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朝鮮和日本之間的文化認同的差距在什麼方面 看看宋明理學之一的程朱理學就知道了

朝鮮和日本之間的文化認同的差距在什麼方面 看看宋明理學之一的程朱理學就知道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6、17世紀明朝正是陽明學興起的時候,朝鮮卻以“四端七情論”爲中心堅持在朱子學的理路上前進。援朝戰爭中,明朝經略萬世德要求朝鮮也讓陸象山、王陽明配享文廟,但是遭到尹根碩等人的反對。這些都反映了16、17世紀中華文化圈內雖然都以程朱理學爲思想共識,但是各自的差異也開始出現。

朝鮮和日本之間的文化認同的差距在什麼方面 看看宋明理學之一的程朱理學就知道了

藤原惺窩,師從僧人九峯,還俗後從事朱子學著述,被視作日本朱子學的首創者

在中華文化圈的形成過程中,除了政治認同外,文化認同是更爲重要的原因。明朝以前,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都已經使用漢字很長時間,也深受儒家及漢傳佛教的影響。明朝時候,朝鮮、安南、琉球、日本又接受了新興的宋明理學,這成爲中華文化圈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諸國之中,高麗及朝鮮最能與明朝保持高度一致。明朝建立時,正值高麗末期。高麗政權雖然也以儒學理念建構國家體系,但是在思想領域及信仰層面則是佛教佔據主導。高麗末期,受到元明崇尚程朱理學的影響,高麗儒生也引入程朱理學力圖振興儒學。

安珦(晦軒)是最早在高麗提倡程朱理學的人。他曾經跟隨高麗世子留居燕京。在燕京期間,安珦抄錄了朱子著作帶回高麗,並在國子監中弘揚朱子學。安珦之後,白頤正(彝齋)赴元朝生活十年,研習程朱理學。白頤正的學說傳人有李齊賢(益齋)、朴忠佐等人。李齊賢傳弟子李谷(稼亭)、子李穡(牧齋)。李穡傳弟子鄭道傳(三峯)、李崇仁(陶隱),鄭夢周(圃隱)也從遊於李穡。白頤正一系,成爲高麗末期程朱理學最有影響力的傳承體系。此外,還有權溥在高麗刊行朱熹《四書集註》,禹倬傳授程朱易學。

經過這些儒者的努力,李齊賢說高麗末期已經“天下同文,家家戶戶置程朱之書,人皆知性理之學,教化之道近乎成”。程朱理學已經成爲朝鮮半島上最普遍的學問。並且高麗儒生還形成了先學朱子四書學、再讀五經的儒學學習程序。

高麗儒者對程朱理學的探討從倫理規範發展到統治道義,形成經世思想。被李穡稱爲“東方理學之祖”的鄭夢周,在政治上力主高麗放棄北元、轉而與明朝結成宗藩關係。在學術上依照春秋義理提出“尊華論”。在社會建設上,他引入《朱子家禮》,建立家廟、倡導三年喪服制度。在個人人格上,他爲高麗王朝殉節,成爲朝鮮時代忠義的典型。

朝鮮和日本之間的文化認同的差距在什麼方面 看看宋明理學之一的程朱理學就知道了 第2張

安珦(晦軒),最早在高麗提倡程朱理學

在朝鮮王朝的制度建設中,鄭道傳(三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按照周禮六官與明朝六部制度編撰《經國大典》,分爲《吏典》《戶典》《禮典》《兵典》《刑典》《工典》。在《經國大典》中貫徹了儒家的民本、德治兩個原則。

朝鮮建國後全面引入明朝制度,形成與明朝相同的政治構造與社會土壤,這成爲朝鮮接受明朝思想文化的環境。

在政府架構上,朝鮮模仿明朝六部,設六曹:吏曹、戶曹、禮曹、兵曹、刑曹、工曹。六曹之上設議政府,由領議政、左議政、右議政合議。地方設五道,後增爲八道。仿照明朝御史制度,設暗行御史,監察地方。

在立法上,刑律則執行《大明律》。

在文教、選舉領域,朝鮮如明朝一樣在中央設置成均館,在地方設置鄉學。士子入書堂習漢文,再入鄉學。應試合格者爲生員,進入設在漢城的成均館學習。參加經文科舉考試及第者,授予官職。

如同明朝文官政府、科舉制度培養出士子階層,朝鮮的官僚制度與科舉制度也培育出一個相同的士子階層。這是朝鮮在政治上有中華認同之外,文化上形成中華認同的原因所在。

在推行以儒家思想治國的過程中,朝鮮世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朝廷中,世宗設置集賢殿,對集賢殿學士賜暇讀儒經。制定國家五禮體系?(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士庶家禮(冠禮、婚禮、喪禮、祭禮)。編撰《三綱行實圖》,以儒家綱常倫理教化民衆。

由於朝廷崇儒,大批儒生進入官僚集團,形成政治上的既得利益階層,史學家稱之爲“勳舊派”。勳舊派的文化貢獻主要體現在遵照朝鮮王的命令推行文化政策。代表性學者是鄭麟趾(易齋),他是理學家權近(權溥後人)的傳人。

與勳舊派相對,還有一批儒生以道統自任,被稱爲“士林派”。士林派祖述鄭夢周,構建出“鄭夢周(圃隱)—吉再(冶隱)—金叔滋?(江湖)—金宗直(畢齋)—鄭汝昌(一蠹)、金宏弼(寒暄堂)—趙光祖(靜庵)”的道統體系,並以程朱理學爲基礎提出道學的政治理想。面對朝鮮前期王位更迭及官僚政治中的違反綱常、不道義的現象,他們以程朱理學爲思想武器,勇於批判。正因如此,士林派遭受朝鮮王及勳舊派的政治迫害,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遭受多次士禍。金宏弼、趙光祖都死於士禍中,金宗直也被剖棺斬屍。

16世紀後半期是朝鮮程朱理學的真正形成期。從這一時期開始,士林派成爲政治上的主導力量。朝鮮儒生對程朱理學的理解水平大幅提升,已經可以提出自己獨到的觀點,並形成了以四端七情論爲論爭中心的嶺南學派和畿湖學派。

嶺南學派的理論基礎來自李滉(退溪)。李滉被看作是正統朱子學的維護者。他編撰了《朱子書節要》,成爲朝鮮儒生研習朱子學的基礎。他所撰寫的《宋季元明理學通錄》以朱子學爲正統對宋明儒學史進行了梳理。李滉對明朝的學術潮流十分敏感,對於剛剛興起的陽明學,他撰寫了《傳習錄論辯》對《傳習錄》逐條駁斥。對明朝哲學家羅欽順的主氣論,李滉撰寫《非理氣爲一物辨證》進行批判。因爲李滉的巨大威望,陽明學被朝鮮儒學者視爲異端而加以排斥。作爲士林領袖,李滉尊重學校,奏請朝鮮明宗下賜紹修書院匾額,倡導了朝鮮的書院講學之風。在朝鮮朝後期,書院成爲比成均館、鄉學更加重要的士林活動中心。因爲退溪的提倡,朝鮮的書院講學之風的興起,與明朝陳獻章(白沙)之後書院講學之風相比,也只是略晚而已。

朝鮮和日本之間的文化認同的差距在什麼方面 看看宋明理學之一的程朱理學就知道了 第3張

▲嶺南學派的理論基礎來自李滉(退溪)

李滉自己的思想體系總結在晚年所作的《聖學十圖》中。《聖學十圖》以圖像形式表達他對天人關係、人倫規範的結構性的系統理解。這種表達形式是朝鮮理學的獨創。

李滉最有名的論說是“四端七情論”。這是1559年到1566年間,李滉在與奇大升(高峯)的論爭之中提出的。是朝鮮儒學對性理學的發展。李滉將“四端”與“七情”相對,認爲“四端理之發,七情氣之發”。李滉強調理的根源性,提出“理自到說”。李滉的理論暗含着將人心與道心對立的趨勢。

畿湖學派的理論基礎來自李洱(慄谷)。李滉去世後,成渾維護李滉的觀點,就“四端七情”問題與李洱發生論辯。李洱提出“氣發理乘一途說”,認爲“發者,氣也;所以發者,理也”,四端七情都是氣發,理蘊含於氣中。李洱認爲四端爲七情中之善者。李洱的理論把人心與道心統一起來。

作爲理學家,李洱思想的代表作是《聖學輯要》,以《大學》體系綜合儒學。對朱熹的《小學》加以註解,撰寫《小學集註》。在普及理學方面,李洱撰寫了《四書諺解》《四書小注》。與李滉一樣,李洱也重視學校建設,他撰寫了初級教育教材《擊蒙要訣》以及規範學校教育的《學校模範》。作爲士林派在政治上的核心人物,李洱還提出振綱紀、革弊端、安民生的改革要求。

由於李滉、李洱在性理學、尤其是“四端七情論”上對立,其各自門徒形成嶺南學派與畿湖學派。而按照朝鮮黨爭的分野,嶺南學派多屬於東人黨,畿湖學派多屬於西人黨。學派的分裂與政治上的黨爭又結合在一起,造成了朝鮮後期政治與社會的分裂。

16、17世紀明朝正是陽明學興起的時候,朝鮮卻以“四端七情論”爲中心堅持在朱子學的理路上前進。雖然朝鮮也有人學習陽明學,如許筠(蛟山)、張維(溪谷)等,但朝鮮理學家的主流仍然是批判陽明學。萬曆二年(1574年),王陽明配享文廟,這象徵着官方對陽明學正統地位的承認。同年,朝鮮理學家許葑出使明朝,在國子監中猛烈地批判陽明學爲異端。援朝戰爭中,明朝經略萬世德要求朝鮮也讓陸象山、王陽明配享文廟,但是遭到尹根碩等人的反對。這些都反映了16、17世紀中華文化圈內雖然都以程朱理學爲思想共識,但是各自的差異也開始出現。

與朝鮮不同,日本的儒學傳承主要在博士家中,以漢唐註疏爲主。朱子學形成後,主要是經由禪宗中的臨濟宗傳入日本,禪僧玄惠法印、岐陽方秀、桂庵玄樹都曾宣傳、化用朱子學。而將朱子學發揚光大的則是生活在16世紀後半期的藤原惺窩。

藤原惺窩師從僧人九峯,還俗後從事朱子學著述,被日本學者看作是日本朱子學的首創者。藤原惺窩正處在日本由戰國走向統一的時代,前有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後有德川家康。因而,藤原惺窩提倡以儒家五倫、五常作爲日本社會的倫理準則,爲統一的政治統治提供思想基礎。因而,藤原惺窩重視四書、五經,並以朱子學的理論闡述倫常綱紀。藤原惺窩簡化了朱熹對於“理”的論證,將“天道”、“性”、“理”三者視爲同一,以貫穿在他的理論體系中。

據林羅山《惺窩先生行狀》,藤原惺窩“讀聖賢性理之書,思當世無善師,而忽奮發欲入大明國,直到筑陽泛溟渤,逢風濤漂著鬼海島。先生常慕中華之風,欲見其文物,雖然其盛志不遂而歸,先生以爲聖人無常師,吾求之六經足矣”。藤原惺窩雖然最終沒有來過明朝,但是對於明朝一直都很仰慕,這是源於他所習之朱子學。

林羅山是藤原惺窩的弟子,他生活在16世紀末期與17世紀上半期,相當於萬曆、隆慶、天啓、崇禎年間。林羅山以獨尊朱子著稱於日本哲學史。他批判陸九淵夾雜老莊之學,更是排斥佛學。德川幕府建立後,林羅山是幕府統治合理性的主要論述者。林羅山援引朱子學論證幕府統治下士農工商的等級制度。雖然在思想上,林羅山獨尊來自中國的朱子學,但是在政治上他對明朝評價不高,專門仿照賈誼《過秦論》而寫有《過明論》。

17世紀,日本還有一位重要的朱子學家——山崎闇齋。與林羅山注重朱子學義理爲幕府統治作論辯不同。山崎闇齋的學術貢獻主要是在對朱子學文本的註釋與講解上,以及對朱子學的傳播上。自山崎闇齋之後,朱子學在日本大行。但是,晚年的山崎闇齋轉信神道,成爲垂加神道的創立者。正是在16、17世紀朱子學的傳播下,日本學者對中國思想的認同,轉而形成對“中國”的認同。

朝鮮和日本之間的文化認同的差距在什麼方面 看看宋明理學之一的程朱理學就知道了 第4張

▲山崎闇齋是17世紀日本重要的朱子學家

與朱子學在朝鮮居於絕對統治地位不同,日本江戶時代德川幕府雖然重視朱子學,但是朱子學尚未取得獨尊地位,因此,17世紀時,陽明學也開始在日本得到傳播,其重要人物是被稱爲“近江聖人”的中江藤樹。中江藤樹對林羅山的觀點多有批駁。在中江的思想體系中,他十分注重“孝”,認爲孝是天、地、人三才的至德要道,並將孝與心法、太虛、修齊治平相聯。中江藤樹的弟子熊澤蕃山調和中江的陽明學與林羅山的朱子學,他脫離了中江藤樹以自我修養而明德的內在心性論路徑,轉向政治王道主義。17世紀的日本陽明學對江戶時代影響甚大。江戶時代後期著名的起義領袖大鹽平八郎極爲崇尚中江藤樹,稱“受其賜亦厚矣”(《儒門空虛聚語》)。

程朱理學在朝鮮、日本的傳播及其在地化,既使14—17世紀東亞讀書人有了思想的共識,形成同一個文化圈,又使朝鮮、日本的朱子學在16、17世紀呈現出地方性的發展態勢。1644年明朝的滅亡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基於理學思想的“華夷之辨”,出於對中國文明的認同,朝鮮自居爲“小中華”,而日本儒者也將本國視爲正統。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