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朝的經濟文化在靖康之變發生後,有哪些改變?

宋朝的經濟文化在靖康之變發生後,有哪些改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靖康之變可以說是北宋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今天本站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宋朝南遷是中國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南宋的建立,使政治中心南移,加快了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

同時,人口的大規模南遷使得中國古代文化的重心也隨之南移,深刻地影響了此後的南北格局。

毫無疑問,宋朝南遷對中國古代經濟和文化影響深遠,並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和最終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宋朝南遷對經濟的影響

宋朝的經濟文化在靖康之變發生後,有哪些改變?

宋朝南遷對中國古代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人口的比重及構成、國民經濟的總量及結構上。

(一)對人口的影響

在封建社會,人口是重要的經濟資源。中原地區長期以來是古代中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是人口聚居的區域。

在南宋建立之前,由於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加之戰禍頻發,中原地區的人口已經有了往南部地區遷徙的現象。

北宋年間,儘管南方人口在數量上佔全國人口的比例超過了一半,但是在密度上並沒有明顯的優勢。

而到了公元1162年(南宋年間),南方地區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二,並且南方的人口密度也超過了北方。

人口的大規模南遷,一方面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資源,另一方面帶來了北方先進的生產力,有力地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二)對產業的影響

南宋政權長期對金主和,使得國內有了較長時間的和平環境,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一是農業種植面積增加。南方自然資源優越,適合農業生產。

北方人口的遷入爲南方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大批的勞動力資源,加之南宋政府也積極鼓勵北方移民墾殖荒地,南方的大量荒山閒地,甚至山坡、丘陵、湖泊等得以開墾和種植。

二是農作物種類豐富。由於氣候條件的差異,南方多種植水稻,北方則以麥子、粟米爲主。

北方居民的大量遷入,一方面帶來了種植北方作物 的先進生產技術,另一方面對麥子、粟米等產品的需求激增,使得麥子、粟米等北方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豐富了南方農作物的種植種類,改變了南方的農業結構。

對手工業和商業的影響,一方面,北方居民的遷入,帶來了先進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另一方面,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對手工業產品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以制瓷業爲例,官窯燒製出來的精美瓷器供皇室官方使用,民窯燒製出來的實用瓷器方便了百姓的生活。

另外,南方的絲織、釀造等行業也都受到了北方生產技藝的影響。豐富的手工產品豐富了南方的商品種類,繁榮了南方的商業交換。

南宋都城臨安人口衆多,商鋪密佈,商業發達。在東南沿海地區,商品的對外貿易出 口也開展得有聲有色,初具規模。

南宋時期,全國的經濟重心已經從北方中原地區轉移到南方江浙地區。

農業方面,諺語“蘇湖熟,天下足”描述的就是太湖流域的農業生產狀況。

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生產工藝的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產生了我國古代資本主義的萌芽的物質基礎

二:宋朝南遷對文化的影響

宋朝的經濟文化在靖康之變發生後,有哪些改變? 第2張

南遷的北方人口中,除了普通的農業和手工業勞動力外,還有大量的飽學之士和文人騷客。伴隨着經濟重心的南移,中國古代的文化重心也發生了南移。

(一)對文學作品的影響

宋朝南遷,產生了一批所謂“南渡詞人”、“南渡詩人”,他們生活在北宋和南宋的更迭時代,飽嘗戰亂創傷,經歷非同尋常,詩詞風格慷慨激昂。

著名的代表有李清照、陸游、辛棄疾等。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表達的是李清照的憂國情懷。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體現的是陸游的悲壯慷慨。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展現了辛棄疾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的願望。

很多南宋時期的文學作品都成爲膾炙人口的名作,流傳至今。

(二)對生活習俗的影響

在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的漢族與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已經發生過民族大融合。

到了宋朝南遷時,一方面,南遷的人口中本來就有契丹、吐蕃甚至女真等少數民族的人,另一方面,南遷的北方漢人已經受到前期民族融合的影響。

因此,南遷的北方人口與當地的南方土著人口在生活習俗上有很大不同,發生了相互影響和融合。

由於南遷的宋朝皇室和權貴羣體來自北方,因此北方的生活習俗一時成爲南方尤其是江浙地區的時尚。

南宋都城臨安與北宋都城汴京從城市的風格、街市的佈局、店鋪的種類都非常相似,難免讓人產生“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感覺。

此外,飲食習慣、娛樂活動、衣服飾品、民俗民風甚至語言,都深深地打上了北方中原地區的烙印。

三:宋朝南遷對民族精神的影響

宋朝的經濟文化在靖康之變發生後,有哪些改變? 第3張

宋朝是由於敗給金國才舉國南遷的。在歷史書上,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宋朝,尤其是南宋對於金國往往展現出一味求和、軟弱無能的形象。

其實,南宋政權的存續期間,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時期,伴隨着漢族與其他民族的鬥爭。

宋朝是漢族政權,金國是女真族政權,因此南宋與金國的國家戰爭也是漢族與女真族的民族戰爭。

戰爭前期,漢族政權曾經遭受重創,靖康之變讓漢族政權一時間岌岌可危。

南遷之後,以岳飛爲代表的漢族政權優秀將領一直都在進行着收復失地的戰鬥。“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體現了漢民族抵抗外侵、維護統一的民族意志。

南宋最終被元朝所滅,蒙古族政權戰勝了漢族政權,卻最終沒有徵服漢民族。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他明知不可爲而爲之的捨生取義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南宋時期,面對着遊牧民族的騎兵弓箭,漢民族始終進行着不屈不撓的鬥爭。

中華民族的精神也在抵禦外侮中得以塑造和完善,成爲深深植入骨髓的基因,內化爲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在六百 六十多年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成爲中華民族在亡國滅種之際,戰勝外族入侵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