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爲解決軍費開支,曹操做了什麼?對後世產生哪些影響?

爲解決軍費開支,曹操做了什麼?對後世產生哪些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了解決軍費開支,一代梟雄曹操竟然發動官兵集體盜墓,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樑孝王劉武——西漢一位極其特殊的諸侯王,說起特殊不是因爲他是漢高祖劉邦之孫,漢文帝劉恆之子,他的特殊之處在於有一位極其寵愛他的母親竇太后,在決定西漢帝國走向的關鍵動亂七國之亂中,他臨危不懼,挽大廈於將傾。如此功勞再加上強勢母親竇太后的寵愛,樑孝王劉武一生可以說是大富大貴、順風順水,奈何生前極盡榮耀,不代表死後也能長久安眠,時間來到了東漢末期,一代梟雄曹操將目光盯向了在芒碭山長眠達300多年的樑孝王陵身上。曹操的到來不是祭拜,而是盜挖,不同於平常的盜墓,曹操此次盜墓不僅發動官兵集體官盜,還專門設置官職來管理此事,如此爲世人所不容的行爲曹操爲何敢明目張膽的做呢?他有哪些不爲人知的苦衷呢?曹操盜墓對後世又產生哪些影響呢?

西漢第一個太平盛世我們都知道是漢文帝、漢景帝父子二人所創造的文景之治,樑孝王劉武就生活在這樣的盛世之中,作爲與漢景帝一母同胞的弟弟,漢景帝對這位弟弟也是喜愛異常,甚至在與樑孝王劉武宴飲時說出了自己千秋萬歲後傳位於劉武的話。雖然酒席之上所說的話當不得真,但也從側面反映劉武在漢景帝心中的分量。(上與樑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

爲解決軍費開支,曹操做了什麼?對後世產生哪些影響?

有着父兄、母親的寵愛,劉武得到的賞賜和權力自然與一般諸侯王不同,比如天子曾賞賜劉武旌旗,劉武自己外出也有千乘萬騎的隨從更隨,出行的盛大場面與天子無異,在京師與漢景帝一起同乘步輦,出宮倆人則同車遊獵;劉武所在的樑國其財富史書是這樣記載的:樑多作兵器弩弓矛數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鉅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樑國的富有造就了劉武去世後陪葬品的豐盛。

古人講究“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即生前享受什麼待遇,死後在陵墓中也會如生前那般展現,衆所周知,西漢經歷過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社會生產力得到充分發揮,經濟也異常的繁榮,厚葬之風更甚,所以造成的後果是西漢帝陵屢遭盜墓賊光顧,比如新莽時期,赤眉軍就曾將西漢帝陵全部盜挖;東漢末期,董卓在脅持漢獻帝南遷長安時,“又使呂布發諸帝陵,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寶”。

西漢帝陵作爲當時最引人注目的目標,被盜墓賊洗劫不可避免或者說也在情理之中,是以後來曹操發跡時爲了籌措軍餉,他也將目光瞄向了西漢的貴族墓地,而首先被他選中的就是西漢樑孝王陵。之所以選中樑孝王陵一來帝陵目標太大且被之前的盜墓賊光顧過,珍寶可能不盡如人意,二來樑孝王陵雖然不是帝王陵,但他生前所擁有的榮耀和財富不比一般的帝王少,正如《史記卷五十八·樑孝王世家第二十八》記載的那樣:孝王未死時,財以鉅萬計,不可勝數。及死,藏府餘黃金尚四十餘萬斤,他財物稱是。在特別講究厚葬的西漢時代,曹操比誰都知道樑孝王陵中所擁有的珍寶絕對令世人震驚。

爲解決軍費開支,曹操做了什麼?對後世產生哪些影響? 第2張

曹操是怎麼具體盜挖樑孝王陵的史書沒有詳細的記載,但曹操獲得的珍寶史書卻有提及,史書言:“操別入碭,發樑孝王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天子聞之哀泣”,這些珍寶整整裝了七十二船,曹操用樑孝王陵中所獲得的財富養士兵達三年之久。一個樑孝王陵就爲曹操帶來那麼多財富,嚐到盜墓的甜頭後,曹操更加的欲罷不能,爲此他專門的設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官職來進行盜挖。(又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盜墓雖然能突然擁有大量財富解決軍需、糧草等問題,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或者說終究有盡時,作爲一個志在奪取天下的梟雄,曹操在解決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糧食問題上,他有着自己獨到的見解。建安元年,曹操採納棗祇等人的建議,利用攻破黃巾所繳獲的物資,在許下募民屯田,當年即大見成效,得谷百萬斛。之後曹操命令在各州郡設置田官,興辦屯田。屯田以國家投資的方式保證再生產,工作效率高於普通的自耕農。當然在興置屯田的同時,曹操也沒有放棄扶植自耕農經濟。針對當時人口流失,田地荒蕪的情況,曹操先後採取招懷流民、遷徙人口、勸課農桑、興修水利、檢括戶籍等辦法,充實編戶,恢復農業生產。此外,曹操還陸續頒佈法令,恢復正常租調製度,防止豪強兼併小農。建安五年,曹操頒佈新的徵收制度,到建安九年,又明確:“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

曹操推行的這些措施不僅解決了自身的糧食問題,也使受戰亂瀕於崩潰的自耕農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用史書的話就是:“後遂因此大田,豐足國用,摧滅羣逆,克定天下。”

爲解決軍費開支,曹操做了什麼?對後世產生哪些影響? 第3張

雖然曹操最後沒能一統天下,但在三分天下中他所佔據擁有的北方不管在實力還是在人口等資源上都遠非蜀國和吳國所能抗衡。

也許是盜挖別人的墳墓盜挖的多了,曹操也害怕自己百年之後被被人盜挖,所以針對當時的厚葬之風,曹操提倡薄葬,爲此他曾頒佈一道《終令》,提出死後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貧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爲壙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樹。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

作爲曹操的繼任者曹丕曾分析過諸侯墓被盜的原因:“喪亂以來,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是焚如之刑,豈不重痛哉!禍由乎厚葬封樹。”厚葬帶來的結果就是陵墓被盜屍骨縱橫,什物狼藉,爲了避免重蹈漢氏諸陵的下場,曹丕和他父親那般也提倡薄葬,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早期我們可以發現薄葬甚是流行。可惜此種流行之風在魏晉南北朝晚期隨着上流社會繼續推崇厚葬而愈發的沒落,厚葬的迴歸帶來的結果也顯而易見,每逢亂世帝王陵都成爲盜墓賊覬覦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