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宋朝皇帝趙匡胤之死 趙匡胤爲什麼會突然間就暴斃了

揭祕宋朝皇帝趙匡胤之死 趙匡胤爲什麼會突然間就暴斃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趙匡胤之死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宋朝時期的第一位皇帝是宋太祖,關於宋太祖小編看到有不少的人也是在議論紛紛,當然了,宋太祖趙匡胤的死因也是一個謎團,有的人也是在說宋太祖趙匡胤是怎麼死的呢?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的宋太祖是英年暴斃。其實,說到宋太祖小編覺得還是非常厲害的一個人的,他結束了安史之亂,建立了宋國,那麼,小編今天就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有關宋太祖的死因吧!

揭祕宋朝皇帝趙匡胤之死 趙匡胤爲什麼會突然間就暴斃了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朔風凜冽,大雪飛揚。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趙光義趕到後,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從,獨自與趙光義酌酒對飲。守在殿外的宦官和宮女遠遠看見殿內燭火搖晃不定,趙光義的人影突然離席起身,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不久,便聽見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同時大聲喊道:“好爲之,好爲之。”兄弟二人飲酒至深夜。趙光義告辭兄長出去後,宋太祖才解衣就寢。

然而到了次日凌晨,宋朝的開創者太祖忽然離奇駕崩,年僅五十歲。

這是歷史上稱爲“斧聲燭光”的其中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出自宋代文瑩的山林老僧名爲《湘山野錄》的書裏。

事實上,在官修的宋史上,關於趙匡胤之死,都是語焉不詳的。《宋史·太祖本紀》中只有兩句簡單的記載。一句是“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另一句是“受命於杜太后,傳位於太宗”。

官修宋史語焉不詳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宋太宗趙匡義以後的北宋皇帝都是由太宗一支人繼承有關。這些人既不願說清事實,又不好胡編歷史,最妙的辦法就是繞過去。

那麼,開寶九年,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究竟發生了什麼?趙匡胤真正的死因是什麼?

揭祕宋朝皇帝趙匡胤之死 趙匡胤爲什麼會突然間就暴斃了 第2張

首先,我們看《湘山野錄》裏的第一句“宋太祖突然命人召晉王趙光義入宮”。這顯然就出現了一個疑問,爲什麼宋太祖突然召趙光義入宮?而且時間是深夜。有什麼重要的祕事非要這時候談?

再看後一句,“趙光義趕到後,宋太祖屏退了左右侍從,獨自與趙光義酌酒對飲。”這裏也有兩個疑問,一是二人深夜見面,難道就僅僅是爲了喝酒?二是,即便是隻爲了飲酒,爲什麼要屏退左右侍從?只有一個答案,就是有重要祕事要談,到底是什麼事呢?

接着看“宋太祖手持柱斧戳地,‘嚓嚓’斧聲清晰可聞”。什麼是“柱斧”?並不是用來砍人的斧頭,而是一種可以把玩於手中的文具類用品,形狀似一支輕巧的如意。由玉或水晶製成。君主一般用這東西在圖紙上勾畫,拿在手中正合適。

宋太祖不是長臂猿,他要拿“柱斧”這玩意兒戳地,就得蹲下身來。這就更奇異了?兩個人喝着酒,怎麼就忽然拿“柱斧”戳地呢,還發出清晰的“嚓嚓”聲?一邊戳還一邊喊“好爲之,好爲之”。關於這句話,有的解釋是“好做”,有的解釋是“好好幹”。做什麼?幹什麼呢?

由於這些諸多疑點,便有了趙光義毒死兄長一說。尤其是“趙光義的人影突然離席起身,擺手後退,似在躲避和謝絕什麼。”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這樣一幕—— 趙光義在酒裏下了毒,趙匡胤喝下,毒性發作,他順手抓起“柱斧”戳向趙光義,但已經沒有足夠的力氣,於是身子一軟蹲下,也可能是倒下或趴下,手裏還拿着 “柱斧”在地上痛苦地戳着,口中喊道:“好爲之,好爲之。”而趙光義驚慌離席起身,本能地躲避。

如果是這樣一種情形,趙匡胤在說“好爲之”這句話的前面,篤定有一段趙氏兄弟間的談話。談話內容會是什麼呢?應當是趙光義請求趙匡胤死後將皇位傳給自己,當然,這請求中帶着威逼。趙匡胤猶豫憤怒間,毒性發作,這一刻他感覺生命走到了盡頭,萬般悲憫無奈地說:你當繼位吧,你好好做,好好幹。

我要說的是,這一幕並非是空穴來風的主觀臆想。從“斧聲燭影”事件前後,就可以得到一些依據。

首先說說趙光義,他在開封府擔任府尹,長達16年。在這之中他培養了自己的大批黨羽,在他的旗下,有精通吏術的宋琪、有能言善辯的程羽、有文武雙全的賈琰。可以說是人才濟濟。而且趙光義本人禮賢下士,善於交友,情商和智商都很高。所以他的勢力不僅大,而且在朝中是根深蒂固。

到了開寶九年,公元976年3月的時候,朝中的羣臣爆發了“遷都之爭”。趙匡胤認爲以開封作爲國都,地理位置雖然不錯,然而地勢不險,不易防守,容易四面受敵。於是有意遷都洛陽。雖然兩地各有利弊,但在趙匡胤看來,遷都洛陽是利大於弊。

大臣們對此提出了不同的意見,譬如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就認爲:開封得運河漕運之利,有通往江南之便,每年從江淮運來百萬斛米供給京師數十萬軍隊。而且東京根基已固,不能動搖。

趙匡胤卻不聽從,他認爲開封城中所需物資全仗水路由外地運送,萬一開封被圍,後果難以想象。

看起來,趙匡胤已經下了決心遷都。而這時候,也反對遷都的趙光義說了一句微言大義的話:“在德不在險。”

叫人意想不到的是,趙匡胤聽了這句以後,默然無語。等到晉王趙光義出殿後,他居然對左右大臣說:“晉王的話不錯,然而不出百年,天下民力必盡敝。”

揭祕宋朝皇帝趙匡胤之死 趙匡胤爲什麼會突然間就暴斃了 第3張

於是,遷都計劃沒有成行。

趙光義一句話就能說動趙匡胤,是他在趙匡胤心目中的地位極重極高,還是這句話本身就含義深刻,合情合理呢?兩方面原因都有。

我們來看看“在德不在險”這句話的出處——此語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爲戰國時著名軍事家吳起的重要觀點。

據《史記》載:有一次,魏武侯攜吳起乘船渡河。行至中流,魏武侯一邊欣賞着兩岸險峻山峯一邊說:“多麼堅固美好的山河呀!這不正是魏國得以鞏固的根本嗎!”

吳起立即回答說:“國家政權鞏固與否,其根本原因在於施德政而不在於天險屏障。古代的三苗王國左洞庭(洞庭湖)右彭蠡(鄱陽湖),但因爲他不修德義,而被夏禹所滅;夏桀的都城左河濟(河指黃河,濟指濟水),右泰華,伊闕(春秋時周的關塞,地勢險要,在今河南洛陽南)在其南,羊腸(羊腸阪,在山西境內)在其北,可謂固若金湯,但由於他實行暴政,被商湯所取代;殷紂王所居的國都左孟門(孟門山,在太行山東),右太行(太行山),常山(恆山在山東境內) 在其北,大河(黃河)經其南,但因爲他爲政殘暴,而被周武王所殺。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如果您不施德政,船上的人們都會成爲您的敵人。”魏武侯聽了吳起的一番話,十分感嘆。

由此可見,趙光義的“在德不在險”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他說出這樣一句話,倒不是爲趙匡胤着想,而是出於自己的憂慮。因爲一旦遷都,他的勢力肯定就會被削弱。不管趙匡胤遷都是否有這個目的和深意,他都會對此憂慮。他要保持住自己的勢力,這說明他有繼位當皇帝的野心。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爲事實上,在“遷都之爭”6個月後,這位趙光義就由晉王變成了皇帝。這就要說到“斧聲燭影”事件之後的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