勞便使其成爲了翻譯外加嚮導,去往非洲國家訪問或貿易,就更爲簡單了。

總而言之,在我國不同的歷史時期,隨着對外交流的廣泛,語言問題一直都不是大問題,而且相對於文化上的衝突,幾乎很容易就能實現無障礙交流,所以在鄭和下西洋時期,基於之前各朝代積累的對外瞭解與相關知識,語言問題很輕鬆的便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