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戰國時期只有秦國變法了嗎?變法和改革的區別是什麼?

戰國時期只有秦國變法了嗎?變法和改革的區別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7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期只有秦國變法了嗎?變法和改革的區別是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強大,諸侯畏懼。——(西漢)劉向《戰國策》

春秋戰國,是中國走向大一統的過渡時期。

如果要用兩個字形容這段歷史的話,那就是“戰”和“變”。

何爲戰?

戰國時期只有秦國變法了嗎?變法和改革的區別是什麼?

各諸侯國變法示意圖

其實就是被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各自爲政、相互攻伐,這些被分封的諸侯國本來是用來鞏固王室統治的,但自從周平王東遷之後,周朝的“禮”已經無法在維持統治,諸侯國爲了生存和強大,只有吞併小的諸侯國,擴充自己的土地和人口,戰爭自然無法避免。

何爲變?

說白了,就是變法,也就是對國家的政治制度進行大換血,變法不僅能強大國家,還會革掉舊貴族的命,所以這條路各個諸侯國走得並不順當。

如果把一個國家比作一個人的話,人得了小病,打個針吃藥就能好,這就是改革,假如一個人生了大病,必須要通過開刀做手術的方式才能治癒,這就是變法。

戰國時期只有秦國變法了嗎?變法和改革的區別是什麼? 第2張

變法能富國強兵

那麼戰國諸侯爲何要相繼變法?原因是土地私有制讓經濟基礎發生了變化,不變不行,這階段各個諸侯國的君主也都意識到了國家是得了“大病”,非變法不能生存。

山東諸侯既然已經意識到了國家強大的路徑,爲何不學秦國徹底變法,而只是淺嘗輒止呢?這是因爲變法不同於改革,想變未必就能變。

牛耕和鐵製農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力。

井田制,出現於夏商,鼎盛於西周,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國有土地所有制,說白了,土地是天子個人或是王室的私有財產,因爲道路或者溝渠把土地分割成“井”字狀,故稱井田制,《穀梁傳·宣公十五年》曾記載:古者三百步爲裏,名曰井田。

這種土地所有制,耕戶只有使用權,並沒有所有權,當然更不能買賣和轉讓,被分封在這塊土地上的貴族,更要承擔繳納賦稅的義務,爲了讓自己得到的更多,舊貴族只有加大剝削實際耕者的力度。

戰國時期只有秦國變法了嗎?變法和改革的區別是什麼? 第3張

牛耕圖

井田制的出現,是順應了當時時代的發展,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土地上的生產關係,漸漸地無法滿足生產力的發展,因爲耕者開始用牛來耕地,這一變革看似微不足道,卻在中國農村延續了幾千年,相比較傳統的人力種地,牛耕提高的生產力可不是一星半點。

當然,鐵製農具在提高生產力方面也有這不可忽視的作用,鐵製農具相比較木頭、石頭等工具,不僅鋒利得多,也更有利於生產,牛拉着鐵犁耕地,提高耕地效率的同時,也標誌着人類社會又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

土地私有制逐漸取代了土地國有制。

生產力提高了,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就會被激化,牛耕和鐵製農具的出現,讓原先無法耕種的土地,轉變爲了良田,這些新開發的土地,漸漸地就成爲了開發者自己的私有財產,擁有者自然不會將其上交給國家,這就形成了土地公有制下,出現了大片的私田。

在公田上的耕作,還要上繳賦稅,而私田上產物,全都是自己的,那些舊貴族和奴隸主以及被周王室分封的諸侯,也會竭盡全力致力於私田(《左傳》記載:民不肯盡力於公田),這也是分封的諸侯國逐漸做大的原因。

戰國時期只有秦國變法了嗎?變法和改革的區別是什麼? 第4張

井田制

耕地面積和糧食的畝產量提高了,這也使一家一戶爲單位的小生產和以個體經營爲特色的小農階層,有了成爲社會基礎的可能,這是一種典型的封建經濟形勢,也是更能適合生產力發展的一種生產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的強大而起的諸侯國,皆是看到了生產力提高而產生的變革和享受到了其帶來的好處,所以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諸侯國君主,都不遺餘力地想在國內進行變法,當然只想是不行的,還要做。

變法不是你想變,說變就能變。

說起諸侯國的變法,魏國李悝的變法就不能被忽視,因爲後世的商鞅、吳起等人的變法都是以李悝的變法爲藍本的,魏國的率先崛起,更讓其餘諸侯看到了國家該如何向前走。

只不過可惜的是魏國的變法僅僅維持了兩代半就無疾而終,韓國的申不害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也僅僅推行了一代人,只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爲徹底,最後的結果也是秦國攻滅了六國,如果僅從變法而言,秦國在了政治上已經贏了。

戰國時期只有秦國變法了嗎?變法和改革的區別是什麼? 第5張

商鞅

秦國之所以能變法徹底,其實是因爲秦國自秦孝公之後的君主,都能堅定不移的貫徹變法,即使秦惠文王恨透了商鞅,而把他給車裂了,但是秦惠文王也沒有廢除商鞅變法的法令,正所謂商鞅雖死,商法猶在。

而反觀山東諸侯,雖然也嘗試變法,但最終卻都只是變了皮毛,這是不僅是因爲舊貴族的勢力太多強大,而加以阻撓,甚至不惜拼個魚死網破,也少不了繼任的君主沒有雄才偉略,當然也和實施變法的人不如商鞅有關。

飛魚說:

戰國諸侯爲何要變法?土地私有制讓經濟基礎發生了變化,不變不行,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轉折時期,推動社會性質發生轉變的,是生產力的發展。

牛耕的普遍推廣,鐵製農具的普遍使用,使土地由國有向私有轉變,這已然已經導致了經濟基礎發生了變化,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各諸侯國相繼進行的變法運動,正是順應經濟基礎的變化而發生的一種政治改革。

戰國時期只有秦國變法了嗎?變法和改革的區別是什麼? 第6張

變法者不成功便成仁

山東諸侯爲何不學秦國徹底變法?變法不同於改革,想變未必就能變,變了也未必能變成功,一種經濟制度勢必會成就一部分人,當變法要革掉他們的既得利益時,他們不會束手就擒,而會想盡一切辦法進行阻撓,新君即位就是最好的時機,他們也會不惜一切代價,復辟舊制。

秦國能徹徹底底地變法,並不是說秦國內部來自舊貴族的壓力比較小,而是繼任的君主都具備只有變法纔可以強國的理念,當變法出現了不利的局面時,君主也會想盡一切辦法克服,秦國自立國之後,數次遷徙國都,不單單是因爲要圖謀東進,其實也是爲了要擺脫國內舊貴族的束縛、繼續推行變法。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