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宋太祖趙匡胤是讓宋朝走向了“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罪魁禍首?

宋太祖趙匡胤是讓宋朝走向了“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罪魁禍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太祖趙匡胤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我認爲最該爲此負責的應該五代十國時期各個皇帝以及節度使,造成這種局面的不單單是宋太祖趙匡胤一人,很多人都說趙匡胤最該負責,其實不然,沒有歷經過五代十國的人,是沒有辦法體會到當時的混亂局面,以及武將掌權對整個民族帶來的危害。

當然了,宋太祖趙匡胤責任也不小,因爲趙匡胤本身也是通過兵變建立大宋的。

宋太祖趙匡胤爲什麼要在北宋建立之後壓制武將,從而讓宋朝走向了“守內虛外,重文輕武”?

《五代論》:“兵權所在,則隨以興,兵權所去,則隨以亡”。

唐朝時期爲了加強防禦力量,在全國設置節度使統率諸軍、鎮,這樣可以方便徵調全國軍隊,節度使一職對一方的軍隊有專制的權力。

“受命之日,賜之旌節,謂之節度,得以專制軍事。行則建節符,樹六纛。外任之重,無比焉。”

宋太祖趙匡胤是讓宋朝走向了“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罪魁禍首?

到後來的唐中後期,節度使更是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各地往往對朝廷保持着不同程度的離心狀態。唐玄宗時期,在緣邊防禦外族的地區設立了十個節度使,全國精銳部隊多調於此,而安祿山更是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唐朝出現了外重內輕局面,終於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釀成了“安史之亂”。

雖然安史之亂被平定,但是並未能進一步消除節度使對朝廷潛在的威脅,唐朝末期,黃巢起義之後,唐帝國已名存實亡,各方節度使形成擁兵自重的局面,其中以宣武節度使朱全忠(朱溫)、河東節度使李克明、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等人勢力最大。各節度使在自己的管轄區域爲所欲爲,朱全忠更是一度控制了皇帝,濫殺朝臣,最終在開平元年(907 年)廢唐哀宗,自行稱帝,建立了後梁。可以看出,唐王朝最終是滅亡在自己起初用意於維護統治而設置的節度使之手。

朱全忠建立後梁之後,並未能統一全國,之前唐朝設置的一些勢力強大的節度使紛紛擁兵自重,且互相攻殺,失敗的一方則爲之兼併。其中軍事實力最強, 在唐亡後建號稱帝者,先後有五代,其餘還有割據一方的十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統治者,依靠武力,分別割據一方,原本的唐王朝被許多小的政權所代替。而五代十國境內之節度使亦多驕橫跋扈,其部下也多爲驕兵悍將,武力奪權之軍事政變不斷髮生。唐朝的節度使遺禍延續至此仍未結束, 長期的戰亂以及動盪的政局給廣大人民造成極大的危害。

“守內虛外,重文輕武”對整個宋王朝造成的影響

北宋王朝是趙匡胤以軍事將領的身份發動陳橋兵變,奪得帝位建立的 國家。此前節度使林立,擁兵自重,有的藩鎮將領公然宣稱:“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爲之,寧有種耶!”藩鎮將領們各自依靠自己手中掌握的軍隊,互相吞併,兵變奪權事件頻繁發生。

對於皇帝來講,控制有實力的軍隊便可以建立並維護一個穩固的國家,一旦 失去對軍隊的統屬權之後便會皇權不穩,因此敗亡。宋太祖趙匡胤便是依靠自己 的殿前都點檢身份控制禁軍,然後才能夠成功地發動陳橋兵變,並建立了宋王朝, 北宋王朝建立在這樣的環境之下。

宋太祖趙匡胤是讓宋朝走向了“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罪魁禍首? 第2張

“杯酒釋兵權”之後,宋朝統治者爲了進一步鞏固國家以及趙姓的統治,趙匡胤之後的宋太宗趙光義更一步的實行重文輕武政策,這政策都是爲了鞏固其統治而進行的,這在當時也是比較符合現實情況的,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維護了宋朝的統治的作用,但同時也留下了諸如積貧積弱之類的許多弊病。

自唐朝末年以來 “士大夫忠義之氣, 至於五季,變化殆盡”,造成的社會動亂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宋朝的統治者大力倡導文治,抑制武人,這本來不是什麼壞事,但是宋代統治者所提倡的文治,主要是以空談心、性、理的理學爲指導思想,多務虛言,卻不切實際。 另外以不懂軍事的文臣擔任邊疆大臣,這就使得武人喪氣,文官貪污,吏治敗壞, 武備鬆弛。

這樣的統治政策下,宋朝的軍事發展始終落後於西夏、遼等少數民族政權。宋王朝由最初的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雖然有效防止了武將專橫跋扈,鞏固了宋朝統治,卻極其嚴重的挫傷了武將積極性,削弱了軍隊作戰能力,從軍事上和政治上都帶來了不良影響。自宋太宗朝後期開始,北宋對遼、西夏以及金國的戰爭,屢屢遭到失敗,主要就是多年來執行重文輕武國策的結果。

重文輕武政策下,任用文臣統兵,可以便於皇帝駕馭,但文人一般不懂軍事,至於北宋中期領兵對西夏作戰的范仲淹、韓琦等,則是極其少數的會打仗的文官。長此以往,這樣的政策和措施勢必難以防禦外敵的侵擾,在與少數民族政權的軍事對抗中經常處於不利地位,同時造成了對外交往中的被動局面。就連突然起事的儂智高所領部隊也能夠將大量北宋將士打的節節敗退,這也是重文輕武國策的弊病之表現。

由於北宋重文輕武政策的實行,極大削弱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以及武將的積極 性,北宋的武將大都較爲平庸,這也算是“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重大弊病之一。

宋太祖趙匡胤是讓宋朝走向了“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罪魁禍首? 第3張

貫穿整個宋朝數百年間,爲了維護趙姓王朝的統治,朝廷一直恪守“重文輕武”與“守內虛外”兩大基本國策。在宋朝初期,堅持這樣的國策確實有利於維持國內的穩定局面,並使得宋朝的社會經濟取得較大的發展。但同時,長期不變的堅持重文輕武和守內虛外,也給朝廷帶來了極大的隱患。兩宋政府一直處於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強大武力威脅之下,卻從未曾減弱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力,即使因此導致了在對外戰爭和交往中的被動局面。

不過,也正是因爲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對峙中,這個時期有許多邊區的武將得已受到重用,其纔能有了用武之地,狄青便是這其中最典型的一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