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太宗徵高句麗爲什麼會失敗?原因是什麼

唐太宗徵高句麗爲什麼會失敗?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太宗徵高句麗爲什麼會失敗,是很多人要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因爲具備農耕與遊牧雙重特性的高句麗對中原王朝威脅極大

高句麗在漢武帝時期本是中國的一個郡縣。公元前37年,高句麗在綸升骨城建國,便開始了擴張之旅,先後滅亡了西晉的樂浪郡和帶方郡,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地區,與朝鮮半島的百濟、新羅兩個國家不斷髮生戰爭,公元427年,高句麗佔領的百濟首都漢城,這意味着在朝鮮半島,高句麗的國勢已經極爲強大。

唐太宗徵高句麗爲什麼會失敗?原因是什麼

高句麗這個國家經濟兼具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兩種特性,所以爲國家的軍事力量提供兩種優勢,即可築城攻防,又能騎射機動,進可攻退可守,雙重加持下的高句麗作戰能力很強。與突厥這種馬背上的國家相比,高句麗的國家組織更穩定,外交策略也非常靈活,可以利用中原的分裂與統一來實現政治目的。當中原王朝統一穩定時,高句麗便表面俯首稱臣,主動納貢,雖稱藩附,誠節未盡,與中原王朝開展貿易,學習先進文化知識,提高文明生產力,暗中積蓄力量。一旦中原王朝內亂時,便趁機爭奪遼西地區。至六世紀,高句麗已奪取了漢代的遼東、玄冤、樂浪、帶方四郡土地,疆域面積東西二千里,南北千餘里,成爲朝鮮半島的霸主,大有吞併百濟、新羅,統一朝鮮半島之勢。

遭遇過突厥的八次入侵的李世民對待威脅十分警惕,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酣睡?況且酣睡的是一隻隨時可以噬人的猛虎。對於高句麗這種表面虛與委蛇,暗中謀求地區霸權的國家,唐太宗早就有心剷除,但是擔心沒有必勝的把握,所以一直推遲,貞觀之治後,東突厥被消滅,唐朝國力強盛,四夷皆服,出征高句麗的條件已經完備。貞觀十七年,新羅遣使述說百濟攻佔其餘城,並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命高句麗停止爭戰,遭到蓋蘇文拒絕,發動政變的蓋蘇文,北交靺鞨,南聯百濟,深交倭國,隱然有西抗唐朝之志,唐太宗決定東征高句麗。高句麗使用三條縱深防線進行防守反擊,以空間換時間

在貞觀五年(631年),高麗王建武修建了一條千里長城,從扶余城起,向西南方向至海爲止。在長城周邊依山築有遼東城、白巖城、銀城、高句麗城、蓋牟城、沙卑城等。這些堅固的城池與長城坐落在沃土遼東平原上,千山山脈山麓旁邊,構成了高句麗的第一條堅固防線。

在鴨綠江與千山山脈之間,有一城叫丸都,是鴨綠江上游重鎮,與石城、熊山城、大行城構成第二道防線,第二條防線與第一條防線之間是千山山脈,讓進攻軍隊運輸補給非常困難。

第三防線是鴨綠江。

唐太宗徵高句麗爲什麼會失敗?原因是什麼 第2張

三條防線層層遞進,可以有效消耗來犯之敵的有生力量,再加上遼東秋天雨季,遼河氾濫,導致遼澤數百里,對於善於陸戰的唐軍產生極大阻礙。冬季冰天雪地,士兵無法承受嚴寒,一旦唐軍攻城遲滯,很容易陷入糧盡、兵疲、天寒的窘況,而高句麗佔有天時地利,便能伺機反攻。高句麗是一塊韌性十足的牛皮糖,唐太宗第一次進攻高句麗受挫

征討宣言上,對外以“蓋蘇文殺主虐民”爲由,來雪高麗君父之恥。對內則宣傳隋殤帝徵高麗的過失,遼東乃中國之地,必須收復,要報中國子弟之仇。在造勢上,非常高明,既能在政治上孤立蓋蘇文,又能激勵己方士氣,師出有名,才能無往不利。

徵募天下驍勇善戰之兵組成精銳之師,出征的將士都是自願而行,這就不存在畏縮之心,士氣高昂。積極建造攻城器械,唐太宗親加損益,取其便宜。爲了防止出現隋朝徵高句麗時楊玄感之亂,唐太宗進行嚴密軍事部署,命僕射房玄齡坐鎮長安,允許自主行事。特進蕭瑀留守洛陽,太子監國,高士廉爲太子太傅輔之。北方國防,爲防止薛延陀背後騷擾,命東突厥阿史那思摩與宋州都督宋思明與勝州、夏州進行防守。

唐太宗出征高句麗

貞觀十八年十一月,唐軍在陸路上,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世勣與江夏王李道宗率軍出柳城,直逼遼東。海路上,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率江淮、嶺南、三峽地區四萬人,及戰船五百艘從山東萊州出發,橫渡黃海,進擊高麗國首都平壤。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

在戰事前期,唐軍勢如破竹,一路南下。李世勣明面上稱通過懷遠鎮,實際走通定,暗渡遼河,然後進攻玄菟(瀋陽),李道宗率數千精兵進攻新城(撫順),張儉率蠻夷部隊過遼河進攻建安城(蓋州)。新城、玄菟被攻克後,李世勣與李宗道合兵於四月攻陷蓋牟城。張亮率艦隊橫渡渤海,拿下卑沙城(大連)。五月,李世民大軍過遼河,在馬首山駐紮,親率精兵增援李世勣,攻打十二天,打下了遼東城。六月二十日,李世民大軍抵達安市城。高句麗高延壽、高惠真率十五萬大軍支援安市城。僅僅三天,唐軍就將高句麗援軍擊潰。

安市城沒有了支援,似乎被攻陷只是時間問題,但在這裏,唐軍遇到了一位極其出色的守城大將,楊萬春,他率領安市城軍民進行了極其頑強的防守。唐軍在安市城東南方建造土山,用來攻城,日夜不停的施工,土山的山頂距離城牆只有幾丈遠,無法預料的是,土山居然崩塌了,壓塌了城牆,高句麗軍隊幾百人衝出缺口,搶下了土山,據險而守,唐軍幾個月的努力完全做了白工,土山成爲敵人的天塹。此時已經過了兩個多月,遼左的嚴寒天氣來得很早,河水已經開始結冰,唐軍的糧草也消耗殆盡,無奈下,九月十八日,李世民下令班師回返,唐軍第一次進攻高句麗失敗了。穩紮穩打讓唐軍貽誤戰機,海陸鉗擊之法進行的並不徹底

在戰術上,看似唐軍穩紮穩打的進攻完美無缺,似乎只是運氣差一些,最後關頭功虧一簣,倘若安市城被攻陷,高句麗必然敗如山倒,然而唐軍久困於城下,兵勢已疲,加上嚴寒與糧草不足,無法再支撐唐軍進行持久消耗戰,天時地利均不佔優,只能退兵。實際上,李世民御駕親征反而讓軍隊束手束腳,穩紮穩打更是貽誤戰機,戰術上再成功,一旦戰略失誤便滿盤皆輸。

唐太宗徵高句麗爲什麼會失敗?原因是什麼 第3張

高延壽率大軍支援安市城時,李道宗曾請命:高麗傾國以拒王師,平壤之守必弱,願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根本,則數十萬之衆,可以不戰而降。但是太宗不應,把心思放在擊潰高句麗大軍上。唐軍雖然大獲全勝,但卻犧牲了寶貴的進攻時間,更消磨了士兵的戰力,爲糧盡、兵疲、天寒埋下伏筆。高延壽大軍敗後,高麗國大駭,黃城、銀城自拔遁去,遼東以南數百里無人煙,倘若唐軍直奔平壤,萬事皆成。可惜,唐太宗始終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能克。在久攻安市城不得法時,投降的高延壽、高惠真獻出寶貴一策:安市人顧惜其家,人自爲戰,未易猝拔,今奴以高麗十餘萬衆望旗沮潰,國人破膽,烏骨城耨薩老耄,不能堅守,移兵臨之,朝至夕克。其餘當道小城,必望風奔潰,然後收其資糧,鼓行而前,平壤必不守矣。

最瞭解敵人的人必然是敵人自己,高延壽、高惠真的計策絕對是誅心之計,句句切中要害。對此計,羣臣也十分贊同,認爲此時張亮大軍已拿下卑沙城,召之與唐太宗合兵力拔烏骨城,渡鴨綠江,直驅平壤。唐太宗本是同意的,但長孫無忌卻提出否定。他的理由是:天子親征,異於諸將,不可乘危徼倖,今建安、新城之虜,衆猶十萬,若向烏骨,皆躡吾後,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後長驅而進,此萬全之策也。太宗從之。

唐太宗的這一決定,徹底失去了勝利果實。唐太宗回朝後,與李靖談論此事,問道:吾以天下之衆困於小夷,何也?李靖曰:此道宗所解。唐太宗又問李道宗,道宗陳述了當時提出的乘虛取平壤的計劃,唐太宗悵然道:當時匆匆,吾不記也。正如胡三省所言:太宗之定天下,多以出奇取取,獨遼東之役,欲以萬全制敵,所以無功。而唐太宗不敢懸師深入的深層原因是:擔心國內複雜形勢,恐戰敗遼東,出現隋殤之禍,御駕親征成爲掣肘。

唐太宗的起初的策略是陸路大軍牽制高句麗主力,海上大軍作爲奇兵直擊平壤。但真正執行時,張亮卻先拿下卑沙城,再南下建安。如果認爲卑沙城是進攻平壤的橋頭堡,實在太過牽強,從地域距離上,卑沙離平壤太過遙遠,反而離安市很近,所以,最快與陸路唐軍會師纔是張亮行軍的目的。雖然這樣可以促進正面戰場的推進,但也讓高句麗沒有了後顧之憂,可以集中兵力在遼東阻擊唐軍,尤其邱忠孝率領的分遣舟師只是耀兵於鴨綠江水,並沒有攔住高延壽大軍。最後,海擊平壤變得虎頭蛇尾,而陸路作爲進攻的主力方向,卻被安市阻擋,戰略的失誤讓唐太宗無奈而返。唐太宗調整策略,海陸襲擾破壞戰消耗高句麗國力

雖然初征高句麗失敗了,但也有一定的戰果,唐軍攻陷蓋牟、玄菟、遼東、白巖、卑沙等十餘城,取得了遼河以東至千山山脈西北之地,裹挾高麗人口七萬多人遷往內地,殺高麗大軍四萬餘人,對高句麗的國力給與了重創。然而,高句麗蓋蘇文因唐軍退兵,越加狂妄,呈遞的奏章中,措辭詭誕,而且對唐史頗爲不敬,更是屢次進攻新羅。唐太宗在貞觀二十一年,決定再次征討高句麗,這次唐軍的策略非常高明,用騷擾戰來消磨高句麗的國力,依舊是海陸鉗擊,雙面開花。貞觀二十一年朝議: 今若數遣偏師,更迭擾其疆場,使彼疲於奔命,釋耒入堡,數年之間,千里蕭條,則人心自離,鴨綠之北,可不戰而取矣。太宗從之。

三月,以牛進達爲青丘道行軍大總管,發兵萬餘人,乘樓船自萊州泛海而入。李世勣爲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將兵三千人,率營州都督府兵,自新城道入。牛進達進入高麗後,百餘戰無不捷,更是拿下石城,進至積利城,這已經到了平壤境內。李世勣渡過遼河,對各城開始了破壞戰,擊破其兵,焚其羅郭。(羅郭指的是外城)

唐太宗徵高句麗爲什麼會失敗?原因是什麼 第4張

襲擾破壞戰的效果十分明顯,當年的十二月,高麗王派其子高任武來到大唐謝罪。唐太宗已讓戰爭機器開動起來,豈能輕易停下,雖然接受謝罪,但征討沒有停止。早在貞觀二十一年九月,唐太宗命江南刺史王波利徵調江南十二州的人力建造大船數百艘,以備東征之用。二十二年正月,薛萬徹率兵三萬從萊州泛海,三月到達鴨綠江,進擊泊灼,萬徹擊潰萬餘人。《舊唐書》:高麗遣將高文率烏骨、安地諸城兵三萬餘人來援,分置兩陣。萬徹分軍以當之,鋒刃才接而賊大潰。

貞觀二十二年六月,薛萬徹還軍,高句麗被唐軍多次襲擾,已經出現頹勢。在此時,新羅使臣向唐太宗求救,百濟攻陷數十城,借天兵翦除兇惡,太宗許以出師。唐太宗打算一鼓作氣,發兵三十萬,將高麗與百濟一舉滅之。雄心勃勃的唐太宗要造大船,可以運兵運糧,海上作戰。

遣右領左右府長史強偉於劍南道伐木造舟艦,艦大者或長百尺,其廣半之,沿江而下,自巫峽抵江、揚,東出海趨萊州。

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進行着,倘若多給唐太宗幾年生命,也許歷史就會被改寫,可惜,在翌年春,太宗疾,至五月而崩,東征之役停止。

一樁事業的成功,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雖然唐太宗東征高句麗沒有成功,但他已經將雷區踏了一遍,積累出寶貴的經驗,爲後人提供了可行之法,跨海作戰成爲制勝關鍵。唐太宗不斷地調整戰略,在海陸襲擾戰中,通過實戰練兵,爲後代留下一支可海戰可陸戰的“海軍陸戰隊”,《冊府元龜》記載:遣慣習滄波,能以少擊衆者而配隸焉。唐太宗在劍南道建大船,爲海運糧草打下基礎,保證軍隊在海上持續作戰的能力,這一切的準備都爲唐高宗跨海平百濟打下堅實基礎。唐高宗跨海平百濟,水陸徵高麗,總章元年徹底平定高句麗,唐朝用了二十五年時間完成了最艱鉅的對外戰爭

百濟國在646年終止了對大唐的朝貢,與高句麗、倭國組成聯盟,將新羅與大唐分離開來。如果將百濟控制,便能成爲唐軍遏制高麗的橋頭堡,與遼東唐軍南北夾擊,高麗必亡。顯慶五年,百濟依仗高麗之勢,數次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上表求助大唐,唐高宗決定出兵百濟,既能解新羅之圍,又能在戰略上包圍高句麗。蘇定方率軍十二萬餘,戰船近兩千只渡海攻打百濟,從山東成山渡海,在熊津江口擊潰百濟軍千餘人,一路得勝,拿下百濟都城俱拔城,又與新羅合兵包圍熊津城,百濟王扶余義慈開城投降。拿下百濟後,百濟的殘餘勢力聯合倭國進行反撲,九月,劉仁軌率領海軍與敵進行海戰,四戰四捷,倭國三萬人,一百七十艘艦船,全部覆滅,這就是著名的白江口海戰。此役勝利後,唐軍徹底在百濟站穩腳跟,瓦解了百濟、倭國聯盟,從山東半島的糧草可以通過熊津江運往駐守百濟城池的唐軍,百濟成爲了橋頭堡和補給站。從戰略上考慮,大唐完全統治了東南亞的海權,既能從南面進攻高句麗,又能壓制蠢蠢欲動的倭國,高句麗被大唐多次襲擾後,遼東防線早已脆弱不堪,其重要盟友百濟被滅,獨木難支,大唐集大軍一鼓作氣便極有可能拿下高句麗,恰好,蓋世兄弟的分裂提供了進攻的契機,加速其滅亡。

唐太宗徵高句麗爲什麼會失敗?原因是什麼 第5張

乾豐元年,高麗的掌權者蓋蘇文病逝,長子淵蓋男生繼任,淵蓋男生與兩個弟弟淵蓋男建與淵蓋男產關係不睦,各自樹立朋黨。再加上有人挑撥兄弟關係,男建與男產趁男生出巡諸城之際,在平壤奪權,出兵征討男生,男生大懼,在丸都城死守,派人去大唐求救。在此千載難逢之際,大唐決定趁亂髮兵收服高麗。

大唐依舊採用海陸鉗擊,郭侍封率海軍艦隊跨海直驅平壤。行軍大總管李世勣從遼東南下,乾豐二年九月,破新城,李世勣大軍趁勢收取一十六城。薛仁貴在金山擊破大軍,攻下南蘇、木底、倉巖三城,總章元年二月,薛仁貴與李世勣合兵拔扶余城,接着,再戰薛賀水,斬獲三萬餘人,乘勝攻下大行城。大軍渡過鴨綠江,攻拔辱夷城,各路大軍圍困平壤,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人出降。九月,高句麗僧信誠作爲內應,打開城門,俘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