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人以入仕爲官爲榮 東漢時期爲什麼會出現棄官成風的現象

古人以入仕爲官爲榮 東漢時期爲什麼會出現棄官成風的現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東漢棄官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曾國藩曾說“信廉潔,立身之本,非釣名之具也。”在漢朝很多人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就是爲官入仕,而且當時重農抑商非常嚴重,從商也算作是下九流。能夠走上仕途,是很多人畢生的夢想。縱觀整個漢朝的選官制度主要是察舉制和徵辟制,但是這給了很多官員運作的空間。

古人以入仕爲官爲榮 東漢時期爲什麼會出現棄官成風的現象

可以將自己手上的名額恣意買賣,或者任人唯親。除非一個人在地方上遠近聞名,否則能夠做官的機會還是很少的。尤其是東漢末年,就連皇帝都開始賣官鬻爵。

(一)、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提起辭官,最容易使人想起的便是西晉初年的張翰,他說自己想念家鄉的三種美食,毅然離去。其實,辭官的現象最爲頻繁的還是在東漢。

根據《後漢書》還有《三國志》的記載,東漢自光武帝起至漢少帝薨,共有六百餘位官員,選擇返鄉。這一現象,令很多人費解,畢竟好不容易纔做到了高位,又怎忍放棄?

1. 身不由己,毅然離去

“及天下亂,忠棄官會客會稽上虞,以公事對,恥於受辱,辭官還鄉。”“疑有愧色。又與中常侍單超有仇怨。晚年與弟樑蒙居鄉,不預外”。東漢的樑不疑,官至河南尹。但是因爲覺得受到了地方官府的侮辱,就返鄉爲士。

諸如這種情況還有很多,但是在兩漢年間不論是做官還是辭官都很艱難。他們這種解印綬的棄官行爲,都是屬於擅離職守。因爲他們沒有向統治者彙報,就擅自作出離職的決定。相應的,所受到的懲罰也很多。

古人以入仕爲官爲榮 東漢時期爲什麼會出現棄官成風的現象 第2張

比如不能像正常官員那樣領着養老俸祿,而且子嗣要是想要進入官場也會受到很多限制。其實,讓他們這麼決絕的絕對不可能只是因爲縣府的不尊重。這只是一個導火索,根本原因還是當時的社會太過於黑暗。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其實,在東漢初年尤其是劉秀提出以“柔道”治國時,棄官或者辭官的現象寥寥無幾。只是到了漢桓帝和漢靈帝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看不到希望,所以選擇離開。

2. 明哲保身,方爲智也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儒家學說,一直爲漢朝統治者所提倡。因此天下的士人,也多以儒教爲自己的行爲準則。《論語·泰伯》中就說當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時,就出來爲官。而國家政局昏暗時,就應該退隱。國家有道而自己卑賤,則足以爲恥。天下無道,而自己身享榮華富貴也是非常恥辱的。

可見,儒家也並不全是忠君愛國的思想。顯然,桓靈之時顯然是無道之年。此二人不會聽人勸諫,而且還任性而爲。他們嗜酒如命,荒淫放蕩尤其是靈帝居然親自賣官鬻爵。官場上充斥着三教九流,各路人羣。

古人以入仕爲官爲榮 東漢時期爲什麼會出現棄官成風的現象 第3張

而其中靠着自己本事上位的,自然以此爲不恥。靈帝時候,還興起了黨錮之禍。很多反對劉宏給自己亡父劉萇名分之人,全部被扣上了結黨營私的帽子。一時之間,人人自危。在這期間,就有很多人爲了避免災禍,而不顧棄官之嫌,一杆子就支回了老家。

(二)、環境動亂,小隱於野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張角利用治病救人的機會,給自己的反叛披上了宗教的外衣。他們雖然有勇無謀,但是異常殘暴。因爲長期受到壓榨,所以在起義中對待各地的官員絕不心慈手軟。只有在北海時,因爲鄭玄的緣故,當地才倖免於難。

1.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後漢書·孝靈帝》“庚子,南陽黃巾張曼成攻殺郡守褚貢”。黃巾軍起義,來勢洶洶,張角一呼百應,羣雄揭竿而起。各地的官員,就是他們的首要目標。因爲平日裏他們作威作福,給底層人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所以,農民軍不論這位官員是好是壞,都會成爲打擊對象。一時之間,人人自危。所以,在這個時候也有很多官員選擇辭職,以逃離是非之地。趙翼曾說“東漢朝廷平時朝廷無禁人擅去官之令,聽其自來自去不過問也”。

古人以入仕爲官爲榮 東漢時期爲什麼會出現棄官成風的現象 第4張

而且,辭官之後的影響只是取消了俸祿以及品級。對於很多人而言,這無足輕重。對於那些真正想回鄉的人,這點理由也留不住他。朝廷的影響能力也有限,大不了甩袖子不幹了,也沒有人會去徹查。除非,是一個對朝廷有用的大官員。

“守令未明,多望風棄官”。也有一部分人,是因爲犯了錯誤而害怕得到懲罰,所以棄官以向朝廷言明自己請罪的決心。待到風聲剛過,就會開始尋找機會繼續爲官。

2. 實力雄厚,家底殷實

想要實現人格的獨立,就必須要先實現經濟獨立。東漢的官員,之所以能夠說走就走,就是因爲他們手裏的資金已經足夠後半生的生活。否則,也不會輕易的捨棄鐵飯碗。而且,這些人在各地大多都有熟人,尤其是自己的家鄉。

完全可以去投奔自己的朋友或者親戚,要不就是返回故鄉。“世善農家,好貨殖,而賑贍宗族,濟養鄉里”。東漢年間很多世家豪族都立起來了,他們大都爲四世三公之家,朝堂內外,門生遍佈,而家中的田產更是不計其數,

這其實可以算是門閥制度的起源,就像三國時期的司馬懿還有袁紹、袁術兄弟,他們都是世家大族。所以,本身的實力就不容小覷。而他們只不過是一些代表,在東漢年間與其類似的不計其數。“官員之室,連棟數百,膏田遍野”。

古人以入仕爲官爲榮 東漢時期爲什麼會出現棄官成風的現象 第5張

用現在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有錢,任性”。這些棄官之人除了極少數外,財富積累都可謂是富可敵國。當政治前途不明朗,而且本人有可能受到威脅時,必然會選擇離開是非之地。就像範滂棄官回南陽時,當地的士人紛紛出來迎接再加上本家的,共有三千餘匹馬。

(三)、因人而異,真心棄官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上述的幾種因素,大都是因爲仕途上的不順利。而還有一種人,是真的想要回家,陪伴自己的父母。因爲很多人都是舉孝廉上來的,除了那些走後門,託關係的,剩下之人都是非常孝順。

而且這種人往往在官場上因爲太過正直,而容易受到一定的打壓。況且,他們對於父母的愛也是發自肺腑的。

1. 不順乎親,不可以爲子

漢朝一直以來都是推崇儒家的忠孝之義,而舉孝廉制便應運而生。就是一個人在自己的家鄉因爲孝順或者因爲廉潔、正直而遠近聞名以後,就很有可能獲得地方官的青睞,從此走上仕途。其實,孫堅入仕也與此有關,倒不是因爲他孝順,只是在幼年時他非常勇敢,智鬥匪徒。

古人以入仕爲官爲榮 東漢時期爲什麼會出現棄官成風的現象 第6張

《後漢書》中記載,周磐爲官一方,頗有政績。而且,在文學方面也頗有造詣。更重要的是他懂禮且孝順。所以,在有望更上一層樓的時候,因爲掛念自己的母親,所以毅然棄官。任官府再如何徵辟,都不再出仕。母親去世以後,守靈三年而後在家鄉講經釋義。

“以郡守非其人,棄官去,家無產業”。檀敷曾經是江夏八駿,但是當地的太守對其太過苛責。他毅然棄官,回家種田。但是此人並不是什麼世家大族,在位時也未曾大肆搜刮錢財。所以,棄官以後的日子並不好過,與自己的子孫合穿衣服,八十而終。

此二人都是非常有個性之人,一個有才華,另一個志氣高。不願意整日屈居人下生活。他們棄官,純粹是因爲自己不想再當官了。而不像他人一樣,有着這樣那樣的緣由。

2. 主少國疑,社會不許

東漢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除了位面之子劉秀和他的兒子劉莊活到了天命之年,其他繼位的君王能活到而立者就算是幸事。而他們大多人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如此年輕就薨逝,所以大都沒有指定繼任者。就算有指認的,這些皇帝也沒有等到自己的兒子成年便去世了。

古人以入仕爲官爲榮 東漢時期爲什麼會出現棄官成風的現象 第7張

所以,很多皇帝都是年紀很小就繼位了。而這時當然也不是他們親政。各種勢力的爭鬥,此起彼伏,有些人會因爲站錯了隊而遭受排擠。

此時倒不如直接回家去做一個瀟灑快活之人。“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再加上當時風流瀟灑的風氣也已然成型,東漢之人在經濟富裕的基礎上,開始了自己追求名節的生活。所以,乾脆直接棄官回鄉,倒也落得瀟灑自在。

“古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同其道”。東漢時期的官場風氣很差,所謂道不同,而不相與謀。當整個環境都是一灘渾水的時候,清流便成了罪過。

結語:

總而言之,東漢棄官現象頻發的主要原因就是官場風氣不好,以及皇帝不是明君。讓那些臣子們,看不到未來的希望。而他們大都本身非常富裕,掙下的積蓄也夠維持生活。當然,還有一部分人是單純的不想再做官,所以瀟灑的離去了。

參考文獻:

《後漢書》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