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評價褒貶不一,張浚都有哪些功和過呢?

歷史評價褒貶不一,張浚都有哪些功和過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浚和張俊都是南宋初年的名臣,都當過樞密使,都率軍跟金軍戰鬥過,名字讀音還一樣,所以容易被人搞混,接下來小編講講他的一些故事。

張俊是“中興四將”之一,又是貪婪媚上、陷害岳飛的幫兇,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比較一致。但對張浚的評價就不太一樣了,有人稱讚他是抗金英雄,有人斥責他爲誤國狗熊,褒貶不一,相差很大。

歷史評價褒貶不一,張浚都有哪些功和過呢?

南宋宰相張浚

張浚出生於官宦世家,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後人,22歲就進士及第踏入仕途,可謂是年少得志。他先後擔任過褒城令、太常寺主簿、樞密院編修官、殿中侍御史等官職。1129年,苗劉之變發生,張浚聯絡韓世忠、張俊、呂頤浩等人起兵平叛,擁立高宗趙構復位。憑此功張浚受到趙構的賞識,踏入了朝廷核心決策圈子,官位也一路提升,最顯赫時既是主持政務的宰相,又是主持軍務的樞密使,集文武大權於一身。

張浚在歷史上受人讚譽的地方,主要集中在這幾個方面:其一是當御史言官的時候,敢於上書言事,指出皇帝和大臣的失誤過錯。趙構曾對他說:“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想要有所作爲,希望你留下來輔佐我。”其二是發現培養了吳玠、趙開、劉子羽等一批人才,享有知人善任的美譽。其三是參與平定了苗劉之亂,擁立趙構復位。

其四是堅決主戰,希望收復故土、一雪靖康之恥。南宋建立之初,趙構急於撇下中原、南渡避禍,張浚卻主張堅守川陝之地,與金兵對抗。雖然在富平之戰中失利,丟失了關陝之地,但總算爲南宋保全了四川之地。宋孝宗即位後,張浚又力主北伐,表現出了極高的愛國熱情。其五是不與秦檜爲伍,寧願被貶斥在外20多年,也不願附和投降派的賣國求和主張,所以名聲遠播,“四方之士,莫不傾心”。

人無完人,作爲朝廷重臣,在一些關鍵節點上,張浚犯有重大失誤。他入朝當言官,是受當時主和派大臣黃潛善的推薦,他就投桃報李,首次彈劾之人就是抗戰派大臣李剛,言誅筆伐,直指李剛爲“國賊”,致使李剛罷相。但他對黃潛善、汪伯言的誤國之罪卻“緘口不言”。當時李剛正主持抗金大計,危急關頭,縱有些不合規的權宜之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張浚不辨大局,邀清譽而誤國事,實在是不智之舉!

張浚擔任川陝宣撫處置使時,曾製造過一起僅次於岳飛的冤案。張浚一到川陝,就制定了進攻戰略,名將曲端認爲不宜進攻,主張固守,但張浚不聽,爲了立威,還收繳了曲端的兵權。曲端直言進攻必敗,張浚開始懷疑他有“反心”。後來富平戰役果如曲端所料,宋軍大敗,張浚羞愧惱怒不已。恰巧此時有人舉報曲端題寫了貶損皇上的反詩:“不向關中興事業,卻來江上泛漁舟”,張浚趁機將曲端抓進監獄,酷刑拷問致其死亡,但也沒拿到任何曲端謀反的實據。此事成爲張浚終生的污點,很多人說,張浚殺曲端,與秦檜“莫須有”地害死岳飛有什麼區別呀!

張浚曾指揮過三次大規模的對金戰役,都以失敗告終,嚴重影響了南宋的國運。第一次是富平之戰,他不聽曲端等人勸說,貿然進攻,致使40萬宋軍大敗潰逃,關陝之地全失。這是宋金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兵團決戰,宋軍敗得也最慘,說明張浚的軍事指揮能力實在不咋樣。經此一戰,南宋失去了中原地區最後的根據地,只能龜縮於江南一隅。

歷史評價褒貶不一,張浚都有哪些功和過呢? 第2張

富平之戰

第二次是淮西戰役,仗還沒打,宋軍內部發生譁變,不戰而敗。當時在張浚的強烈建議下,朝廷罷免了劉光世的兵權,提拔劉的部將王德當了主帥,酈瓊爲副手,兵部尚書呂祉當監軍。當時不少人包括岳飛都提醒張浚這樣的人事安排有風險,因爲酈瓊與王德平素就不合,對王德位居自己之上肯定不滿,而呂祉是一介書生,根本鎮不住這些軍中悍將。但張浚不聽勸告,一意孤行,最後酈瓊果真反叛,殺死呂祉,裹挾4萬多人投奔了金國扶植的“僞齊”政權,宋金軍事力量發生了重大變化,南宋在江淮一帶的防線被徹底打亂。

第三次是隆興北伐。宋孝宗即位後,任命被貶斥在外20多年的張浚爲樞密使,集中八萬兵力,誓師北伐。剛開始宋軍連戰連捷,形勢大好。但後來因爲將領爭功爭權,張浚協調不力,導致將領們各行其是,互不配合,在金軍反擊之下,宋軍大敗而回,而此時張浚的指揮部遠在戰場之外數百里。他顯然沒有“千里之外運籌帷幄”的能力,只能又一次把南宋推向屈辱求和的慘境。

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需要多方面的視角,視角不同,得出的結論就有所不同,這可能就是歷史上人們對張浚評價迥異的原因。在筆者看來,張浚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他忠君愛國,胸懷大志,但大局觀不強,才略不夠,剛愎急躁,往往“好心辦壞事”。正如朱熹所說:“張魏公(張浚)材力雖不逮,而忠義之心,雖婦人孺子亦皆知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