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燕昭王繼位之後都做出了哪些貢獻?對燕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燕昭王繼位之後都做出了哪些貢獻?對燕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燕國周朝的周王族諸侯國之一,始祖是周文王庶長子召公,戰國七雄之一。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自然法則是殘酷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春秋戰國的大爭之世也是在淘汰弱者,能夠傳承下來的諸侯國,除了衛國、越國依靠地利之外,其他國家往往都擁有強大的實力與不時出現的雄主,但有一個諸侯國非常特別,基本是長期不強、後繼無人,在八百年歷史上只爆發過一次,也只出現過一位雄主。這就是風蕭蕭兮的燕國。

01:王者的開局

燕昭王繼位之後都做出了哪些貢獻?對燕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武王克殷過程中,功勞最大的三位功臣是姜子牙、周公旦、周召公,姜子牙被封於齊國,周公旦被封於魯國,周召公被封於北燕。周武王將三位重臣分封到帝國邊緣地帶,不是貶低他們,而是另有目的,齊地、魯地、燕地都存在大量商朝殘餘或同盟勢力,武王希望三位重臣能夠肅清反抗力量。

燕地,處在中原和東北交流的關鍵通道上,戰略位置極爲重要。周武王將周召公封於燕地,自然不是讓周召公去送死,背後有着深刻的戰略目的,想讓召公在燕地建立一個軍事橋頭堡,既可打壓商朝殘餘勢力,又可抵擋草原與東北異族的入侵。

顯而易見的是,無論從周召公本人地位,還是從周武王對燕地的重視,都說明燕國在開國之初備受周朝重視,自然會給予多方面支持,可謂是一個王者的開局。然而,燕國接下來的表現卻讓人不忍直視,在700餘年時間內竟然一直是青銅的表現。

02:青銅的表現

周召公之後,燕國就進入了200多年的空白期,如果不是考古發現周初燕國都城,以及燕侯盂等刻有“燕侯”銘文的青銅器,人們都要懷疑西周可能不存在一個燕國了。

從燕國之初到燕惠侯,《史記·燕召公世家》僅記載:“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燕惠侯當週厲王(?―公元前828年)奔彘,共和之時。”其他史書也沒有燕國這一段時間內的記載,相當於燕國在建國200多年內神祕消失了。原因非常簡單,結合燕國在春秋時期的“外迫蠻貉”記載,不難猜測燕國不強,狄戎阻斷了燕國與中原的通道,燕國無力打通聯繫通道,不得不龜縮於一隅之地,於是就出現了一段空白的燕國史。

燕惠侯之後、燕王噲(?—公元前314年)之前,《史記》記載的燕國史依然非常簡略,幾乎相當於燕國國君列表,甚至部分國君連名字都沒有記載。春秋戰國之後,列國交往頻繁,這時史書記載的越簡略,通常說明這個國家越沒什麼出息,更沒有什麼雄主,對比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的史料,史書上的燕國近乎一片空白的原因不難理解。

燕國之慘、之弱,還有三件事足以說明問題:一是無力抵擋山戎入侵,公元前706年山戎“越燕而伐齊”,無視擋在路上的燕國,不怕燕國背刺山戎,直奔齊國而去;二是迫於山戎入侵,燕國不時遷都,前後遷都五次;三是戰國中期(公元前316年—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結果國土被齊國、中山國攻破,燕王噲自縊身亡,燕國幾乎亡國。

燕昭王繼位之後都做出了哪些貢獻?對燕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第2張

總之,從西周之初到公元前314年,長達700多年的時間內,從史書記載來看,燕國不僅國力很弱,讓人很難與戰國七雄的霸主身份相聯繫,而且也沒有出過什麼力挽狂瀾、革新強國的雄主,標標準準的是青銅表現。

03:否極泰纔來

或許真是否極泰來,在近乎亡國之後,燕國迎來了一次絕地大翻身。

公元前316年,崇信儒家禪讓之說的燕王噲,廢掉太子姬平,禪位於國相子之,由此引發燕國內亂,史稱“子之之亂”,持續了數月之久,《史記·燕召公世家》說“因搆難數月,死者數萬,衆人恫恐,百姓離志。”

齊宣王聽說燕國內亂,於是就發兵攻燕,很快攻佔燕都,燕王噲自縊身亡,子之被擒殺,齊國還“毀其宗廟,遷其重器”。與此同時,中山國也乘機攻佔燕國城池數十座,燕國幾乎亡國。如果沒有外力干擾,燕國將就此滅亡,戰國七雄裏也就不會存在燕國的身影了。但趙國一直想吞併中山國,不願中山國變強,也不願燕國就此滅亡,於是趙武靈王見燕國無王,就把流亡在韓國的公子職請到趙,立爲燕王,派將軍樂池送回燕國,這就是燕昭王(上圖,劇照)。

燕昭王繼位之後,勵精圖治,發憤圖強,決心興復燕國報仇雪恥,採納了縱橫家郭隗建議,招賢納士,“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築黃金臺,“千金買骨”,吸引了一大批賢才,其中最爲著名的是樂毅、鄒衍、劇辛。很快,燕國就從一個弱國,變成了北方一個強國。

接下來的歷史,網上都說爛了,燕昭王拜樂毅爲上將軍,聯合秦、趙、楚、魏等國伐齊,五年內連下齊國70餘城,齊國僅剩二城未被攻克,報了當年齊國入侵燕國之仇。但鮮爲人知的是,樂毅在齊國五年,很多人在燕昭王面前詆譭樂毅,認爲樂毅可能會叛變稱王,圍二城而不打是別有用心,燕昭王卻一直不予理會,依然信任樂毅,這纔是雄主的風采。反觀後來的燕惠王,上臺之後就中了田單的反間計,要以騎劫替代樂毅,結果樂毅害怕被殺而逃到趙國,燕國大好局面就此毀於一旦,田單因此名顯天下。

可以說,燕國之所以能名列戰國七雄,就在於燕昭王,但燕昭王的“強燕”只是曇花一現,之後燕國又恢復了“弱燕”的局面,最終燕昭王死後57年,秦始皇派王賁滅亡了燕國。燕昭王之後,除了燕惠王召回樂毅毀壞大好局面讓人印象深刻之外,還有一個就是燕太子丹策劃的荊軻刺秦王。

04:弱燕與強燕

秦國位於西陲,周圍狄戎衆多;楚國位於南方,局面更爲複雜;齊國位於東方,姜子牙就國路上遇襲.......秦國、楚國、齊國立國之初都非常艱辛,最後都能成爲實至名歸的霸主國,但爲何燕國一直國力弱小?筆者認爲,固然有缺乏雄主的原因,但也存在一些客觀因素。

燕國以農耕爲主,但《禹貢》裏記載冀州屬於“厥土惟白壤”,也就是鹽漬土,低窪地帶水流不暢,水位過高的地下水造成了土壤鹽鹼化。也就是說,燕國先天地理條件就不好,農耕產量非常低,能保持基本溫飽就不錯了,很難強國。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近代河北的農耕。

燕昭王繼位之後都做出了哪些貢獻?對燕國產生了什麼影響? 第3張

與此同時,燕國位於河北北部,地處農牧交錯帶附近,東北有強大的東胡,草原上又有其他遊牧民族,尤其一旦天氣變冷,異族就會南下。春秋時期,燕國緊挨着晉國、齊國,而這兩個霸主國幾乎讓其他國家窒息,齊晉也不允許燕國安心發展而強大起來。因此,燕國經濟條件不行,又時刻面臨中原與異族的雙重擠壓,的確很難強大起來,恰如史書記載的“外迫蠻貉,內措齊晉”。

那麼,燕昭王時期,燕國爲何能從“弱燕”變成“強燕”呢?實際上,除了個人能力之外,還與上述兩個方面的問題得到改善密切相關。

春秋時期,齊國、晉國先後稱霸,所打的旗號是“尊王攘夷”,對周邊狄戎強力打壓,進一步緩解了燕國“外迫蠻貊”的窘境。燕國遭到山戎入侵時,齊桓公勞師千里擊敗山戎之後,還將山戎曾經佔據的河北滄州至天津一帶交給燕國,要求燕國尊王繼續向周王室進貢,這不僅拓寬了燕國空間,還打擊了山戎。不過,從燕國將軍秦開早年在東胡做人質來看,至少在燕昭王初期,北方狄戎還非常難纏。之後,秦開大破東胡,迫使東胡北退千餘里,還曾渡過遼水進攻箕氏朝鮮,取地兩千餘里,由此大大改變了燕國的外部環境。

戰國時期,隨着冶鐵業的進步,各國大規模的水利工程開始上馬,一些貧瘠之地慢慢變成了膏腴之地。督亢之地(河北涿州、固安、新城一帶,見上圖),在戰國之前農業條件一般,只是比燕國其他地方農業環境好一些,但在戰國之後就成了燕國的膏腴之地,給燕國崛起打下了經濟基礎,荊軻刺秦王時要獻的就是督亢之地。

當然,燕昭王之後的燕國,之所以再一次變成“弱燕”,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君王自身。

燕國之奇葩,在秦末起義中又一次得到體現。陳勝吳廣起義之後,齊、楚、韓、趙、魏的王族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復國運動,但唯獨燕國王室後裔不見蹤跡,燕國貴族反而將趙國上谷小吏韓廣立爲燕王。燕國有沒有存在感,是不是非常奇葩,這件事體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