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的?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的?這次的東征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發動,法蘭西王國香檳伯爵提奧波德三世率領,主要由法國和北意大利城邦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共和國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扎拉城。

威尼斯的反擊

1193年,高齡86歲的恩裏克·丹多洛(Enrico Dandolo)當選第41代威尼斯共和國總督。對於這個眼盲、駝背、重聽又衰老、大概活不了幾年的矮小老頭子,歐洲人並沒有料到他將成爲書寫13世紀整部歐洲史的執筆者。

出身威尼斯政治世家的丹多洛,年輕時曾擔任國營商船團的護衛艦司令,中年之後歷任各國外交官,最後爬到了威尼斯外交界視爲最重要的官職:駐拜占庭大使的職位上。

運氣不太好的是,丹多洛在大使任內被捲入了1171年的那場收回租界紛爭中,即使他使盡全力與蠻橫無理的皇帝進行交涉,但仍無法保全威尼斯租界,有謠傳說丹多洛的眼盲是在此時被拜占庭刺客殺傷所致,但丹多洛本人始終沒有出面澄清這些說法。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的?

總之,丹多洛最後保全了五千位威尼斯僑民的生命安全,帶着他們撤回威尼斯,雖然航海的過程中是籠罩在一片憂雲慘霧的氣氛中,可是撤僑船隊靠港時,迎接他們的是威尼斯民衆英雄式的歡呼。———在一連串的外交與軍事挫敗中,威尼斯需要塑造英雄激勵士氣。

於是,丹多洛大使就因爲在這大慘敗中挽救了一點小小的成功,而被舉國推崇爲英雄人物。

豐富且完整的人生經驗增長了丹多洛的能力,而年齡的增長並未使其衰老反倒是儲存着智慧,在當選總督之後,積蓄了八十六年歲月智慧的丹多洛總督,以不符其年齡的野心和堅強意志發起了一連串的改革行動

1195年,丹多洛宣佈增發國債,以此募集資本,屯積貴金屬庫存,推出兩款新的貨幣:“格洛索(Grosso,意爲大錢)銀幣”與“皮可洛(Piccolo,意爲小錢)銅幣”,重量、純度均經過嚴格控制,維持98.5%的純銀與純銅成份,從今以後威尼斯政府支薪與付帳一律改用這兩種國產貨幣。由於格洛索與皮可洛是價值極高、且有威尼斯政府信用擔保的貨幣,因此很快就襲捲地中海周邊,成爲海上貿易的強勢通貨。

在此需要解釋一下威尼斯共和國的錢“價值何來”。威尼斯政府的財政收入,出人意料之外的並不是仰賴關稅或所得稅,這些尋常國家賴以爲生的主要財源。威尼斯共和國的主要收入,是政府公債與交易稅、消費稅,或許也可以解釋成國家股份吧。

共和國政府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進行一次人口與所得申報,整理出市民的財產分佈,然後依據收入多寡區分階級,分配國債配額強迫購買。國債的年利率約爲百分之五,事實上比大多數歐洲其他地區的銀行要高,因爲不失爲一種穩定的理財手段,所以威尼斯國勢強盛時也有不少外國人購買威尼斯國債。

至於威尼斯歷史上罕有背叛或出賣祖國的軍人或商人出現,其理由也恐怕是很簡單的:一位收入穩定的威尼斯人根據其身份高低,約有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財產是以國家債券狀態持有,甚至有法律規定擔任某種階級以上的官職就要認購多少國債。倘若叛國的話,這筆錢想必也就跟着蒸發了。

值得一提的是,威尼斯政府後來頒佈法令准許國債債券的轉讓與交易,這使得威尼斯債券成爲一種可兌換爲錢的類似貨幣,從12世紀末起成爲一種市場上實際可用的紙幣。

威尼斯的財政經過丹多羅一番大力整頓,擺脫了喪失東方貿易的不景氣危機,重新振作起來,而且建立了極爲強勢的金融體系,在接下來的七年裏累積了資本。

1198年,第四次十字軍在教皇英諾森三世的號召下成立,這一次集結了熱衷於騎士比武的熱血法蘭克騎士五千人,以及兩萬步兵、一萬名騎士隨從和閒雜人等,一共是四萬大軍。

1201年,一羣來自西歐國家的使節團造訪威尼斯總督府,向威尼斯共和國下達了一筆驚人的訂單。

鑑於第二次與第三次十字軍的悲慘下場,這一次十字軍騎士們非常清楚非得靠海運與海上補給不可,而比薩和熱那亞此時正熱衷於賺取東方貿易,此外也缺乏在短時間之內整合大規模船團的組織力,於是騎士們轉而向威尼斯人求助。

精明的威尼斯人經過一番計算後,毫不客氣地提出了跟十字軍兵力同樣驚人的報價。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的? 第2張

槳帆戰艦五十艘、槳帆貨船七十艘、帆船兩百四十艘、平底登陸船一百二十艘、三萬名水手與陸戰隊,還有三萬加四萬一共七萬人、五千匹馬的糧草,一年份的費用是85000枚銀馬克。

教皇與騎士團的使者對於這種天文數字目瞪口呆,當時就算把整個西歐全部像擰抹布扭幹,也湊不出八萬五千馬克的現金可以支付,事實上當時遠征軍的“全部預算”一共只有五萬馬克。

雖然嘗試殺價,但威尼斯反過來解釋他們已經把價碼壓得很低了,大概只有熱內亞船的運費行情三分之二左右,如果不是一次運四萬人的需求,他們根本不會考慮要接下這種交易。最後談判的結果是,對於威尼斯的酬勞拆成四批分期付款,前兩次分別是一萬五千馬克,後兩次是兩萬七千五百馬克,至於其他臨時開支消費,可由威尼斯銀行臨時貸款。

究竟爲什麼丹多洛總督願意接下這筆訂單,還動員了幾乎與西歐十字軍人數相等的龐大兵力、艦隊,參與看似勞民傷財、無利可圖的聖地遠征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爲丹多羅總督早已打定主意要徹底地誆騙這羣四肢發達的騎士,來對拜占庭帝國和熱內亞人復仇———不,是從他們手中奪回威尼斯的利益。

騎士上賊船

最後十字軍與威尼斯之間的合約,談妥成交簽字。

爲了着手準備合約中的五百艘船,和操縱、護航所需的三萬水手,以及籌措七萬人一年份的糧草補給,威尼斯共和國發布史無前例的二分之一動員令,全威尼斯六萬公民男子中,有三萬人被徵召參戰;除此之外還從達爾馬提亞募集了一萬多名的搬運工和陸戰隊員,用以增兵穩固威尼斯至東地中海沿岸所有港口的海防堡壘。

除了對所有威尼斯籍商船發佈海洋動員令之外,國營造船廠日夜加工趕上進度,船匠爲了二倍的加班工資辛勤地全天無休,拼命要在翌年約定的日期前補足五百艘船舶,這一段時間裏威尼斯人把整個威尼托地方的森林都砍伐殆盡,並從亞平寧與神聖羅馬帝國進口了非常龐大數量的木材。

共和國上至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全體民衆上下一心賣力工作,一切都是爲了八萬五千銀馬克的鉅額報酬,這是筆光想像就覺得會讓人幸福地飄起來的大錢。

———不過,原先被一致擁戴擔任第四次十字軍主帥的香檳伯爵提博三世(Theobald III, Count of Champagne),竟在出徵前卒逝,雖然教皇希望有權有勢的法國勃艮第公爵能夠接替這份主帥職務,但是勃艮第公爵不僅不願意擔任主帥,態度還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連十字軍都不願意參加了。

因爲各大貴族陸續先後表態退出,第四次十字軍的士氣急速崩解萎縮,差點成爲第一個還沒出徵就自行解體的十字軍,最後勉強在孟菲拉特侯爵布尼法修(Bonifacio I del Monferrato)的組織下,拼湊起一萬多人的軍力,於1202年6月24日抵達了威尼斯。

第四次十字軍的參加者中,包括了日後寫下許多騎士故事和戰史的史詩作家,堪稱中世紀騎士史詩文學第一把交椅的高佛瑞·維拉哈都因(Geoffrey of Villehardouin),他在書中記載:“沒有一個基督徒曾看過這麼雄偉的船隊吧!整個港口都擠滿了帆船、槳帆船、平底船……啊!想到那些沒有來參加的騎士們,多麼可惜呀!有了如此壯盛軍容,基督的軍隊本可一舉摧毀異教徒的啊!”

維拉哈都因,第四次十字軍的曲折經歷記述者,爲後世留下許多寶貴資料的歷史家與當時的暢銷作家。不過閱讀此人的著作需要注意一點,維拉哈都因也在後來的超級大分贓當中海撈了一票(原本只是小貴族的他,回故鄉後出錢蓋了兩座城堡與一座圖書館!),所以其歷史記述的政治立場是擁護拉丁帝國、反拜占庭的。

孟菲拉特侯爵試着向威尼斯人解釋,十字軍爲什麼只來了一萬兵力,以及他們手裏的軍費因爲被退出的諸侯帶回去了;所以希望威尼斯人能夠給他們打折再寬限個幾天,把八萬五千馬克分四期支付,降到五萬馬克分十期支付。

丹多洛總督對此詭辯的答覆,非常簡單明白:“沒有錢,不開船。”

十字軍騎士們陷入絕境,就算他們自殺或賣身爲奴都湊不到威尼斯人要求他們支付的船費,但如果就因爲船費不夠而在威尼斯解散十字軍打道回府,那麼第四次十字軍豈不就成了有史以來最窩囊、最丟臉的烏龍十字軍了嗎?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的? 第3張

他們雖然很想怪罪威尼斯人死要錢,但是當初答應付這筆錢的是十字軍,湊不出兵力無法履行合約的也是十字軍,合約上白紙黑字、寫得清楚明白:八萬五千馬克、四萬大軍。

更何況衆所周知,威尼斯人有一句常掛在嘴邊的順口溜:“先做威尼斯人,再做基督徒。”因爲是十字軍聖戰所以想要打折?那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更不可能!

對此,丹多洛總督提出了新的解套方案:威尼斯人多的是錢,不過就是人口太少很缺兵,不是那麼在乎十字軍賒點小帳;所以十字軍將士們倘若手裏沒錢,不妨用身體來償還。也就是說,威尼斯人要求十字軍攻打達爾馬提亞的薩拉市———那是匈牙利國王艾米利克(Emeric I)的領土。對方也是基督徒。

威尼斯希望奪取薩拉的理由也很簡單,這座都市仗着匈牙利王撐腰,截斷了威尼斯所屬的南北達爾馬提亞,而且還不時襲擾威尼斯商船,若能借刀殺人除此心頭大患,實在爲一快事。

雖然十字軍將士們議論紛紛,而且對於朝同是基督徒同胞的匈牙利人動手頗感顧慮,但這是惟一一個可以償還騎士們揹負天文數字債務的現成方法。

於是一萬名十字軍將兵便搭上了威尼斯人的賊船,這支包括一萬十字軍與一萬威尼斯水手、擁有兩百艘槳帆船與一百餘艘登陸用舟艇、以及一百五十門各式攻城武器的艦隊,在威尼斯總督丹多羅與十字軍統帥孟菲拉特侯爵帶領下,於1202年10月8日出港開往薩拉城,他們在該年11月初抵達了薩拉海岸。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