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鄭和七次下西洋,西洋究竟在哪?它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鄭和七次下西洋,西洋究竟在哪?它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鄭和下西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蒙元帝國崩潰後, 國際關係格局出現新變化。明朝建立以後, 對外聯繫是全方位的, 中西交通大開, 包括陸上與海上。明朝六遣傅安、五遣陳誠從陸路出使西域, 鄭和七下西洋, 亦失哈七上北海。毋庸諱言, 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是鄭和下西洋。

鄭和七下西洋, “西洋”究竟指哪裏?

“西洋”一開始是有特指的, 在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通事馬歡所著《瀛涯勝覽》中, 當時明朝人所認識的“西洋”, 具體所指爲“那沒黎洋”, 也即今天稱爲印度洋的海域。

鄭和七次下西洋,西洋究竟在哪?它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印度洋, 是一個整體絲綢之路的空間。印度洋自古以來是東西方交往的匯聚之地。在世界古代四大文明搖籃中, 印度洋孕育了其中之三。印度河流域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流域文明分列印度洋區域的東、中、西部。今天我們知道,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 面積7491萬平方公里, 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 擁有紅海、阿拉伯海、亞丁灣、波斯灣、阿曼灣、孟加拉灣、安達曼海等重要邊緣海域和海灣。在古代, 印度洋貿易緊緊地將亞、非、歐連接在一起。

印度洋上的商業貿易自古繁榮發達, 在印度洋西部, 印度人、阿拉伯人、埃及人等活動頻繁, 希臘、羅馬時代的商業活動發達。產生於公元1世紀的《厄立特里亞海回航記》是一本描寫印度洋沿岸東非、西亞及南亞海上貿易的著作。“厄立特里亞海”譯爲“紅海”, 但不同於今日所指的地中海與印度洋之間的紅海。這個希臘、羅馬地理學家使用的名詞, 不僅包括今日的紅海、阿曼灣到印度洋等地區, 而且也包括了孟加拉灣。中國《漢書·地理志》記載了公元前2世紀和公元前1世紀自徐聞、合浦到已程不國 (今斯里蘭卡) 的航行路線, 說明中國與印度洋早已有通商關係。公元7世紀以後, 執印度洋牛耳的則主要是阿拉伯人。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 從西漢張騫鑿空西域, 同時開闢了南海航線, 到東漢甘英“臨西海以望大秦”, 受阻於波斯灣頭望洋興嘆, 東西方交往的重心從此定於亞歐大陸, 經久不衰。直至15世紀初鄭和七下西洋, 中國人以史無前例的規模走向海洋, 陸海絲綢之路才全面貫通, 而貫通的匯合點即在印度洋, 接着發生的就是古代絲綢之路從陸向海的重大轉折。

鄭和七次下西洋,西洋究竟在哪?它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第2張

從全球史的視野來看, 鄭和七下印度洋, 歷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一個印度洋時代。通過七下印度洋全覆蓋式的航海實踐, 可以瞭解到15世紀初明代中國已形成了一個整體印度洋的認知。“鄭和下番自古裏始”, 當年的古裏就是今天印度喀拉拉邦的卡利卡特。從下西洋親歷者馬歡、費信的書中, 我們可以看到以古裏爲中心的5條航線:1.古裏至忽魯謨斯國 (在今伊朗霍爾木茲海峽, 扼波斯灣出口處) ;2.古裏至祖法兒國 (在今阿拉伯半島阿曼的佐法爾) ;3.古裏至阿丹國 (在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 扼紅海和印度洋出入口) ;4.古裏至剌撒國 (舊說在今索馬里西北部的澤拉即Zeila一帶, 近人認爲是阿拉伯文Ra's的對音, 義爲岬, 即也門沙爾韋恩角) ;5.古裏至天方國 (今沙特阿拉伯的麥加) , 即包含了印度洋周邊幾乎所有的重要地點。而重要延伸是東非航線, 據鄭和等立《天妃之神靈應》碑, 上面的木骨都束, 即今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

跟隨下西洋的費信詩所說“古裏通西域, 山青景色奇”, 在當時明朝人看來, 西洋的盡頭就是西域, 這是明朝人對於西洋與西域連接的認知。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的國家航海外交行爲, 全面貫通了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 交匯之地就在印度洋, 這是從海上給古代絲綢之路劃了一個圓。同時, 印度洋上互動貿易網絡的建構, 使得海上絲綢之路達於鼎盛。此後明朝人將亞歐大陸上的撒馬兒罕稱作“旱西洋”, 忽魯謨斯的定位也從“西域”到了“西洋”, 明朝人對於海外世界互聯互通的理念於此突顯出來。

鄭和七次下西洋,西洋究竟在哪?它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第3張

鄭和七下印度洋, 將今天的東北亞、東南亞、中亞、西亞、南亞, 乃至東非、歐洲等廣袤的地方, 連成了一個文明互動的共同體, 政治上國家權力整體上揚, 經濟上貿易資源互通有無, 文化上多元文化認同交融。永樂二十一年, 出現了西洋古裏、柯枝、加異勒、溜山、南浡利、蘇門答剌、阿魯、滿剌加等16國派遣使節1200人到北京的所謂“萬國來朝”盛況, 是下西洋將中華秩序理念付諸實踐, 在沒有對任何國家產生威脅的基礎上, 建立起一種“共享太平之福”國際新體系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