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農業社會,明朝如何解決流民問題?

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農業社會,明朝如何解決流民問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中國,在王朝的不斷更替中,流民問題始終是不斷困擾統治階層的重要問題。這些流民的構成自然是十分複雜的,但終究是以農民爲主的羣體,或者爲了逃避賦稅或者爲了外出謀生,開始成爲流動的居民。也有受自然或者政治因素的影響的,被迫離開家鄉的羣體,從而成爲流民的。

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農業社會,受到戰亂的影響或者災害的影響,統治階層雖不願看到流民到處流竄,但是也是能力有限。如何解決流民問題,就是各個朝代統治者最爲頭疼的問題,各個朝代統治者也使出了適合時代特徵的救助方式。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明代流民形成的時期及原因

明朝社會,在不同時期都遇到了各種原因形成的流民問題。在明初的社會中,受到戰亂的影響,流民問題廣泛因戰亂存在;在明朝中後期的社會中,因吏治腐敗和土地兼併形成的流民問題,造成了大面積的逃荒和農民起義,爲明朝的滅亡留下了巨大的民間隱患。

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農業社會,明朝如何解決流民問題?

而流民的形成除了戰亂和政治原因,存在着深刻的社會問題,整個明朝社會,流民問題始終困擾着統治階層,明朝各個時期的流民問題,其形成值得探索。

1.明代初期形成的原因

在古代中國的帝制時代,因流民問題引起的農民起義導致了很多朝代的滅亡。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流民大量加入紅巾軍,加速了元朝衰落和滅亡。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所面對的流民,其形成有着衆多原因的影響。

元末明初,天下大亂羣雄並起,爭奪執掌天下的權柄。導致農業生產無法真正有效的進行,許多農民背井離鄉,逃避兵禍,形成大規模的流民問題。

明初洪武年間,自然災害頻繁,在那個重農抑商的小農社會,自然災害的發生定然會大規模的影響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無法有效進行,農民一方面吃不飽肚子,一方面無法繳納賦稅,出外逃荒成爲流民,成爲生活大的唯一出路

明初時期,除了內部爭鬥和自然災害以外,被趕到草原的蒙古騎兵,經常劫掠北方邊疆。無法安心生產的農民,自然而然地會背井離鄉,走上流民的道路。

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農業社會,明朝如何解決流民問題? 第2張

整個明初時期,流民的問題主要是因爲戰亂導致的社會生產無法有效的進行,以及水災旱災等天災的影響。

2.明代中後期形成的原因

明代社會的發展,也不能逃脫歷史的宿命,在經過明初的政治清明和社會穩定以後,明代中期以後,流民的形成原因與明初有着很大的不同。

明代時期,朱元璋爲了大明江山的穩定,設立了極爲龐大的官僚體制和分封了衆多的宗室子弟到各地爲王。這些人在明初時期,爲穩定社會功不可沒。隨着社會的發展,明朝的政治環境發生着重大的變化,龐大的官僚體系,政治腐敗貪污成風,各地的封王驕奢淫逸,爲了維持他們自身奢靡的生活,兼併土地,獲得更多的財富成爲他們的重要手段。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成爲流民。

明代中期,由於處於小冰河時期,受到冰冷氣候的影響,以及各種水災旱災,農業生產活動持續低迷,無法有效的保障百姓的日常生活供應,許多百姓以樹皮草根充飢,大規模的饑荒導致了大規模的流民運動。

明代中後期,官場腐敗成風,黨同伐異,尤其是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之間的黨爭,導致許多官宦人家受到政治迫害,或流放抄家,或充軍發配,政治因素的影響,也成爲明代中後期流民形成的因素之一。

明代針對流民的處置措施和效果

明代各個時期統治者,在面對流民問題時,無不重視。流民的存在,不僅僅是百姓的生存問題,更是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安撫好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國家統一發展的重要基石。如何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如何抑制土地兼併,如何應對自然災害,如何救助受災的百姓,成爲明代統治者有效治理流民問題的重要舉措。

1.明代治理流民的行政措施

明代對於長期流竄在外的流民,有一整套措施妥善進行安置。一方面就是用優厚的條件吸引流民返鄉置業,有的地方規定,流民返鄉之後,政府負責調節歸還逃民的房屋土地,減免原先欠下的債務,免除逃民戶的兩年差役;另一方面呢不願意返鄉的流民,就近原則安置流民,給他們安排土地,減免賦稅。

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農業社會,明朝如何解決流民問題? 第3張

流民遊蕩在外居無定所,常常會成爲擾亂各地治安的罪魁禍首。爲了治理流民問題,明朝初年,明朝推行了一系列的戶籍管理制度,從法律上規範流民的管理。制定戶帖制度,實行裏甲管理,用黃冊來釐清各地民衆的數量;在各地設立巡檢司,憑藉路引和店歷登記,監控流民的流動。

明初,在裏甲制度的基礎上,明朝政府又實行了知丁之法,要求鄰里百姓之間要相互瞭解,互相監督;身爲農民,出去幹農活,也最好是早出早歸;經商運貨,要告訴鄰里大概的歸期,外出務工,就近原則謀生。明初的這些管控措施,雖然嚴厲,卻也爲社會的安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治理流民的經濟措施

明朝的在面對流民問題上,推行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經濟措施。面對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爲穩定民心和社會秩序,明代社會異常重視糧食的倉儲建設。有常平倉,預備倉,義倉等。

明朝獨創的預備倉,設立於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是爲了應對水旱災害而專門設立的,朱元璋下令在各州縣老百姓長期聚集生活的地方,設立預備倉。“米粟自輸京師數百萬外,府縣倉稟蓄積甚豐”,可見預備倉的設置爲天下安定,恢復農業生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明代時期,爲了在災荒之年平抑物價,專門設置了常平倉,每年收秋之後,官府出錢收購市場上多餘的糧食,遇到災荒之年,平價售出,用來平穩物價,使得底層生活的人民不至於在災荒之年無以爲繼。設置義倉,則是爲了保障一些無勞動能力的生民,在災荒之年不至於餓死,每逢流民增多,就會開倉賑災,保障流民的生命權。

在古代社會,生產力普遍不足,明朝政府爲了應對旱災,官府主持修建了許多的水利設施,這些工程基本上是官督民造。“度工計材,俾父老之習事者董其役。未幾二皆成,時其啓閉,以禁旱澇。”

除了興修水利和開倉賑災以外,最主要的治理流民的措施就是以工代賑。“明洪武二十三年,崇明及海門風雨海溢,遣官振之,發民二十五萬築堤”,通過興辦國家性的工程將災民附着在工程之上,有事做和有飯吃,可以有效的穩定社會秩序。

治理流民的效果

明王朝在面對流民問題時,針對不同情況的流民有着不同的應對措施,有些是直接繼承的以往朝代的法律措施,有的是針對明代獨有的流民問題,結合當時的情況,所採取的措施,一定時期內很好的處理了流民的情況。

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農業社會,明朝如何解決流民問題? 第4張

遣歸原籍是明朝統治者主要治理流民的思路,明初時期確實起到了不錯的效果,人心都是思念家鄉和期盼安居穩定的,很多農民樂於迴歸家鄉從事農業生產;但是到了明朝中後期,一些酷吏橫行鄉里,稅賦過重,導致流民不願返回鄉里,和官府之間,存在着難以調和的矛盾。有些甚至爆發了衝突。

針對流民失去土地,統治階級積極的抑制土地兼併,但是,侵佔農民土地最多的,並不是那些大地主階級,而是朱皇宗室子弟,朱元璋爲保障子孫後代不受苦難,分封子弟爲王,在明朝中後期,這些宗室子弟成爲兼併農民土地的主要階層,明初由於政治清明,宗室子弟還能很好的約束自己,明朝中後期,這些人成爲明朝中央政府最爲頭疼的問題。

建立倉儲,開倉賑災,對於穩定社會秩序,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王朝建立初期,各種政策的實施成爲王朝穩定的推進器;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不論什麼措施,受制於王朝政治環境的變化,基本是與統治階級的意志相背離的。

總結

縱觀整個明朝歷史,從建國開始,到明朝滅亡,流民問題始終是困擾明朝統治階層的重要問題。統治階層爲預防流民問題和妥善安排流民,制定了一系列的應對和保障措施。而且整個明朝,始終處於小冰河時期,在生產力低下的農業社會,受氣候影響嚴重的農業生產,糧食產量受到嚴重製約。

因糧食問題所產生的流民,是明朝流民形成的重要原因。處理流民問題,不僅僅需要的是切實可行的政策,更需要的是上行下效的有效實施,明初社會的安定,是民心所向,官府和百姓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是在王朝中後期,明朝也無法走出歷史的怪圈,因吏治腐敗從而導致的各種流民問題,嚴重影響了明朝的統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