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明朝北京保衛戰,于謙爲什麼不“堅城死守”?

明朝北京保衛戰,于謙爲什麼不“堅城死守”?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1449年關乎大明國運的北京保衛戰上,一樁見證了大英雄于謙卓越軍事才能的事實,就是他拒絕了滿朝文武“堅城死守”的呼聲,堅決將部隊屯兵在城外,依託堅固城牆,與瓦剌進行硬碰硬野戰。

乍一看去,于謙這決定,讓人不可理解。兵法都說“其下攻城”,北京城經過半世紀經營,城池出名的堅固,又新增二十二萬援軍。瓦剌野戰勢力強悍,又是士氣正旺。何必扔下自家優勢去死磕?只要牢牢守住城池,把瓦剌耗走不就行了?但事實是,于謙的抉擇,纔是當時唯一正確的戰略。

明朝北京保衛戰,于謙爲什麼不“堅城死守”?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城高池深”的北京城,一旦選擇“堅城死守”,必然守不住。

北京城的特點,是“城高池深”,外圍就座要塞城門,各個堅固無比,看似固若金湯,卻其實也是最大弱點:當時已有百萬人口的北京城,城市面積也十分大,遇到守城戰役時,防線也就拉得十分長。別看手裏有二十二萬部隊,分佈在九個城門上,就是嚴重不夠。

何況氣勢洶洶殺來的瓦剌大軍,絕不同於之前的“遊牧騎兵”。當時瓦剌的攻堅能力,早已輕車熟路,攻北京前攻打紫荊關,也是一頓狂攻後就拿下。通過多年走私買賣,他們更擁有大量明軍銃炮火器,一旦他們集中兵力,狂攻北京城一點。城破國滅的浩劫,絕不是開玩笑。

而且就算瓦剌畏懼北京城堅城,採取圍而不打的策略。但別忘了北京有百萬人口,先前儲備的糧食遠遠不夠,全要靠漕運來不給。倘若瓦剌切斷了漕運線路,對北京城來個圍點打援,不但可以源源不斷補充給養,更會將北京城困到彈盡糧絕。譁變之類的動亂更有可能發生。倘若那樣,就是不攻自破。

明朝北京保衛戰,于謙爲什麼不“堅城死守”? 第2張

而比這後果還嚴重的,就是第二個原因:如果瓦剌大軍繞開北京城不打,轉而對內地進行瘋狂劫掠,那將是堪比北京淪陷的災難。

在準備北京保衛戰前,明王朝進行了大規模的徵兵調糧,周邊的糧草,以及山東河南江蘇各地的漕軍運軍備倭軍,幾乎全數雲集到了京城。北京城的防禦無比堅固,但中原各地的防禦,其實也無比空虛。

倘若明朝“堅城死守”,瓦剌調轉馬刀,侵擾山東河北各地州縣,至少黃河以北都會遭夠荼毒,中原地區極可能大亂。類似的景象,可以參考明末八旗破關侵擾時,明王朝“堅城死守”,不敢作戰的後果——數十萬百姓被掠,中原州縣傷亡慘重。

明朝北京保衛戰,于謙爲什麼不“堅城死守”? 第3張

在這種情況下,明王朝如果“堅城死守”,恰恰是對國家民族的不負責。

最重要的原因是:以明王朝增援北京的二十二萬部隊實力,完全有能力擊敗來犯的瓦剌軍隊。與瓦剌進行主力決戰,正是時機!

在土木堡慘案爆發前後,明王朝的軍事實力,其實還是非常強大的時期。土木堡戰役的慘敗,說到底來自明英宗的作死指揮,而非明軍戰鬥力問題。北京保衛戰前,明朝增援北京的部隊,基本以山東江蘇河南的漕運軍備倭軍爲主,其中不乏有作戰經驗的好部隊。士氣也無比高漲。正可與瓦剌一戰!

明朝北京保衛戰,于謙爲什麼不“堅城死守”? 第4張

而最有利於野戰的,則是北京城的防禦態勢。雖說北京城城大戰線長,但城池上裝備的勁弩火器,完全有利於部隊依託城池,阻擊來犯的瓦剌部隊。步兵爲主的明軍,也正好可以屯兵堅城下,發揮自身防禦的優勢。有限的騎兵部隊,則可以作爲機動兵力,防禦中隨時增援。

可以說,于謙的這一系列安排,絕非是頭腦發熱,相反卻是一套縝密的積極防禦戰略,並被接下啦的實戰驗證。

更爲重要的是,于謙選擇的,也並非簡單的“依託城池防守”,而是給瓦剌一系列組合拳。先是在瓦剌到來之前,展開大規模清查,把瓦剌潛伏在北京周圍的細作,一股腦全抓了出來。殺氣騰騰的瓦剌大軍,還沒開打就斷了耳目。戰役開打後,于謙更是巧妙設伏,誘引瓦剌精銳進入德勝門,一頓火器轟炸,將這支瓦剌騎兵裏的“尖刀”隊伍徹底打廢。被打彎了尖刀的瓦剌軍,這下攻擊力大減。

然後,就有了後人熟悉的,熱血澎湃的一幕,依託堅城的二十二萬明軍,戰至流血凝肘而不退,以血戰到底的衝殺,把驕橫的瓦剌大軍打的大敗,甚至連瓦剌人眼中待宰的明朝百姓們,也手持磚頭上城血戰。萬衆一心的血戰,終於打得瓦剌軍倉皇逃跑。一場眼看要滑向深淵的明朝國難,就這樣被力挽狂瀾。

真正起到關鍵作用的,不止是京城軍民的浴血,更有擔當重任的大英雄于謙,那卓越的軍事智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