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戰國時期有很多變法,爲何只有秦國最成功呢?

戰國時期有很多變法,爲何只有秦國最成功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啓用商鞅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爲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戰國時期也有許多變法,爲何秦國的變法最爲徹底?

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各國變法中,涉及維度最全面、執行程度最徹底、後輩延續最深遠的一次變法運動,它爲秦國從一個“西方強國”走向“超級大國”,奠定了最爲堅實的基礎,其影響絕不僅僅停留在秦孝公、秦惠文王的時代,而且也貫徹到了秦昭襄王與秦始皇的時代,甚至最終影響到了漢帝國的體制,成爲中國古代皇權帝制的重要來源之一。

商鞅變法最爲直接的影響,便是秦國的日漸強大:從一個晚於魏、齊、楚稱霸的西方霸國,升格爲一個能與關東六國對峙的半天下超級大國。商鞅變法得以被秦惠文王以後的秦王所遵循,由此而來的制度慣性,又最終爲秦國兼併天下提供了最爲中堅、最爲核心的驅動力。

商鞅變法的諸項舉措之中:禁私鬥、賞軍功,大幅度提升了秦軍的軍隊戰力;重農抑商、廢井田行阡陌,大幅提升了秦國的農業生產能力;推行縣制、編訂戶籍、推行小家庭制,大幅推升了秦國中央對於全國民衆的管控能力;統一度量衡制,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 ,大幅提升了秦國內部的經濟效率;以上全部舉措,又會綜合促進秦軍後勤保障能力的提升。

換言之,秦國的兼併天下全靠這套最爲徹底的制度來獎懲推動。是制度的力量把秦國上上下下君臣吏民的一個個單個慾望凝合了起來,導致了秦國在戰國混戰中具有遠超其餘六國的效率,進而把變法不怎麼徹底的六國一步步蠶食兼併。

戰國時期有很多變法,爲何只有秦國最成功呢?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過許多的變法。在戰國這個大變革時代,尤其如此,各國爲了強國,都進行了各自的變法。比如,魏國的李悝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齊威王的“人治”,趙國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燕國燕昭王時期在樂毅主持下的變法。

但是,在這些變法中,沒有一個比得上秦國的商鞅變法,哪怕在後世,人們對於商鞅的爲人處世有着這樣那樣的批評,但是卻不得不承認他的變法是有史以來最爲成功的變法,並且影響最爲深遠。那麼,爲什麼商鞅的變法成功了,而與他同時代的人,甚至他之後的變法卻都以失敗而告終了呢?

一、秦國在當時國力最弱

爲什麼說秦國國力最弱成爲了他成功的一個要素呢?在當時,七國的勢力已基本形成,其他小國造不成影響,就不作數了。在當時,以經過李悝變法,並且擁有吳起編練的魏武卒的魏國實力最爲強悍,但這個國家又偏偏是秦國的死敵。秦獻公時期就多次發兵河西想要搶回故土,但都被強悍的魏國給打回老家了,並且國力消耗嚴重。

所以,到秦孝公登臨秦公位時。可以說,正是秦國最虛弱的時候,被魏韓逼的在櫟陽舔傷口。可以說,正是因爲秦國的虛弱,所以從上到下都迫切的想要改變這種不利的局勢,希望秦國強大。此外,國弱民窮,其實將一個情況處理的非常好。那就是所謂的老世族其實能夠擁有的特權並不多了,他們也只是比普通的百姓強那麼一些罷了,能夠吃飽飯而已,這與建國之初極爲相似。

所以,這就爲商鞅的變法提供了變法的土壤,從上到下求變,不能不變,只是需要一個人點燃這把火,並且善加引導,不至於傷及己身。

二、秦孝公的全力支持

能夠將一國託於一人者,秦孝公也。公孫鞅作爲一個外來戶,他要在秦國站住腳跟,沒有秦孝公的支持是不可以的。可以說,沒有秦孝公的支持,他什麼都不是,不要說進行變法了。這一點可以從秦孝公死後,商鞅很輕易的就被世族給搞死了就看出端倪了。

三、商鞅的變法確實使得秦國過上了好日子

商鞅的變法:下令把十家編成一什,五家編成一伍,互相監視檢舉,一家犯法,十家連帶治罪。不告發奸惡的處以攔腰斬斷的刑罰,告發奸惡的與斬敵首級的同樣受賞,隱藏奸惡的人與投降敵人同樣的懲罰。一家有兩個以上的壯丁不分居的,賦稅加倍。有軍功的人,各按標準升爵受賞;爲私事鬥毆的,按情節輕重分別處以大小不同的刑罰。

致力於農業生產,讓糧食豐收、布帛增產的免除自身的勞役或賦稅。因從事工商業及懶惰而貧窮的,把他們的妻子全都沒收爲官奴。王族裏沒有軍功的,不能列入家族的名冊。明確尊卑爵位等級,各按等級差別佔有土地、房產,家臣奴婢的衣裳、服飾,按各家爵位等級決定。有軍功的顯赫榮耀,沒有軍功的即使很富有也不能顯榮。

這些內容在今天的人看來簡直是沒有人權,一點隱私都沒有。並且處罰太過,沒有人情味。但是在一個戰亂紛飛的年代,人們的需求其實已經降到最低,那就是……吃飽飯,活着。商鞅這種將那些懶惰之人,狡猾之人清除出秦國隊伍,“一刀切”,也許有人會因此蒙冤,但是卻爲那個曾經私鬥成風的國家帶去了新的生氣,使得那些真正的忠厚之人過的好,狡猾之徒不敢犯法。正所謂,“亂世用重典”。

四、培育出了新的利益集團

商鞅的變法可以說打破了世族的繼承製,但是新的軍功集團卻被他培養了出來。還是三中的條文,他的實行使得人民畏懼私鬥,而勇於公戰。畢竟好戰因子被一時壓制住了,但是卻依然存在於秦人的血液中,所以對外戰爭顯然是一個很好的傾瀉口。商鞅之法,做到了“軍法面前,人人平等”,甚至還猶有過之,這已經遠遠的超出了那個時代。所以,王室貴族也被處罰,真正使人信服。通過戰爭,第一批的軍功集團就初具雛形。人們從戰爭中得利 自然擁護新法。這就是應對老勢力的新勢力。

五、對外戰爭的勝利

變法是否成功,是否能夠獲得百姓的支持,說的再好也沒用,甚至百姓生活的再好也沒用。就如同唐太宗,如果“貞觀之治”只是百姓豐衣足食,而沒有對外滅掉突厥,稱霸西域的武功,那麼後世所津津樂道的恐怕就是他玄武門的那次手足相殘了。所以,商鞅證明他的變法是成功的也必須用戰場上的勝利來給秦國人看,給六國之人看,所以就有了商鞅用陰謀騙取曾經的朋友魏國領軍人物公子卯,使得羣龍無首,最終打贏了戰爭。迫使魏國割地求和,遷都大梁。戰爭,過程從來都不重要,結果最重要,秦國勝勝了,變法徹底站住了腳跟。

六、兩代秦國國君的堅持

商鞅之法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變法不過實行了十多年,商鞅就被舊勢力給剷除了。可以說,那是秦國的新法勢力雖然站住了腳跟,但是頂多與舊勢力相差無幾,甚至略有不如。但是,不管商鞅是秦惠王想要借別人之手除去,還是當時被架空了,秦惠王最後還是選擇了堅持新法,所以,經過四十多年,也就是那時的兩三代人,商君之法才真正的成爲秦國根本,沒有人想要去動搖,也沒有人能夠動搖。憑藉着商君之法,秦國橫掃六合,併吞八荒,成爲了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爲何秦國的變法最爲徹底,其他國家的變法相繼夭折?

秦孝公的強硬支持,商鞅的嚴苛峻法;秦國代代明君。

秦孝公啓用商鞅在秦國進行變法。商鞅變法的內容觸犯了秦國舊貴族階級的利益。商鞅在秦國剛剛提出變法,就遭到秦國以甘龍、杜摯爲首的舊貴族代表的反對。他們認爲變法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商鞅則針鋒相對提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商鞅在秦國剛提出變法,就面臨巨大的阻力,最後在秦孝公的強硬支持下,秦孝公力排衆議。爲此,不僅撤銷了自己大哥公子虔的兵權,而且當太子嬴駟觸犯新法時期,也受到懲罰。嬴駟的老師被割掉鼻子,嬴駟被廢除太子之位,對於死者嬴駟還要親自披麻戴孝安葬死者,補償死者家屬一切費用。嬴駟也被髮配流落民間,嚐遍人生百態。

在秦孝公的強硬支持,商鞅的鐵血刑法下,改變了刑不上大夫觀點。因此,商鞅變法在秦國可以得以展開,而且秦孝公在位二十多年,商鞅變法得以能夠貫穿落實執行。商鞅在秦國秦國主持變法二十餘年,新法已經深入秦國百姓內心。秦孝公去世後,秦惠文王以謀反罪誅殺商鞅。商鞅雖死,但是商鞅之發已經深入秦國骨髓,而且秦國後繼之君得以代代明君,一直貫徹落實執行商鞅變法。

相反,山東六國的變法,不是沒有進行深刻徹底的變法,就是變法沒有被貫徹落實的執行,中道而卒。

魏國是進入戰國初期,率先進行變法的國家。魏文侯即位之後,重用吳起進行變法,在吳起的變法下,魏國鍛造了一支能征善戰的魏武卒。在戰國初期,魏國憑藉魏武卒稱霸百年。魏文侯去世後,吳起在魏國受到排擠,之後出走楚國。吳起在魏國變法是不徹底的一次變法。

吳起逃到楚國後,在楚悼王主持下,進行變法,但是吳起在楚國變法得罪守舊貴族,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吳起慘遭楚國舊貴族殺害。楚悼王去世後,楚國廢除吳起的新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齊威王時期鄒忌進行政治改革,都是局面的變法,並沒有進行徹底的變法。而且山東諸國後繼之君多數昏君。沒有像秦國一樣代代明君輩出。

戰國時期有很多變法,爲何只有秦國最成功呢? 第2張

秦國受封建禮儀少,改革遇到阻力小,山東諸國則相反。

秦國長期以來,佔據西陲,長期與西戎少數民族雜居生活,民風彪悍、純樸,生活相對落後原始,自然受到中原的等級嚴格禮儀制度限制少。秦國因此常常被中原各國所摒棄。相反,中原各國當時是中華文化最繁榮的中心。自然受到等級嚴格禮儀制度,因此中原各國想要在本國進行變法,必然會遭到各種勢力的阻撓。

相比較秦國,秦國除了面對舊貴族的反對以外,秦國百姓本來就飽受連年的戰爭苦難,百姓基本都是食不果腹,生活極度困難。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底層百姓,在戰場再多的軍功,也沒有晉升的可能。到頭來還是老兵頭一個。秦國的土地兼併嚴重,土地多數掌握在舊貴族手中。因此,秦國百姓很多青年都逃難他國。然而商鞅變法,以軍功爵與耕戰政策,不僅讓多數秦國奴隸、百姓等稱爲新國人,還可以通過戰場殺敵或者獲得土地耕種晉升,改變自己乃至家族的地位。這自然受到秦國底層百姓歡迎。

商鞅在秦國變法,之所以能夠最徹底,除了秦國本身優勢之外。順應了封建歷史發展的潮流,推動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型。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