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趙匡胤是武將出身,爲何宋朝卻是注重文臣的發展?

趙匡胤是武將出身,爲何宋朝卻是注重文臣的發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爲何武將出身的宋太祖趙匡胤,卻把文人當寶,把武將當草?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都知道宋朝"重文抑武"的策略,但是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明明是武將出身,爲何卻不大力發展軍事業,而是選擇發展商業和重視文人呢?

趙匡胤是武將出身,爲何宋朝卻是注重文臣的發展?

趙匡胤的遺訓中,有一條就是不得殺害士大夫,足以可見文人在宋朝的地位。士大夫上書諫言,皇帝只能聽,面對一些無禮的說辭,皇帝還不能殺,這無疑是給士大夫賜了一枚免死金牌。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底下的大臣就能廣泛提出意見,不用顧及殺身之禍,這樣宋朝的朝廷就一片開明。

同時趙匡胤還規定了任職時間,文官三年,武將四年的限制。一次揚光美被派到地方擔任知軍,在位期間爲官清廉,很受百姓的愛戴。於是百姓便請願讓他留下來,但遭到趙匡胤的拒絕。百姓們不肯,趙匡胤便鞭打領頭的人。一樁好事結果最後鬧成一個悲劇。

趙匡胤的這一策略,也就是使得所有的官職都相當於現代的"臨時工"。沒有一個人有固定的位置,這樣做的好處在於避免了居心叵測的人在一個地方暗自增強勢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小了對朝廷的威脅。

趙匡胤是武將出身,爲何宋朝卻是注重文臣的發展? 第2張

同時爲了避免他們勢力的擴大,趙匡胤還採取將官、職、差遣進行分離。一個有官職的人所管理的並不一定是自己頭銜的差事。也就是說有差事的時候,趙匡胤便會給某一個人安上一個頭銜,也只有這個時候,這個官纔會有管理的權利,當辦完這件差事以後,趙匡胤又會把他的頭銜去掉,雖然這樣做容易引起混亂,但是這樣做也可以避免一個人有過大的權利,可以說實權都在皇帝的手裏。

趙匡胤的遺訓中不殺士大夫,爲何北宋一直奉行重文輕武的策略?

也就是說,在趙匡胤的眼裏,不管是文人,還是武將,對他來說都是一個威脅的因素,因此他都要避免權利掌握在他們手裏。但是趙匡胤武將出身,他更加明白一百個文人都不如手上有兵權的一個武將來的威脅要大。因此他將文官安排到部隊中去指導帶兵。但這樣做的缺陷顯而易見,一個文人要去上戰場,或許明天就要打仗,而他今天晚上纔開始研究《孫子兵法》,這樣戰爭怎麼會勝利?

《朱子語類》中朱熹曾講道:“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這也造成了宋朝開始軍事實力薄弱,到後來越來越蕭條的局面。

趙匡胤是武將出身,爲何宋朝卻是注重文臣的發展? 第3張

同時宋朝,文官的地位要遠遠高於武將。文官不僅發表諫言有免死金牌護着,在俸祿上,文官也遠遠超過武將。文官不僅有每月照常的錢,還有許多茶水費、廚料、僕人的衣食費用......可以說生活非常富裕。正是在這樣富裕的情況下,像蘇軾一類的文人才有功夫去研究宋詞。

宋朝皇帝因爲把錢都花在文官的身上,導致自己的皇陵都沒有多餘的錢去修。別的皇帝是一登基就開始修皇陵,修到死才停工。而宋朝的皇帝是皇帝死後在七個月內必須完工,因此皇陵大多都非常的簡陋。

總之,在宋朝,可以說是文人的天堂。也因爲這樣的機會,纔有宋詞的興盛,但是也因爲重文抑武的策略才導致北宋走向滅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