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代著名詞人是如何度過元宵節的?他們的心境是怎樣的?

宋代著名詞人是如何度過元宵節的?他們的心境是怎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元宵節的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紅紅火火的春節過後,就是元宵節。

俗話說“小年大十五”,如果說春節是一年正月裏歡樂的前奏,那麼元宵節便是正月中喜慶氣氛的高潮。

從古到今,中國人都有歡度元宵佳節的習俗。元宵節晚上,不少城市就有大型的燈會,但不管夜晚的大街上如何燈火璀璨,遊人如織,我始終覺得現在的元宵節,跟古代相比仍然缺少了點什麼。

缺的是什麼呢?思來想去,我覺得缺的是詩意。正因爲如此,所以在元宵節的晚上,我寧願穿梭到古代,和我喜歡的詞人們在一起,也不願隨着大街上穿梭的人流,去追逐那份乾巴而短暫的熱鬧。

隨着對歷史瞭解的日益深入,我越發地熱愛宋朝。我愛那個朝代的一切,包括它的興盛,它的榮辱,它的經濟,它的文化,還有它的日常。

就讓我們通過幾首宋詞,去看一看幾位宋代詞壇大咖,在他們生命中特定的那一年,度過了一個怎樣的元宵節。

宋代著名詞人是如何度過元宵節的?他們的心境是怎樣的?

01辛棄疾在元宵節,世人狂歡他孤獨

1174年前後,著名詞人和愛國將領辛棄疾來到了南宋,機會湊巧,他還趕上了南宋那一年的元宵節。

從小在金人統治區長大的辛棄疾,飽嘗了金人對南宋遺民的奴役。他完全沒有想到,宋高宗在他偏安之江左,竟然又締造出了一個富庶而繁華的太平盛世。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衆裏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元宵節的花燈初上,天地一片燦爛,就像東風吹開了萬樹繁花,煙火如雨紛紛落下。

豪華的馬車緩緩前行,灑下了滿路的芳香。悠揚的蕭聲四處迴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譁。

那個無比明亮的夜晚,看燈的美人很多,她們頭戴華麗的飾物,笑語盈盈地隨着人羣走過,身上飄散着縷縷幽香。

辛棄疾在人羣中尋找着心目中的“她”,卻無奈怎麼也找不着,正在灰心絕望之際,他猛然一回頭,卻在燈火闌珊處發現了她。

宋代著名詞人是如何度過元宵節的?他們的心境是怎樣的? 第2張

辛棄疾的這首《青玉案·元夕》是寫元宵節的佳作。它不但爲我們多層次地展現了南宋元宵節燈會的盛況,更重要的是,這首詞通過塑造一位孤高自賞、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寄託了作者的情志和心聲,這首詞也因而具有了更深刻的意蘊。

辛棄疾雖然被稱爲“詞中之龍”,但他畢生的理想是驅逐金兵,收復中原,只是因爲南宋統治者一直奉行不抵抗政策,辛棄疾空有一腔報國之志,卻無處施展。

所以在那個動盪的世界裏,辛棄疾一直在尋找着知音,哪怕“衆裏尋他千百度”他也覺得值得。因爲在抗金的路上,他真的太需要志同道合的人與他前行,給他力量,給他支撐。

但是他找到了嗎?那個燈火闌珊處的人是誰呢?我覺得那只是一個模糊的印象,是作者內心深處的一種寄託和希望。

或者,那個人根本就是辛棄疾自己,因爲多年以來,他一直是自己的同盟,即使站在無邊的黑暗之中,他也從不妥協,從不迷茫。

那年的元宵節,世人皆狂歡,唯稼軒最孤獨。

02蘇東坡在元宵節,倍感冷清寂寞

1075年,蘇東坡任密州知州,剛好不久就是元宵佳節。蘇東坡本想和密州的百姓同樂,但是走到大街上,他看到的景象卻有點冷清。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

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

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蘇東坡不由地想起了,之前他在杭州度過的三個元宵節。杭州的元宵節,月光皎皎,燈火輝煌,大街上看燈的人們美好如畫,絡繹不絕。

宋代著名詞人是如何度過元宵節的?他們的心境是怎樣的? 第3張

富貴人家在元宵節這天更是無比奢華,他們在帳底吹笙,香氣撩人。另外,杭州的氣候非常清潤,在元宵節這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那種放鬆和愜意真的令蘇東坡十分難忘。

但是密州既沒有杭州那麼大,更沒有杭州那麼富,加上連年的旱災和蝗災,使得密州民不聊生,處處粗陋。

走在空曠的街道上,忽然,蘇東坡聽到了一陣吹簫擊鼓的聲音,尋聲走去,原來是村民們正在舉行社祭,以祈求豐年。

蘇東坡什麼都沒有說,人們或許也還不認識這位新來的知州,他就那樣默默地站在祈禱的人羣中間。

看着那些善良窮困的人們,在爲生活而苦苦掙扎,蘇東坡的心在隱隱作痛。他不知道他們的祈禱有沒有用,但他清楚地意識到,在密州呆的這幾年,他肩上的擔子比過去的任何時候都重了。

密州的那個元宵節,沒有一點喜慶的歡樂氣氛,但是蘇東坡的愛民之心,卻永久地感動着我們。

03李清照在元宵節,怎不思鄉念故國

北宋滅亡以後,李清照和趙明誠倉皇南渡,後來趙明誠病死,李清照便避居江南,一個人既嚐盡國破家亡之痛,又受夠顛沛流離之苦。

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

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又是一年的元宵節,江南的大地春光融融,但是李清照卻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幾位詩朋酒友駕着華麗的馬車來相召,好叫她出去散散心,看看外面的風景,但憂悶愁煩的李清照還是婉言謝絕了。

縱然年事已高,縱然來到江南已經有些年頭,但是李清照怎能忘了汴京當年的繁華。記得那時,她在閨中有許多閒暇,她們也非常看重每年的正月十五。

宋代著名詞人是如何度過元宵節的?他們的心境是怎樣的? 第4張

當年的她是那樣風華正茂,靚麗俊俏,可歲月的消磨使她如今已憔悴蒼老,她頭髮蓬亂心緒低沉,更怕在夜間出行。

李清照想,反正這裏的元宵節跟我沒有什麼關係,那就讓別人去歡樂吧,我姑且從簾兒底下,聽一聽別人的歡聲笑語,就已經足夠了。

雖然宋室難遷以後,江南爲宋朝的繼續發展提供了無比優越的環境和條件,趙構或許也在爲自己南渡的英明決策而沾沾自喜。

但是宋高宗忘了,總有一些人,在永遠眷戀着自己的故國,無論她們到了哪裏,無論何時,在她們的心頭,都永遠高懸着一輪明月,它是那樣地大,那樣地亮。

因爲,那是來自故鄉的月亮。

04陸游在元宵節,心灰意冷欲歸隱

陸游五十四歲那一年,宋孝宗親下詔令,將他調他回臨安似將重用,但不久又外放福建,一年之後再調江西撫州供職,依然擔任管理鹽茶公事的七品佐僚。

在撫州任上,陸游有感於自己坎坷的仕宦經歷,心中鬱悶,於是在元宵節這一天,把自己這些年的生活和情懷提筆寫給朋友們看。

衰發蕭蕭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燈。

羞將枉直分尋尺,寧走東西就斗升。

吏進飽諳箝紙尾,客來苦勸摸牀棱。

歸裝漸理君知否?笑指廬山古澗藤。

陸游開篇即陳述自己的境況:在宦海中沉淪二十多年,白髮稀疏,至今還是一個輔佐州長官的老郡丞,在洪州的元宵節隨着人流看燈,心中不免辛酸萬分。

但對一生耿直的陸游來說,縱使政治生涯中時刻面臨風刀霜劍,他也不屑和那些羣小辯個是非曲直,長長短短,他寧願作外郡佐僚,東奔西走,就升斗之俸以養家餬口。

然而不與人爭,甘居下僚,果真就能使陸游的內心安適嗎?不!自己這麼大的年紀,現在依然要對主官唯唯諾諾,甚至連屬吏也不把他放在眼裏,陸游感到無比屈辱,真的是“乾坤大如許,無處著此身”。

親朋好友也一直在苦勸陸游,讓他在遇事時模棱兩可,假裝糊塗絕不固執己見,這樣他的仕途也可能會順利一些。

但是陸游覺得那不是自,與其要一直窩窩囊囊地違心做事,還不如屁股一拍,理直氣壯地走人。

陸游準備好行裝要歸隱山林,我相信這實在是陸游一種無奈地選擇和退卻,是他對顛倒曲直,不辨忠良的朝廷的不滿,因爲陸游一直心存社稷,壯志未酬,他怎甘心歸隱?!

在那個元宵節,我看到了一個悲憤不已而又堅持理想的陸游,我理解他的立場,更敬佩他的勇氣。

05同樣的節日,不同的人生

每年的正月十五,我們都會迎來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只不過我不曉得,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在元宵節這天,曾經燃放過多少耀眼奪目的煙火,曾經上演過多少浪漫美好的愛情。

或許隨着時代的前進,元宵節的內容和形式有所演變,但是元宵節的主題永遠不會變,那就是希望普天之下的人,都團團圓圓,幸福美滿。

儘管在很多地方和很多時候,我們過着一樣的元宵節,我們都看花燈,都吃湯圓,但是因爲每個人有着不同的人生,我們對元宵節的感受,自古以來人與人之間纔有着那麼多的不同。

因爲不同,所以豐富;因爲豐富,所以懷念。

感謝那麼多的古人,在美好的元宵節,寫下了那麼多的詩詞,通過品讀他們的詩詞,我們對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纔有了更加濃厚的興趣,我們的生活纔有了新鮮的詩意,我們乾枯的心靈,纔得到瞭如同甘露般的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