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裝劇中大俠上來就是二斤牛肉 古人吃肉真的有那麼隨意嗎

古裝劇中大俠上來就是二斤牛肉 古人吃肉真的有那麼隨意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吃肉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小二,來兩斤牛肉”,古人吃肉真的可以這麼隨意嗎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出自《三字經》。六畜不僅是人類生活的勞力或助手,還是重要的動物蛋白來源。《禮記》認爲:“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古代的肉食,體現了等級制度的差異和社會發展的水平。

“小二,來兩斤牛肉。”不過是小說家言。穿越“食”空,吃肉不易。古人對肉食的把控遠比現今複雜得多,那麼在古代哪些肉類更食用率更廣,哪些肉類又有食用限制呢?

六畜的地位在古代並不是平等的。

馬牛羊屬於上三品,馬和牛屬於重要的生產資料,理應受到尊敬,古人崇尚羊的“跪乳之恩”,因此受到重視。

雞狗豬是下三品,同樣是古人馴化的家畜,雞有司晨報曉之功,位列第四。《國語·越語》記載:“生丈夫,二壺酒,—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按照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很明顯,狗的地位高於豬。

牲畜地位的不同,對應着社會等級的待遇差異。

舉行祭祀儀式時,天子專享牛羊豬組成的“太牢”套餐,諸侯和卿大夫只能享用羊豬組成的“少牢”。《國語·楚語下》明確提出:“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在古代,想隨心所欲的吃肉,這是犯禁的。

古裝劇中大俠上來就是二斤牛肉 古人吃肉真的有那麼隨意嗎

古代的馬,具有十分獨特的地位。

馬不但是交通工具,也是組建騎兵的軍事資源。早在先秦時期,國家建立了馬政制度,促進馬匹的發展壯大。據《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天子乃教於田獵,以習五戒,班馬政。”由此,馬政得到了歷代王朝的關注。

正因如此,不到危機關頭,古人是不會食用馬肉的。只有舉辦重大儀式時,纔會殺馬作爲祭品,展示儀式的權威和莊重。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殺白馬,與羣臣共同用馬血塗抹嘴脣,宣佈“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誓言,史稱“白馬之盟”。由此可見,馬在古代的重要性。

封建社會長期處於農耕文明,牛的存在,不可或缺。

漢朝時,牛被列入禁屠名單。《漢律》規定:“不得屠殺少齒。”殺牛償命的案例,屢見不鮮。歷代都執行了這一制度,即便是生病和殘疾的牛,也不能私自殺死,否則將被處以徒刑、留放、勞改或杖責的懲罰。南樑謝諼官居司徒右長史,因“坐殺牛於家”遭到告發,一擼到底,被罷爲民。《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大吃牛肉的場景,不過是爲了突出梁山好漢的造反精神,故意設計的文學細節。

牛在軍事也有突出的貢獻。牛皮和牛筋是製作戰靴、鎧甲、束帶、繮繩、馬鞭、弓箭等武器的重要原材料,被列爲軍事物資,需要上交國家,否則,輕者打板子,重者判刑罰款。難怪元代農業專家王禎在《農書》中說:“農爲牛本,有功於世。”將牛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古裝劇中大俠上來就是二斤牛肉 古人吃肉真的有那麼隨意嗎 第2張

餐桌的霸主--羊肉。

《說文解字》對美的解釋是“美,甘也,從羊從大。”說明很早以前,羊就和美好的事物聯繫在一起了。另據《本草綱目》記載:“羊肉性溫,味甘,益氣補虛。”羊肉味道鮮美,具有食療的功效,受到古人的偏愛,也在情理之中。

南北時期的佛教典籍《洛陽伽藍記》認爲:“羊者是陸產之最。”在唐代文人“羊羔美酒”的推動下,吃羊肉演變成一種餐飲時尚。到了宋代,羊肉成爲肉食主流。宋神宗時期的御廚每年消耗的羊肉約有43萬斤,相當於每天要殺十多隻羊,相較之下,豬肉只有區區4100斤。到了宋真宋繼位,每天宰羊的數量暴漲至350只。“御廚止用羊肉”甚至成爲皇室禁令。鮮美的羊肉,長期佔據着古代餐桌的霸主寶座。

古裝劇中大俠上來就是二斤牛肉 古人吃肉真的有那麼隨意嗎 第3張

除了能吃,還能用的雞。

雞不但能提供肉食,還能出產豐富的雞蛋。早在新石器時期,古人就開始食用雞肉了。戰國時期,國家設有“雞人”,專司祭祀。不僅如此,當時還出現了專業的養雞場。據《越絕書》記載:越國“婁門外雞坡墟,故吳王所蓄雞,使李保養之,去縣二十里。”由此推斷,當時的養雞規模相當可觀。

不論陰晴,雄雞總能準時啼叫,這與它的生理結構有關。在雄雞的大腦和小腦之間,存在着一個松果體,能夠分泌對光線十分敏感的裉黑激素。每當晨曦初現,松果體就會停止分泌裉黑素,雄雞就會甦醒,繼而啼鳴報曉。

清代陳洖子在《花鏡》中,提出:雞有“五德:首頂冠,文也;三足搏距,武也;見敵即鬥,勇也;遇食呼羣,仁也;守夜有時,信也。”這些品德是對雞的高度評價。此外,十二生肖中,雞也是唯一入選的禽類,足以說明雞廣受歡迎。

在古代性價比不高的狗肉。

俗話說:“掛羊頭買狗肉。”代表狗肉比羊肉便宜。據《本草綱目》記載:“田犬長喙善獵,吠犬短善守,食犬體肥供饌。”據此斷言,古代有專供食用的肉狗。《日華子本草》提出:狗肉“補胃氣,壯陽,暖腰膝,補虛勞,益氣力。”劉邦、鄭板橋、李鴻章等人均喜食狗肉。

令人費解的是狗肉並不是古代肉食的主流。從經濟角度看,養狗的成本較高,而狗的出肉率又低於羊和豬,性價比不高。從社會角度看,狗不但能幫助主人放牧,還能與主人進行情感交流,故此狗躲過了被宰殺的命運。

古裝劇中大俠上來就是二斤牛肉 古人吃肉真的有那麼隨意嗎 第4張

餐桌上逆襲成功的豬肉。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東坡被貶黃州。鬱鬱寡歡之餘,他自創了“東坡肉”,香飄千古,老饕折腰。這道菜的主料就是豬肉。在明代之前,豬肉的市場佔有率並不高。明永樂年間,御膳菜單中,有豬肉六斤、羊肉五斤,雙方勢均力敵

明末,據光祿寺統計,宮廷一年耗費豬18900頭,羊10750只。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舉行除夕宴會,消費豬肉65斤、羊肉僅爲20斤。僅僅一百五十年,兩者拉開了明顯的差距。豬肉實現了逆襲。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出“豬,天下畜之。”可以看出,豬在當時已經確立了主流地位。豬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產量高、繁殖力強、飼養場地小、持續提供有機肥等優點。明代人口大爆發,也爲豬肉竄紅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豬羊之爭,以豬的完勝告終。

古裝劇中大俠上來就是二斤牛肉 古人吃肉真的有那麼隨意嗎 第5張

至聖先師孔子是個吃肉控。他曾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意思是說只要帶上十幾條肉乾,就能得到我的教誨,做孔子的學生就是這麼簡單。

如今,肉食供應充足,口感鮮美。心情不好的時候,吃兩塊肉舒緩情緒。心情燦爛的片刻,再吃兩塊肉獎勵自己。和孔子一樣,肉就是治癒生活的一劑良藥,現在和將來從不改變。

參考文獻:《禮記》《國語·越語》《國語·楚語下》《農書》《說文解字》《本草綱目》《越絕書》《花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