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爲何會逐漸出現武將的實際地位高於文官的現象?

明朝爲何會逐漸出現武將的實際地位高於文官的現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明朝武將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大明建立之初,朱元璋吸取了唐代尚武導致藩鎮割據、宋代重文導致軍力孱弱的教訓,對武將和文官的態度是文武並重、不偏不倚,但是由於武將在大明建立過程中流血犧牲和連綿不斷的大規模戰爭,導致洪武、建文、永樂時期武將的實際地位要高於文官。

當是時,都指揮使與布、按並稱三司,爲封疆大吏。而專閫重臣,文武亦無定職,世猶以武爲重,軍政修飭。

洪熙、宣德年間,已停止下西洋、廢除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爲標誌,大明進入了戰略收縮期。這一時期,隨着大規模戰爭逐漸停止,帝國迎來了相對和平的局面,在“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的古訓的推動下,文官的地位開始崛起、權力開始增大,而武將的權力被不斷削弱、地位被不斷打壓。

正統年間,名滿天下、譽滿天下地三楊內閣乘明英宗年幼之機不斷增大文官的權力:正統元年,朝廷陸續向九邊重鎮派出巡撫,文官的權力觸角伸向了軍事領域。正統二年,兵部尚書王驥於甘、涼前線將都指揮使安敬斬首,文官第一次凌駕於武將之上。正統三年(1438年),王驥率領都督蔣貴等大敗朵兒只伯,文官第一次接觸到了軍事指揮權;正統六年,明英宗任命王驥總督軍務,負責指揮麓川之役,此後武將出徵時文官總督軍務成爲慣例。

得益於王驥在麓川之役和平定苗叛中的良好表現,文官掌控軍權只剩下了武將勳貴集團這個唯一的障礙。這種情況下,土木堡之變的發生給文官掌控軍權掃清了障礙。

明朝爲何會逐漸出現武將的實際地位高於文官的現象?

土木堡之變以後,武將主導的五軍都督府的權力被轉移到文官主導的兵部,兵部取代五軍都督府成爲大明新的軍事中樞,原本掌控地方軍權並與巡撫平級的總兵成爲了巡撫的下級,地方的軍政、民政大權盡歸文官。

在一定程度上,兵部成爲軍事中樞、巡撫掌控地方的軍政和民政大權防止了武將專權和軍閥割據,對明末維持大一統的局面是有利的,但是由此導致的武將地位過低和文官權力過重卻對明末的軍事形勢產生了十分嚴重的消極影響。

內之部科,外之監軍、督撫,疊相彈壓,五軍府如贅疣,弁帥如走卒。總兵官領敕於兵部,皆跽,間爲長揖,即謂非禮。至於末季,衛所軍士,雖一諸生可役使之。積輕積弱,重以隱佔、虛冒諸弊,至舉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戰守,而明遂亡矣。

武將地位過低、文官權力過大必然會引起武將的不滿,在文官權力急劇擴大的正統、景泰時期,武將同文官的爭鬥不斷加劇,最終引發了以武將石亨爲主要支持力量的奪門之變,並且在最早實施巡撫掌管軍政和民政大權的兩廣地區,“鎮守廣東副總兵翁信與巡撫侍郎揭稽不能協和,屢肆爭忿。”

雖然通過奪門之變成功復辟的明英宗在石亨的支持下通過召回巡撫等方式一度遏制了文官權力的擴大,但是隨着石亨被文官李賢以圖謀不軌的罪名下獄,巡撫又被重新派遣到各地,文官的權力有開始擴大。

朕新復位,凡百行事,當遵祖宗舊制。各處巡撫、提督等官是一時權宜添設,宜即將各官取回,當各處邊備及軍民事務,令總兵等官理之。

成化年間,征討建州女真之戰在武將趙輔的指揮下取得了勝利,算得上是明代武將最後的輝煌了,但明憲宗支持武將的代價卻是被文官描述的相當不堪。

明朝爲何會逐漸出現武將的實際地位高於文官的現象? 第2張

正德年間,明武宗通過寵信武將江彬、設立兩官廳的方式擡高武將的地位、削弱文官的權力,但是隨着明武宗落水之後離奇駕崩,武將地位低下的局面再也難以挽回。

萬曆年間,武將終於認命了,威震天下的戚繼光和李成樑在寫給內閣首輔張居正的信中皆自稱“門下沐恩小的某萬叩頭跪秉”。

往時浙棄牛姓者,官副總兵,上揭張永嘉相公自稱走狗爬兒。其甥屠諭德應峻恥之,至不與交。然此右列常事耳。江陵當國,文武皆以異禮禮之。邊將如戚繼光之位三孤、李成樑之封五等,皆自稱“門下沐恩小的某萬叩頭跪秉”,又何怪於副將之走狗耶?

戚繼光位列三孤、李成樑被封爲世襲的寧遠伯,二人皆是地位最高、影響力最大的武將,連他們面對文官時都是如此,其他的武將就更不用說了。

明朝爲何會逐漸出現武將的實際地位高於文官的現象? 第3張

這種情況下,地位過低的武將只能選擇依附權力過大的文官,一旦這種依附關係確立,其他文官要想指揮動這個武將就難上加難了,比如說崇禎末期的左良玉就只聽從侯詢的指揮。

此外,軍中生殺予奪和人事升遷的大權都歸文官掌控,使得武將毫無威望、難以聯合作戰,進而導致不同武將率領的明軍容易被敵人各個擊破,這也是明軍在鬆錦大戰、朱仙鎮之戰等戰略決戰中難以取勝的主要原因。

戰爭原本就不是文官的舞臺,他們只要起好制衡武將、防止武將專權的作用就行了,但是明代文官卻非要讓自己成爲戰爭的主角,結果就是崇禎末期的武將既難以指揮、又無法聯合作戰。如此一來,明軍屢戰屢敗也就成了一種必然,所以武將地位過低、文官權力過大就成了壓垮大明的第四顆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