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世界史 > 爲什麼說中世紀歐洲教皇依附於強權?詳解中世紀歐洲教皇

爲什麼說中世紀歐洲教皇依附於強權?詳解中世紀歐洲教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什麼說中世紀歐洲教皇依附於強權之下?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古羅馬文明對歐洲近現代的塑造至關重要,影響後世歐洲文化的古羅馬希臘文化元素、基督教元素和日耳曼蠻族元素均在羅馬時代完成整合的。其中教皇和奧古斯都更是羅馬爲後世歐洲文明貢獻的兩個影響深遠的概念

奧古斯都就是羅馬帝國的皇帝稱號,當屋大維被尊爲奧古斯都時,羅馬共和國便正式進入帝國時代了;教皇則是基督教會發展到後期所衍生出來的一個職位,其含義應爲教宗,只是爲了更爲方便的理解,通常稱爲教皇。那麼它們兩者之間,究竟誰的地位在歐洲更爲崇高呢?這就需要我們縷清二者的發展脈絡了。

爲什麼說中世紀歐洲教皇依附於強權?詳解中世紀歐洲教皇

歐洲皇帝尊號的由來

當擊敗迦太基之後,隨着經濟的繁榮增長,羅馬共和國內部的平民派勢力進一步崛起。不同於傳統史觀的視野,羅馬的平民派勢力是催生威權帝制的直接原因,因爲平民需要抗衡在社會資源層面佔據優勢的貴族派,就需要一個強力的統治者去壓制貴族勢力。保民官便是平民派和貴族派在元老院相互妥協的結果,然而當貴族態度強硬之時,保民官的作用其實並不大。格拉古兄弟雖然出身貴族,父親更是當過執政官,但在二人爲平民發起針對貴族及大地主的改革運動時,卻依舊被貴族通過暴力手段摧毀。

隨後蘇拉、馬略分別代表貴族和平民,在羅馬展開了曠日持久的內部爭鬥。馬略改革之後,羅馬的軍制發生了變化,原本效忠於元老院的職業軍隊變成了只效忠於募主將領的募兵。軍制的改變和平民的崛起奠定了帝制的基礎,終於在公元前27年,屋大維被元老院冠以“奧古斯都”的稱號,成爲古羅馬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的原意與秦始皇的“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有異曲同工之妙,它代表“神聖”、“高貴” 、“莊嚴”、“至尊至聖”,既有世俗的尊貴,也有宗教的神聖。可以說奧古斯都在誕生之初,實際上是兼具世俗性和神學性的。

羅馬皇帝由一位變成多位

馬略軍制改革雖然大幅降低了元老院的軍費開支,卻也導致了地方軍閥的做大,凱撒、龐培與屋大維皆因此而獨攬朝政。然而當帝國中央爲應付日耳曼人邊患而力有不逮時,地方上的軍事集團也開始擅自插手皇帝的廢立,造成極大的政局隱患。爲了維護好羅馬帝國人文風情迥異的不同地區,戴克裏先決定四帝共治。

四帝共治是指將整個羅馬帝國劃分爲東西兩部分,並設立兩位奧古斯都和兩位凱撒,如此正副皇帝的舉措是不可能在中華帝國出現的,這是因爲中華文明的法統傳承是以皇帝作爲標誌的,而羅馬帝國的法統傳承仍然是延續自共和國時期的元老院。然而當東西分治正式執行之後,本就分屬拉丁文化和希臘文化的兩部分日益走上實質性的分裂,並最終演化爲西羅馬和東羅馬兩個完全獨立的帝國。

教皇誕生於羅馬

基督教興起於公元1世紀的羅馬帝國東部,由於此時的羅馬皇帝本身就有宗教領袖和神明的屬性,因此基督教不敬拜羅馬皇帝的行爲就顯得極爲突兀。不同於猶太教等其他狹隘宗教,基督教是一種普世性質的救世主意識形態宗教。猶太人還僅僅是自身不敬拜皇帝,基督徒則不斷的煽動帝國疆域內的子民信仰基督而排斥羅馬,這理所當然的被羅馬皇帝視爲顛覆行徑。

爲什麼說中世紀歐洲教皇依附於強權?詳解中世紀歐洲教皇 第2張

前面提及的戴克裏先皇帝便對基督教進行過激烈的打擊,然而隨着整個羅馬帝國的精神面貌日趨傾向享樂主義,爲了維護帝國統治的羅馬皇帝開始轉變政策,扶持基督教作爲羅馬帝國新的精神紐帶。基督教會也與此時從早期的家庭教會轉化爲一套類似官僚體制的教會系統,並在羅馬皇帝的庇護下成爲國教,而統領整個教會的主教被稱作教宗,也就是教皇。

教皇與皇帝,誰代表羅馬法統

羅馬帝國分裂之後,教會也隨後發生了分裂。而導致他們發生分裂的根本原因是一樣的,帝國東西兩部分的文明特色和思維方式均存在巨大差異,因此在傳承習俗文化和對基督教義的解讀時同樣出現爭針鋒相對的局面。不過這並未影響教皇同羅馬皇帝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甚至因爲歷史淵源,東西兩個羅馬皇帝之間也並不存在法統之爭,然而西羅馬的滅亡改變了這一切。

西羅馬被入侵的蠻族滅亡,但這些蠻族卻同時承認東羅馬帝國的統治地位,甚至隨後崛起的法蘭克王國第一位基督徒國王克洛維一世還接受了東羅馬皇帝冊封的“執政官”稱號。不僅如此,依舊佇立在西羅馬故土的教皇同樣承認這僅存的羅馬皇帝,繼續尊其爲整個歐洲秩序的統治者。羅馬有一位基督教教皇,歐洲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羅馬皇帝,這兩大關鍵要素的留存依舊可以搭建舊秩序的基本框架,可是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東羅馬皇帝無力維繫整個古羅馬疆域,而教皇卻已經開始在羅馬帝國之外傳播教義了。隨後發生的一件事情,導致教皇日益覺得自身才是羅馬法統的唯一繼承者,其他世俗皇權都需要接受他的領導。

教皇冊封羅馬皇帝

教皇居住在羅馬,當西羅馬崩潰後不久,蠻族倫巴敵人開啓了日耳曼人對亞平寧半島的第二輪入侵,準備佔領意大利全境,包括羅馬天主教會所在地。喪失土地的教皇將重新陷入對世俗權力的依附,不願意臣服於不信仰基督教的倫巴敵人治下,教皇於是向東羅馬帝國皇帝求援。然而此時的拜占庭已經開始面臨穆斯林的邊患,早已無暇西顧。對羅馬皇帝失望至極的教皇因此轉而求援法蘭克王國,信仰基督教的法蘭克人迅速南下平定了倫巴底人,其國王丕平三世甚至將征服而來的大片領土鮮于教皇以穩固教權。

此後的法蘭克王國,在丕平三世兒子查理大帝的帶領下,縱橫西歐乃至中歐大陸,不停的逼迫其他日耳曼部落皈依基督教,並且建立了一個地緣遼闊的歐陸國家。因此當查理大帝於公元800年來到羅馬一個大教堂參加聖誕節彌撒時,心存感念的教皇將皇冕戴在查理一世的頭上,並宣佈其爲羅馬帝國唯一的皇帝。這個行爲一方面宣告了天主教會同東羅馬皇帝的決裂,另一方面也開啓了教皇冊封羅馬皇帝的先河,意義深遠。

教權必須尋求強權的庇護

爲什麼說中世紀歐洲教皇依附於強權?詳解中世紀歐洲教皇 第3張

東羅馬皇帝被教皇拋棄了,其原因絕非教會指責的那樣,說她是位女人,攛掇兒子皇位上臺那麼簡單。真正的原因是因爲東羅馬帝國的勢力早已無法庇護教會的成長,尤其是東正教同天主教分裂之後,東羅馬方面更加不會援助這樣一個同自己唱反調的教皇了。

後教皇常常津津樂道於強勢如查理大帝,加冕亦需要得到教皇的認可,以此宣揚教權高於皇帝。可是教皇加冕之後向查理鞠躬致敬的謙卑態度,卻讓歐洲後代君王認定教皇不過是皇權的一個裝飾品。法蘭克皇朝之後西歐誕生的多個大帝國,同樣也是由天主教會加冕稱帝的,然而不論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奧托一世還是法國拿破崙一世,他們同查理大帝一樣,都是憑藉一己之力成爲歐洲強權的,教會的加冕行爲只是一次次妥協或尋求庇護的弱勢表現而已。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歐洲的皇帝從來都是凌駕在教皇地位之上的。只是因爲地理因素等原因,長期穩定的龐大皇朝並不容易持續下去。每當歐洲發生分裂之時,教會便可藉此佔據一定優勢地位,對弱小的諸侯國王形成壓制,給人們造成了教權一直凌駕於世俗權力的印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