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白蓮教爲什麼要反清?對清朝產生了哪些影響?

白蓮教爲什麼要反清?對清朝產生了哪些影響?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蓮教是唐、宋以來流傳民間的一種祕密宗教結社。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它的教義簡單,經卷比較通俗易懂。爲下層人民所接受,所以常被利用做組織人民反抗壓迫的工具。在元、明兩代,白蓮教曾多次組織農民起義。流傳到清初,又發展成爲反清祕密組織,雖遭到清政府的多次血腥鎮壓,但到了嘉慶元年,白蓮教大起義已發展成嘉慶年間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

白蓮教爲什麼要反清?對清朝產生了哪些影響?

白蓮教是唐、宋以來流傳於民間的一種祕密宗教結社,淵源來自佛教的淨土宗。相傳淨土宗始祖東晉釋慧遠在廬山東林寺與劉遺民等結白蓮社共同唸佛,後世信徒以爲楷模。北宋時期淨土唸佛結社盛行,多稱白蓮社或蓮社。南宋紹興年間,吳郡崑山僧人茅子元,在流行的淨土結社的基礎上創建新教門,稱白蓮宗,即白蓮教。

早期的白蓮教崇奉阿彌陀佛,提倡唸佛持戒,規定信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號召信徒敬奉祖先,是一種半僧半俗的祕密團體。其教義比較簡單,經卷通俗易懂,爲下層人民所樂於接受,所以常被用於組織人民羣衆反抗壓迫。在元、明兩代,白蓮教曾多次組織農民起義。流傳到清初,又發展成爲反清祕密組織,雖遭到清政府的多次血腥鎮壓,但到了嘉慶元年,白蓮教大起義卻是嘉慶年間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

白蓮教作爲一種宗教概念,包括的內容很廣。可以說它是一千多年來,發生在中國這塊古老土地上的各種“異端”、“左道”、“邪教”的總括,是佛教、道教以外的重要的民間宗教。反映的是中國下層社會百姓的生活、思想、信仰和鬥爭,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充當着重要的角色。

白蓮教教徒的主要特徵是燒香、誦偈,信奉彌勒佛和明王。他們的經典有《彌勒下生經》、《大小明王出世經》等等。爲了適應下層百姓白天勞動的實際情況,白蓮教徒多是“夜聚曉散”,願意入教的人不受任何限制,不分貧富、性別、年齡,男女老少只要願意均可加入,“男女雜處”。到了明末清初,白蓮教逐漸在教理方面趨於完備,教義也更加體系化。

白蓮教教義認爲:世界上存在着兩種互相鬥爭的勢力,叫做明暗兩宗。明就是光明,代表善良和真理;暗就是黑暗,代表罪惡與不合理。這兩方面,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在不斷地進行鬥爭。彌勒佛降世後,光明就將最終戰勝黑暗。這就是所謂“青陽”、“紅陽”、“白陽”的“三際”。教徒們侍奉“無生老母”,信奉“真空家鄉,無生老母”的八字真言。無生老母是上天無生無滅的古佛,她要度化塵世的兒女返歸天界,免遭劫難,這個天界便是真空家鄉。無生老母先後派燃燈佛、釋迦牟尼佛、彌勒佛下界。他們分別在不同時期內統治人類世界。

青陽時期是由燃燈佛統治的初際階段,那時還沒有天地,但已有了明暗。明系聰明智慧,暗系呆癡愚蠢。紅陽時期是由釋迦牟尼佛統治的中際階段,那時黑暗勢力佔上風,壓制了光明的勢力,形成“大患”,這就是所謂“恐怖大劫”的來臨,這時彌勒佛就要降生了。經過雙方的決鬥,最後光明驅走了黑暗。白陽時期是由彌勒佛統治着的後際階段,明暗各複本位,明歸大明,暗歸極暗。

初際明暗對立,是過去。中際明暗鬥爭,是現在。後際明暗各複本位,是未來。教首們宣傳,人們如果信奉白蓮教,就可以在彌勒佛的庇佑下,在大劫之年化險爲夷,進入雲城,免遭劫難。待徹底摧毀舊制度,破壞舊秩序後,即可建立新的千年福的境界,那時人們就可以過安居樂業的好日子了。

白蓮教認爲現階段,雖然黑暗勢力佔優勢,但彌勒佛最後一定會降生,光明最後一定會戰勝黑暗。它主張打破現狀,鼓勵人鬥爭。這一點吸引了大量貧苦百姓,使他們得到啓發和鼓舞。加上教首們平日的傳授經文、符咒、拳術、靜坐以及用氣功爲人治病等方式吸收百姓皈依,借師徒關係建立縱橫聯繫。

白蓮教信徒衆多,主要來自社會下層。各派內部實行家長制統治,尊卑有序,等級森嚴,成爲很多農民起義的組織形式。在元末以灤縣爲中心,冀東及長城沿邊一直是白蓮教活動的地區,並從這裏向全國蔓延,爆發了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反元大起義。明初永樂年間有唐賽兒領導的起義,明末天啓時期有徐鴻儒、王好賢領導的起義。此外還有很多小規模的農民起義,如明代嘉靖年間的江南太湖流域馬祖師領導的農民起義和山西、內蒙古一帶的農民起義等。到清朝乾隆年間,在山東一帶爆發了王倫領導的農民起義。規模最大的一次當屬嘉慶年間,即清代中葉爆發的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

白蓮教的組織在清代時分佈很廣,黃河上下、大江南北到處都有,尤其是直隸、山東、山西、湖北、四川、陝西、甘肅、安徽等省,白蓮教最爲活躍,各階層人民踊躍參加。在農村中則有“鄉約吃教”,在城鎮、集市則有“差役書辦吃教”。當時教門派別很多,有清茶門教、牛八教、十字教、焚香教、混元教、紅陽教、白陽教、老君門教、大乘教、清香教、圓頓教、八針教、大陽教等,五花八門,其中許多教派都是白蓮教的支派。

白蓮教擁有的羣衆最多,影響最大。它本身又分爲許多別支,各以教主、首領爲中心,組織相當複雜。領導人的名稱也很多,有“祖師”、“師父”、“老掌櫃”、“少掌櫃”、“掌教元帥”、“先鋒”等等。它的這種組織形式,適合祕密傳教(有時也用經文編成歌詞,配上民間小調,擊漁鼓,打竹板,用說唱的形式傳教),分散活動。

白蓮教的教主和首領們利用白蓮教經文中反對黑暗,追求光明,光明最終必將戰勝黑暗的教義,宣傳“大劫在遇,天地皆暗,日月無光”,“黃天將死,蒼天將生”,“世界必一大變”。他們還號召信徒以四海爲家,把教友關係看成是同生父母的兄弟姊妹關係,號召教友之間互通財物,互相幫助,男女平等。這些口號直接反映了廣大農民的利益和迫切要求,因此對貧苦農民有極大的吸引力,發展非常迅速,在當時成爲一股巨大的社會力量。

嘉慶年間的白蓮教起義,前後持續了9年零4個月,最早參加者多爲白蓮教徒。參加的人數多達幾十萬,起義爆發於四川、湖北、陝西邊境地區,鬥爭區域遍及湖北、四川、陝西、河南、甘肅5省,甚至還波及到湖南省的龍山縣。白蓮教起義軍在歷時9年多的戰鬥中,佔據或攻破清朝府、州、縣、廳、衛等204個,抗擊清政府從全國16個省徵調的兵力,殲滅了大量清軍,使清軍損失一、二品高級將領20多人,副將、參將以下的軍官400多人。清政府爲鎮壓起義,共耗費白銀2億兩,相當於當時清政府5年的財政收入。從此,清王朝從所謂“隆盛之世”陷入了武力削弱、財政奇黜的困境,迅速跌入沒落的深淵。

嘉慶四年,清廷以勒保爲經略大臣,明亮、額勒登保爲參贊大臣,節制川、陝、楚、豫、甘五省官軍進擊,並曉諭州縣辦團練,堅壁清野,攻撫並施。使教匪處境艱難,張漢潮等相繼犧牲。嘉慶五年,清廷任勒保爲四川總督,集主力於川西阻截教匪軍。經數次激戰,教匪退入南山和巴山老林。至嘉慶九年九月,教匪殘部被清軍陸續擊破,教亂被平定。

白蓮教起義爲什麼會失敗?

沒有明確政治綱領

川楚陝五省白蓮教亂從性質上來說是一次披着宗教外衣的農民階級領導的起義,“所謂宗教戰爭也根本是爲着十分明確的物質的階級利益而進行的,這些戰爭都是階級鬥爭。”從本質上講,白蓮教亂仍然是農民階級反對地主階級的階級鬥爭,“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在人們的頭腦中,而應當在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革中去尋找”。

教亂軍主要由破產農民、失業工人、流民、棚民及僱工組成,教亂軍的領導階級實際上是分散經營的小生產者,他們思想意識保守、狹隘,與歷史上無數次的農民起義一樣,由於其階級的侷限性,白蓮教的領導階層仍然不可能提出徹底解放他們的政治綱領。白蓮教亂前川楚陝社會這種特殊的社會經濟關係,決定了參加起義的階層的階級性質,從而制約了白蓮教亂不可能提出明確的政治綱領。

白蓮教亂軍所採取的軍事行動,僅爲解決生活問題,沒有遠大的目標,也提不出進一步的政治綱領,而這種沒有革命遠景的單純軍事行動,不可能經常鼓舞羣衆的鬥志,以號召農民來反抗統治階級。勞動人民跟着白蓮教起來反抗清朝統治者的剝削與壓迫只是暫時的現象,白蓮教亂軍很難取得廣大人民羣衆長期的支持與清軍進行長期的鬥爭。階級的侷限性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去奪取封建政治重心的城市,更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根據地來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實力。

流寇主義風氣

游擊戰爭是中國曆代農民起義反抗統治階級的主要鬥爭形式,但如果僅僅停留在游擊戰爭上,不把大小隊伍匯合壯大進行集中統一的鬥爭,是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的。白蓮教亂軍多由破產農民、手工業者、城市無產遊民及農場僱工組成,中途更有大量流民加入,他們都受到官僚、地主及手工業場主的剝削及壓迫,生活朝不保夕、漂泊不定,經濟地位很不穩定。

加入教亂軍之後,自然會把原來的經濟生活習慣及所帶有的意識帶進亂軍的隊伍,這種社會根源導致了白蓮教亂軍在整個起義過程中都採取了流寇主義的作戰方式。

例如白蓮教亂初期,襄陽教亂軍從嘉慶二年正月到同年十二月,在一年的時間內,兩次進入陝西,兩次進入四川,繞三省邊界轉了半個圈子,行程幾千公里。白蓮教亂軍在漢水川楚陝南巴老林地區穿來穿去進行東蕩西遊的游擊戰,也沒有建立起穩固的根據地進行統一的戰爭。

在白蓮教亂初期,義軍的力量不夠強大,這種“東蕩西遊”的游擊戰無疑是正確的和必要的,但機械呆板的運用勢必導致教亂軍最後的失敗。對白蓮教亂軍這種流寇式作戰方式,清政府應付闕如,採取了堅壁清野、築堡團練的政策。白蓮教始終處於清政府軍隊的追剿下。清政府“堅壁清野”的政策,切斷了亂軍與當地人民羣衆的聯繫,使白蓮教亂軍的糧食和兵員得不到補充,教亂軍受到重大打擊,軍事行動難以爲繼,最終導致了教亂軍的失敗。

白蓮教爲什麼要反清?對清朝產生了哪些影響? 第2張

內部宗派主義

白蓮教亂軍本身是一個個狹隘的小集團組成,它以自然經濟爲基礎,爲一個社會特定的階層或特定的集團利益服務。它幾乎吸收了各個階層的人物,由於各自利益不一致,在反對清政府封建剝削和階級壓迫前進的道路上,必然會有所分化,必然會產生宗派主義。在清政府招撫政策宣傳之後,很多已加入白蓮教義軍的下層羣衆開始動搖。清政府的這些政策,使得“困極思安”、“久勞思息”的白蓮教亂軍紛紛乞降、投誠,出現了“賊夥自行投誠及難民由賊營逃出者絡繹不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