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 程朱理學的思想主張

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 程朱理學的思想主張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程朱理學,也稱爲“程朱道學”,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

簡介

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爲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其由北宋時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二程(程顥、程頤) 兄弟開始創立,其間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時期朱熹集爲大成。程朱理學,基本是由周敦頤、張載、邵雍、二程等人創立的新儒學,傳承於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學。程伊川先生更重理,朱子創造性地發展了伊川先生的理學,最後形成了程朱理學體系。

程朱理學在南宋並沒有多少優越的地位,自元朝程朱理學被統治者定爲官學興盛以後,程朱理學在日本朝鮮琉球越南影響也頗大。理學根本特點就是將儒家的社會、民族及倫理道德和個人生命信仰理念,構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系,並使其邏輯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這使得理學具有極強的自主意識,形成了理高於勢,道統高於治統的政治理念,爲抑制君權,讓中國政治在宋明兩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間參政議政提供了理論支持。也使得邏輯化抽象化系統化的倫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觀”和人格神,是中國及世界哲學思想的一次巨大飛躍。

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 程朱理學的思想主張

  程顥、程頤

儒學流派

程朱理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有時會被簡稱爲理學,與心學相對。是指中國宋朝以後由程顥、程頤、朱熹等人發展出來的儒家流派,認爲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他有不同的名稱,如天、道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將善賦予人便成爲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爲“禮”,而人在世界萬物紛擾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他還認爲,由於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之所以然”,必有一個“理”,而通過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致知)。所以如果無法收斂私慾的擴張,則偏離了天道,不但無法成爲聖人(儒家最高修爲者,人人皆可達之),還可能會迷失世間,所以要修養、歸返、並伸展上天賦予的本性(存天理),以達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時完全進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時人慾已融入進天理中(滅人慾,不是無慾,而是理欲合一),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從“毋”變成“無”),則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偏離天道了。

發展

理學在中國古代又稱“義理之學”或“道學”,其創始人爲北宋的周敦頤、邵雍及張載。繼後有程顥和程頤等人繼續發展,最終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這種理學常被稱爲“程朱理學”,在元朝及其後的朝代中均爲國家的官方思想。研究理學的學者稱爲“理學家”。

理學初起於北宋,盛極於南宋與元朝、明朝時代,清朝中葉以後逐漸沒落。它是宋朝以後才發展出來的一種新儒學思想,除了傳統儒學的自身更張和社會形勢所迫之外,還大量融入了佛家、道家思想。宋、明以降,著名理學名家有:周敦頤、張載、二程(程顥、程頤)、楊時、羅從彥、朱熹、呂祖謙、楊簡、真德秀、魏了翁、許衡、吳澄、曹端、薛瑄、吳與弼、邱濬、陳獻章……等。細分來講,陸王(陸九淵、王守仁)、濂溪(周敦頤)與理學有所 差異 ,而更背道而馳,萬不可混爲一談。

魏晉南北朝玄學盛行,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獨尊於一家。但是朱熹完成了新儒學的改革。朱熹的深刻之處在於,把孔孟置於正宗,同時又把董仲舒五行,把張載、周敦頤、二程的觀點,以及佛學高度一元化的哲學和道家無爲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細緻地構造出內容精深的新儒學體系。儒學在世界觀、方法論上的短處被克服了。這使佛、道等學說再也不會動搖它了。宋以後七百年間,理學一直被奉爲正統,與宗法制十分的適應。

朱熹將儒家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其成爲儒家發展史的一個里程碑。一提到理學,人們馬上會想到“存天理,滅人慾”的口號。在理學發達之前,“仁”是儒家中心思想,雖然是一種有等級尊卑的愛,但仁是以人性爲基礎。雖然傳統儒學也主張孝道和貞潔,但其禁慾色彩並不濃厚。儒學發展到理學階段以後,已帶有濃厚的禁慾主義色彩。二程說“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與道難一”,並稱“無人慾即皆天理”。《朱子語類·卷十三》,朱熹用飲食爲例闡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慾也。”在宋朝以後,中國很少再出現像李白這樣“我本楚狂人”的詩人了。

程頤嚴肅剛正,神聖不可侵犯,甚至不通人情,實爲後世所見的“道學臉孔”。在婦女貞操方面,程頤認爲:“……凡取(娶),以配身也;若取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有人問程頤,寡婦貧苦無依,能不能再嫁(“或有孤孀貧窮無託者,可再嫁否”);程頤答,有些人怕凍死餓死,才用飢寒作爲藉口,然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只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程氏遺書》卷二十二)程頤以此作爲衡量賢媛淑女的標準,朱熹在〈與陳師中書〉也同意這樣的說法:“昔伊川先生嘗論此事,以爲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自世俗觀之,誠爲迂腐;然自知經識理之君子觀之,當有以知其不可易也。”朱熹主張婦女“從一而終”、壓抑“人慾” 。

程朱理學反對佛道的虛無主義,認爲它忽略了倫理道德秩序;但同時又從道家思想裏借鑑了許多關於道的論述,作爲儒家形而上學體系的材料。其實這正是儒家經典《大學》所謂“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的具體表現。

朱熹的思想體系博大精微,教人的方法也較爲平易近人,因此能集宋代理學之大成,是繼孔子後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的許多著作都是下細功夫的,他與呂祖謙共同編撰了一本著作《近思錄》作爲理解四子書(指周敦頤、二程、張載)的階梯;而他認爲,四子書是通往五經的階梯,《近思錄》曾爲後世儒生必讀。熊賜履大肆鼓吹程朱學說,強調:“朱子之學,即程子之學。程朱之學,即孔孟之學。若程朱非,則孔孟亦非矣。程朱之學,孔孟之學也。程朱之道,孔孟之道也。學孔孟而不宗程朱,猶欲其出而不由其戶,欲其入而閉其門也。” 。乾隆五年(1740年)下詔,程朱之學“得孔孟之心傳……循之則爲君子,悖之則爲小人;爲國家者由之則治,失之則亂;實有裨於化民成俗,修己治人之要。”

繼朱熹之後,明朝大儒王陽明(王守仁)將儒家思想再次推向了另一個極致——心學。

對程朱理學的批判

明末,李贄針對正統理學家的“存天理滅人慾”的命題,他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主張,認爲“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當中,對正統思想提出了挑戰。

清朝以後,“反理學”的態勢一度形成。顏元此後力反程朱的守靜與虛學,痛斥朱熹是“滿口胡說”、“自欺欺世”,“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 ;“程朱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着” ;又批程朱“徒見道於紙,談道於口,考道於筆” 。他深感“誤人才,敗天下事者,宋人之學也” ,他說:“率天下入故紙中,耗盡身心氣力,做弱人病人無用人,皆晦庵(朱熹)爲之也!” 。

清代戴震認爲:“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義疏證》捲上)“凡事爲皆有於欲,無慾則無爲矣。有欲而後有爲,有爲而歸於至當不可易之謂理。無慾無爲,又焉有理?”(《孟子字義疏證》卷下)。

五四運動後,知識分子極力破除“吃人的禮教” ,甚至對理學有一致的觀點,中國的衰落自宋開始,其中,朱熹的理學曾被認爲是所有這些衰落的罪魁禍首 。

宋明理學的主要學派

宋明理學的主要學派包括周敦頤的道學派(以“道”爲核心概念)、邵雍的數學派(以“數”爲核心概念)、張載與王夫之的氣學派(以“氣”爲核心概念)、二程與朱熹的理學派(以“理”爲核心概念)、陸九淵與王陽明的心學派(以“心”爲核心概念)、陳亮與葉適的事功學派(以“事功”爲核心概念)等。陸王心學於程朱理學日趨僵化之際,而盛於明代中後期。張載與王夫之氣學則於心學日趨式微之際,與事功學派合流而盛於清代。

基本觀點

程朱理學的基本觀點包括:1、理一元論的唯心主義體系,認爲理或天理是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2、理一分殊 ,認爲萬事萬物各有 一理,此爲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於天理,此爲理一;3、存天理、滅人慾,天理構成人的本質,在人間體現爲倫理道德“三綱五常”。“人慾”是超出維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違背禮儀規範的行爲,與天理相對立。

宋明六百年儒學之發展,世人稱之爲“宋明理學”,宋明理學之“理”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爲道理、理論或義理。對其若不中肯定位,即顯空泛,而難以抓住其實質,更不能瞭然其與先秦儒家之關係。

宋明理學是“性理之學”,它是亦道德亦宗教,道德與宗教的合一。(此宗教非西方拜神之宗教,乃是宗本性或本心之教化之宗教也。)這種“性理之學”不僅僅是程伊川、朱子開出的“性即理”,還含有“本心即性”的“性理”義,此乃陸象山、王陽明開出的“心即理”。我們也可以稱之爲“心性之學”。

這種心性之學,即是內聖之學。內在於個人自己,自覺地作聖賢工夫、作道德的實踐以完善自身之德行,圓滿人格之學問也。內聖之學在先秦儒家已彰顯成定局,經宋明儒者六百年之發展與弘揚,益發展至極高之境界。內聖之學也可以稱之爲成德之教,“成德”的最高目標是成聖、成仁、成大人,其實際意義是將個人有限生命擴充至無限圓滿。這個“成德之教”僅學問面而言,亦可稱之爲“道德哲學”,其中心問題有二:一者討論道德實踐之所以可能的超越根據,此即心性問題;二者道德實踐如何下手的問題,此即工夫問題。道德哲學只有兼顧這兩方面始能完備。在心性問題上,心性不僅作爲道德實踐之本體,亦是宇宙生化之本體,一切存在之本體(依據)。這樣,道德哲學中自然又引生出一道德的形而上學。

“道德的形上學”由道德的進路來接近形上學,從而對一切存在作一“本體的陳述”與“宇宙論的陳述”。在西方,康德只建立了“道德的神學”,他並沒有積極地意識到且充分證成“道德的形上學”,但康德的意志自由,物自身,以及用美學判斷來溝通道德界與自然界之思想,就含有“道德形上學”的趨向。宋明儒者依據先秦儒者“成德之教”之弘規,其弘揚的“心性之學”正涵一“道德的形上學”的充分完成。這也是牟宗三先生對宋明儒學的基本定性和定位。所以說宋明儒學不僅僅是一籠統的道德學說,而且它還是一真正意義上的形上學,這就使得宋明儒學在人類文化中之位置得到真正肯定,也爲我們瞭解宋明儒學打開了新的視野。

後世評價

有一種觀點認爲,宋明理學是壓制君權的學說,朱子提出理高於勢,要求皇帝正心誠意,正是建構了一個高於皇權的理的概念,並以此建立了一整套思想體系,使強權喪失了合理合法性。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的一次偉大突破。宋明理學是對早期儒學的繼承和發揚,而非退步和否定。褒揚理學的觀念認爲,理學家在人格修養上繼承了孔孟等先人,並且將之發揚。另外,如英國科學家李約瑟認爲,宋明理學是中國古代推動科學進步的關鍵。

但另一方面,另一種觀點認爲,宋明理學是中國封建社會集權統治的最大的幫手,是阻止社會進步的力量。如清代思想家顧炎武等批判宋明理學空談心性,而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的哲學家如任繼愈則傾向將宋明理學看成科學發展的對立面,另外日本戰後著名漢學家如丸山真男和島田虔次則把宋明理學視爲使中國近代化過程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