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朝建立後,內侍制度經歷了哪些變化?

宋朝建立後,內侍制度經歷了哪些變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朝建立之後,爲避免晚唐五代以來亂局再現,因而以防微杜漸爲核心的政策,逐漸成爲了新政權的政治守則。自太祖朝起,便設立內侍制度,承五代之制,並經歷了多次更替。

北宋初年,便有內班院和內中高品班院,具體設立時期不詳,應在太祖太宗時已有,因其內班、高品之名五代便有,如後晉有內班史進能。實際上我們在太祖朝,已經見到了相關事例:張崇貴,真定人。太祖時爲內中高品。

有宋立國,便已經沿襲唐五代以來內侍機構,雖未以省名,但依然獨立設置,並且值得注意的是,宋初便已經將內侍機構分爲兩部,後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太宗朝是內侍和機構,開始正式規整的時期。首先便是改易名稱,將內中改爲入內。太平興國八年,始有入內殿頭高品。入內內侍省中入內之名,便肇源於此。內中爲何改爲入內。

龔延明先生認爲,太祖稱內中,五十人,而太宗朝稱入內,同一官名不同稱呼。但是考察了之後則不然,這其實伴隨着唐五代以來,大的官制思路轉變,那就是宦官權力的過大,讓五代以後內的含義發生變化,原本並不是意味着在內服務的宦官,將在內侍奉與在內供奉混淆,形成內從在某處服務的單純含義,變成了宦官與武人爭奪皇權的標誌之一。

宋朝建立後,內侍制度經歷了哪些變化?

因此入內一詞的出現,也是太宗希望在五代,內侍制度革除晚唐以來,宦官專權的基礎上進行的創制,晚唐時王叔文被革除,能夠接近皇帝的內職之後,其品位稍高者享入內侍奉之意,其實是希望加強內侍機構的政治屬性,暨在內廷爲皇帝服務,而非與外朝有染。

內侍機構重構纔剛剛開始,太宗淳化五年,太宗分別將兩個內侍機構改稱:將內班院改爲黃門院,同年又改爲內侍省,這是伴隨着內侍這個官稱由貴入賤的過程同時完成的。而另外一個更爲重要的內中高品班院,則更爲入內班院,享入內一義,後又於同年改爲入內黃門班院。

由此種種看來,太宗雖希望將內侍機構兩分的局面繼續下去,但是基於當時內侍人數並不多,而其本人又較爲信任的原因,仍希望將兩個機構分立之上,設立統一官司稱呼以加以控制,所以,將其中黃門院改爲內侍省內侍班院。

入內黃門班院,又改內侍省入內內侍班院,從此兩院分立,而以省之虛名冠於其上,似乎想繼承隋唐一致的特點,但其實仍爲兩院,所謂有省稱無正稱,必須爲內侍省黃門班院,顯示了太宗矛盾的心理與最終防範的現實。

太宗而後,即位的真宗則不然,開始了內侍機構在北宋前期最後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革新,奠定了北宋之後兩省並立的內侍制度。

唐宋品階化的流行,以及北宋前期官制的亂象,從此可見一斑,那就是從班到院,從院到省,其現實需要是內侍人數增多,仍然承襲五代以來,武官系列的內侍體系需要改制,將其更加官僚化和專業化,但名實分離,名義上仍迴歸到唐前期的省名上去。

宋朝建立後,內侍制度經歷了哪些變化? 第2張

但是更爲重要的是,真宗繼承了太宗二分其制的政策,並且建立擁有更高政治職能的入內侍省加以強調,並且併入內東門司等機構,讓其擁有與頭銜並列的服務皇帝的政治職能,同時將更爲生活化的服務機構內侍省加以分立,雖冠省名,然稱前省和後省,更多負責低級內侍和灑掃院子等職務。

這樣北宋前期,對於內侍機構大的調整告一段落,並貫穿幾乎整個宋代,內侍機構再無大的變動,以入內內侍省與內侍省兩個機構組成了內侍制度的核心。

宋太宗與真宗的相繼改制,便是希望通過內侍這個在晚唐失控,五代失靈的制度加以恢復,並按照他們自身希望使用內侍作爲親信政治意願,來讓內侍機構在含義和官階上官僚化和外朝化。

但宋人事事擔負事爲之防,曲爲之制的政治意願,爲適應這一系列的需要,則用內與入內加以強調,希望控制其活動空間,最終完成宋代內侍制度的建立與革新。

入內內侍省、御藥院等不僅深居宮內,而且還與東宮太子相鄰,內東門司由於其獨特的連接內外的作用,所以稍微居外,形成了內外皆有之勢。

不僅體現了其服務宮中的使命,同時緊鄰南北中線東面,特殊位置使得內事可以逐日入闈內承旨,形成了宮廷生活與政務服務的概念,這也是內侍兩省號爲前、後省,而入內省比前省尤爲親近的原因。

內侍省幾乎居於最北,暨宮內最深,緊鄰中軸,而內東門司與中書門下、樞密院等中樞機構只隔一條大街,顯示了其將在很長時間內,擔任臣僚與內廷溝通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