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揭祕:爲何明朝沒有出現皇權旁落的現象?

揭祕:爲何明朝沒有出現皇權旁落的現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皇權之所以能夠一直牢牢把握在皇帝手中,不被其他勢力分化,離不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位時期的“創制立法”。朱元璋在位期間對整個政治系統的修改搭建,對明朝君主專制制度的維護有着重大意義。明朝是在元朝的少數民族政權之後所建立的中原政權,元朝給明朝留下的政治體制過於雜亂無章,在此基礎上朱元璋通過一系列措施,對權力進行了有效地收縮。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在地方上,朱元璋將全國除北京、南京以外的土地劃分爲“十三省”,各省分別設有“三司”來分管地方的政治、監督和軍事。“三司”之間不存在統屬關係,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

在中央上,明朝初年繼承了元朝的中央體制,設有中書省和左右丞相,但是此時丞相的權力已經被大大削弱,中書省也漸漸喪失了了過去聯繫君臣的作用。到了洪武十三年丞相制度和中書省被完全廢除。

揭祕:爲何明朝沒有出現皇權旁落的現象?

一、明朝沒有出現皇權旁落現象的政治原因

(一)廢除丞相制度,分化中央權利

廢丞相,罷中書是明朝政治體制區別於之前朝代的最明顯的標誌之一。朱元璋的這一政治行爲大大加強了皇權。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謀反罪殺害了當時的中書左丞相胡惟庸,廢除了丞相制度和中書省,自此“六部”直接由皇帝管理。除此之外朱元璋還在《皇明祖訓》中規定,他之後的皇帝不許設立丞相,如果有大臣奏請設立丞相,那麼將被處以凌遲之刑。

除此之外,朱元璋將御史臺更名爲都察院,都察院最高長官爲左右都御史。過去“六部”中兵部的權力也有所改變,兵部掌管着出兵之令,但是卻不能統管軍隊。過去的大都督府被撤,前、後、中、左、右五軍都督府分管天下軍籍。各都督府負責統管士兵,但卻沒有調兵之權。

明成祖時期,因爲一次又一次的御駕親征使他很難像朱元璋那樣總攬政事,於是便設立了一個幫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機構——內閣。內閣制度與之前的丞相制度大不相同,內閣只是皇帝處理政務的顧問,並沒有實際決策權,所有的權力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內閣對政務提出處理意見之後,需要遞交給皇帝,由皇帝批示才能夠實際實行。

在這種政治體系中,各個機構的權力被分化,除此之外,各機構之間形成了相互壓制的局面,很難有一方勢力崛起,與統治者爭奪權力。

(二)朝臣地位的下降

明朝時期大臣們的政治地位相較於之前各朝來說有着明顯的下降,從明朝時期朝議制度的改變和廷杖制度的實行就可以明顯看出這一變化。

朝議制度是統治者吸收朝臣意見,處理國家政務的一種政治制度。在漢朝時期的,朝議制度中丞相拜見皇帝時,皇帝要起立,還要賜丞相座位。隋唐時期,宰相大臣奏事時也設有座位。到了宋朝,大臣們地位發生了改變,所有大臣職能站着同皇帝議論國家大事,但是明朝初年國家明文規定朝議時“衆臣皆跪”。由此可見整個封建王朝中朝臣地位的改變。

另外就是廷杖制度了,這一制度主要針對的是覲見時觸犯皇帝的大臣,這一制度的實施主要是爲了提高皇帝的威儀。廷杖制度的實行與過去“刑不上大夫”有着根本性的區別。這一制度在實施時各朝廷大臣需要陪列於午門前,被打的官員需要趴臥在地上,由錦衣衛校尉親自實施此刑,這一制度曾使多位大臣,甚至是皇親國戚喪命,比如說朱元璋的親侄子大都督朱文正。由此可見當時統治者的暴虐無情。

廷杖制度除了使那些冒犯皇帝的大臣當衆受辱以外,還起到了一種殺雞儆猴的作用,朝廷大臣在看過這一刑罰之後,往往會對皇帝產生畏懼。

揭祕:爲何明朝沒有出現皇權旁落的現象? 第2張

(三)特務機構的建立

明朝時期設立了專門的監聽機構負責監視朝廷大臣,明朝時期的監聽機構是“廠衛”也就是錦衣衛,這一機構設立於洪武十五年年,之後這一機構又得到了完善發展,最終形成了東廠、西廠、內行廠。三廠並立,由皇帝直接調遣管理。

統治者通過這種制度,對朝廷大臣們的一舉一動都瞭如指掌,這在朝廷中形成了“恐怖政治”。當時的官員們在上朝前往往會與家人訣別,下朝後則會慶幸自己平安的度過了一天 。整個朝廷中的官員都處於惶惶不可終日,性命朝不保夕的狀態當中。

在這種嚴密的特務網絡的監視下,無論是哪種分化皇權勢力的崛起都會被皇帝發現。

二、明朝沒有出現皇權旁落現象的文化原因

文化對社會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明朝皇帝在文化方面也實施了一些措施,這些措施使當時的文人階級人人自危,使整個官僚集體畏首畏尾,思想保守僵化。

(一)大興“文字獄”

當一個人成爲權力的中心之後,他對自己過去不光彩的一面,往往嗤之以鼻。朱元璋就是這樣,衆所周知,他在成爲明朝開國皇帝之前曾經做過和尚,還參加過“紅巾起義”。在成功登上王位之後,他十分不願自己過去的經歷被人提起,一方面是所謂的帝王尊嚴,另一方面是害怕有人會像他那樣起兵造反。

他在位時期,有很多大臣,因爲不小心觸犯了他的忌諱被殺害,比如說當時趙伯寧、孟清等人所寫賀表當中因爲出現了“則”字,觸犯了朱元璋。在朱元璋看來,這個字的諧音是“賊”這是對他過去經歷的一種揭露,於是這些人被殺。更誇張的是,當時的中書舍人詹希原奉命書寫太學集賢門的匾額,因爲在寫到“門”字時,收筆稍重,所以整個字偏窄,朱元璋認爲這是堵塞求賢之路的意思,於是就下令將詹希原殺死。

當時的文人經過了十年的寒窗苦讀,好不容易入朝爲官也顯有善終。明朝時期,“文字獄”涉及之廣,時間之長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少見。在這種情況下使朝廷中的官員保住性命都難,更不要說與皇帝爭奪權力了。

(二)加強思想教育

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提倡儒學,尤其是程朱理學。朱元璋時期,將儒家經典設定爲明朝科舉考試的指定科目,到了明成祖時期程朱理學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加強 。

明朝初年,朱元璋將儒學視爲國之正統,明成祖時 曾下令修訂《四書大全》、《五經大全》、《性理大全》,還將這三套書清定爲科舉考試的指定教科書。表面來看朱元璋是爲了推崇儒學,傳揚禮教制度,但其實他看中的只是儒學的統治意義。對於儒家學說中所強調的“民主主義”思想,他是萬萬不能接受的,比如說孟子曾提出“民爲重,社稷次之,君爲輕。”等說法,這使朱元璋大爲不滿,於是他下令將孟子趕出孔廟。

明朝統治者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儒學將“忠、孝”看作讀書人追求的目標,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官員們往往會對君主保持忠誠。

明朝時期皇帝的權利之所以能夠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旁落他人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朱元璋時期對於政治和思想所進行的一系列建設。在這些措施的實施下,明朝皇權高度集中,很難產生能夠與皇權抗衡的力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