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什麼麼是剃髮易服?剃髮易服的背景,原因以及結果

什麼麼是剃髮易服?剃髮易服的背景,原因以及結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剃髮易服指中國明末清初時期清朝統治者令其統治下的全國各民族,主要是漢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數民族等,改剃滿族髮型,改著滿族服飾的政策。 剃髮和易服與圈地、投充、逃人以及屠城爲清初六大弊政。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後,以多爾袞爲首的滿洲貴族爲鞏固滿洲人對全國的統治,頒佈“剃髮令”, 因引起漢族的不滿和反抗,於是公開廢除此令。 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進軍江南後,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髮。”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在發佈剃髮令的同時,還頒佈了“易服令”,順治二年(1645年) 7月9日,清廷頒佈“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漢族人民鬥爭歷經37年之久,最終結果是滿族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髮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髮修行。

什麼麼是剃髮易服?剃髮易服的背景,原因以及結果

事件背景

漢族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衣冠服飾。《孝經》有言:“身

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漢人成年之後就不可剃髮,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

滿族服發

滿族的髮型與漢人迥異,男子把前顱頭髮剃光,後腦頭髮編成一條長辮垂下。漢人的服裝漢服以交領、右衽、無扣等爲主要特色,滿裝的主要特點是立領、對襟、盤扣等。

清代滿族成年男子把前顱頭髮全部剃去,只留顱頂後頭發,編結成辮,垂於腦後,主要是便於山林中騎射。滿族人認爲髮辮是真魂棲息之所,視爲生命之本,在戰場上陣亡的八旗將士,必將髮辮帶回故里,隆重埋葬,稱“捎小辮”或“金錢鼠尾”。關外滿族人服飾以長袍馬褂爲主,滿服的特點是廠襟、馬蹄袖,前後開叉等。

直接原因

滿化漢族

崇德元年(1636年)十一月,皇太極召集滿洲貴族和重要官員時說:

“朕思金太祖、太宗法度詳明,可垂久遠。至熙宗哈喇和完顏亮之世盡廢之,耽於酒色,盤樂無度,效漢人之陋習。世宗即位,奮圖法祖,勤求治理,唯恐子孫仍效漢俗,預爲禁約,屢以無忘祖宗爲訓,衣服語言悉遵舊制,試試聯繫騎射,以備武功。雖垂訓如此,後世之君,漸至懈廢,忘其騎射。至於哀宗,社稷傾危,國遂滅亡。”

在清朝統治者眼中,前代少數民族政權中,前期基本上都是抵制漢化,保持本民族風俗,所以強盛。但後繼者往往羨慕漢文化,而進行漢化改革或者自上而下提倡漢俗,導致數世而亡。乾隆曾說:“北魏、遼、金、元凡必漢衣冠者無不一再世而亡。後之子孫能以朕志爲志者,必不惑於流言,於以綿國祚,承天佑,於萬斯年勿替引之。可不慎乎,可不戒乎。” 爲了保護滿族的統治地位,就必須在禁止本民族漢化的同時,通過強制手段要求漢民族移風易俗,剃髮易服,就是手段之一。

什麼麼是剃髮易服?剃髮易服的背景,原因以及結果 第2張

民族習慣

滿族人在剛入關時只有十餘萬八旗軍,在遼東、遼西的滿族人遷入關內後,也只有五十多萬人口,並很快隨着戰爭和“圈地令”的下達而散往中原、南方各地,而各地的漢人(還有西南地區的苗人)人口在5000萬以上,這對實行“投充法”,“逃人法”等暴政的清朝政權來說,就產生了一個嚴重問題。“剃髮易服”就是一個無比狠毒但卻極其有效的方法,強迫關內各族人民滿化。剃成滿洲髮式,使得人難以辨別之,達到其他民族不知道本地有多少通過“圈地”、“投充”的滿族人;同時以屠城立威,在“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爲主的政策下,清朝統治者清洗和殺戮了大量的潛在抵抗人員。這使漢人無法組織和進行有效的抵抗,進而鞏固對漢族人民的統治。

清朝統治者希望通過剃髮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保持滿族不被漢族同化之後,讓漢人習慣了滿族的髮式。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國,號召民衆剪去辮子時,仍然有許多人不願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辮子後被官府殺頭,可見“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髮”政策對漢族影響極深。

歸順標誌

早前遼東漢民早已深受剃髮之荼,滿洲建國時期,滿洲統治者就強令投降的漢人效法滿洲人的髮式,把剃髮作爲歸順的標誌(如天聰五年清太宗在大淩河之役勝利時令“歸降將士等剃髮”,崇德三年又下令:“若有效他國衣帽及令婦人束髮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國。自今以後,犯者俱加重罪。”)。清軍入關後繼續推行這個政策。要求“投誠官吏軍民皆着剃髮,衣冠悉遵本朝制度”(這是清朝進入北京後正式下達剃髮和易衣冠的法令)。

但是這一政策遭到漢族人民的強烈反對,多爾袞見滿洲貴族的統治還不穩固,有些操之過急,被迫宣佈收回成命。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二十日諭旨,意思是允許百姓保留舊時髮型。

滿洲統治者認爲天下大定之時,立刻以征服者的姿態,悍然下令全國男性官民一律剃髮。順治二年(1645年)六月初五日,在接到攻佔南京的捷報之時,多爾袞即遣使諭給在江南前線的總指揮豫親王多鐸命令“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同年七月,又下令“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剃髮令在清初各地引起的震動極爲重大,它激起了漢族各階層人士的反對,反抗以至於大規模的武裝鬥爭幾乎遍及全國,導致了長期政局不穩。

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初三日,攝政王多爾袞在給故明內外官民的諭旨中下令:“凡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髮”,是爲剃髮令,強制漢人剃髮,改變民族習俗。

什麼麼是剃髮易服?剃髮易服的背景,原因以及結果 第3張

秦世禎《撫浙檄草》:“小頂辮髮”每個炎黃子孫,都被迫把以前“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頭髮屈辱地剃去,只留下銅錢大一點,梳成一根小辮,叫“金錢鼠尾”式。將四周頭髮全部剃去,僅留頭頂中心的頭髮,其形狀一如金錢,而中心部分的頭髮,則被結辮下垂,形如鼠尾。

《清稗類鈔》之“容止類”、“發作金錢式”條雲:“董志學爲江西巡按,按部吉安,飭守令禮請縉紳子弟及舉貢監生飲宴。酒酣,起而言曰:‘當朝重剃髮,式當如金錢,請脫帽驗之。’因盡去其帽,則皆略去鬢髮,餘頂結如故,惟一人如式,得放出,餘悉系之於獄。”

《清稗類鈔》“三聖不剃髮”雲:“滿俗剃髮,自世祖入關定鼎,漢人亦遵行之,有不從者,輒置重典。然熱河行宮所藏世祖、聖祖、世宗三代御容皆不剃髮,誠可異矣。”

《榕城紀聞》雲:“剃髮,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建州紀程圖記》載:“女真習俗都剃髮,只留腦後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除上脣鬍鬚只留左右十餘根外,其餘都鑷去”。海外散人著《榕城紀聞》:“剃髮,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

清中葉後,出現了留髮越來越多的趨勢,如日本《清俗紀聞》一書,其中《冠禮》卷的繪畫中,一側背站立的教書先生頭頂蓄髮,編一長辮垂於後背,其長度已達腰部,辮尾有髮帶繫結,其中蓄髮部分從清初的一個銅錢大增加到了四五個銅錢大,但仍然遠少於清末及清裝劇留半頭的髮型。

根據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訪問中國的英國使團隨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的寫實畫稿,可知遲至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時,清朝所留頭髮仍然極細極少,與現今清裝戲中的髮型不同。

服飾標準

清廷在順治九年(1652年)確立官服的最終標準,見於《服色肩輿永例》。

凡漢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滿洲式樣,男人不許穿大領大袖,女人不許梳頭纏足。

滿族服飾特點: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襬至小腿,有繡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襬及踝,無紋飾。20世紀40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衝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襬回收,長及踝。

什麼麼是剃髮易服?剃髮易服的背景,原因以及結果 第4張

事件經過

剃髮淵源

宋代期間金國人高壓強迫佔領區的漢人剃髮。1129年(宋建炎三年,金天會七年),當時的金太宗就下過這樣的強硬命令:“禁民漢服,及削髮不如式者,死!”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攻陷遼陽,“驅遼民聚城北,奴家聚城南,譴三騎持赤幟,傳令自髡剃不殺。”。

天啓二年(1622年),後金攻下遼陽,“生擒御史張銓,其餘官民皆剃髮降”。不久遼東各地大小城池盡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髮降”。

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攻至漢兒莊城外,明副將標下官李豐“率城內民剃髮出降”。同年,金軍進攻遵化,明中軍臧調元被擒投降,“遂令剃髮”。

崇禎三年(1630年),後金軍降沙河驛,“招降城中人,皆令剃髮”。

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爲“清”,並且繼續推行剃髮易服政策。“凡漢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滿洲式樣,男人不許穿大領大袖,女人不許梳頭纏足。”三年,(1638年);“有效他國(指明朝)衣冠,及令婦人束髮裹足者,俱加重罪。”

崇禎十七年(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領大順兵入北京,中國東北興起的清朝在明朝降將吳三桂協助下佔領地區,而後對其他民族強制實行剃髮措施,攝政王多爾袞鑑於全國局勢尚未明朗,暫緩漢人剃髮。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平定南京,清廷遂下定決心,相繼頒佈了“剃髮令”和“易服令”,強迫漢人變換髮型爲滿洲人髮型並穿着滿洲人的服飾。

順治二年(1645年)6月28日,清廷再次傳諭:“近者一月,遠者三月,各取剃髮歸順。”剃髮成了絕對命令。

上書剃髮

孫之獬在清軍入關後,求官心切,爲報新主提拔之恩,他一時間又想不出什麼平定大計,孫之獬就走個“偏門”——主動剃髮。

當時漢人官員反對孫之獬的作爲,滿族官員自恃是統治征服民族,笑罵,把他踹出滿班。惱羞成怒的孫之獬擬了一道奏章,向順治帝建議在全境範圍內給漢人剃髮:“陛下平定中原,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之從陛下也!” 因順治帝年幼,實則大權由攝政王多爾袞執掌。多爾袞深覺其言甚是有理。

三年以後,義軍攻入淄川城,孫之獬一家上下男女老幼百口被憤怒的民衆一併殺死,“皆備極淫慘以斃”。

什麼麼是剃髮易服?剃髮易服的背景,原因以及結果 第5張

頒佈法令

清軍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入關後頒發第一次的“剃髮令”,因引起漢人的不滿和反抗,於是公開廢除此令。順治二年(1645年)清軍進軍江南後,遂趁勢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髮令”,規定清軍所到之處,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其執行口號是:“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

強行推廣

清朝入關之前,爲了易於辨識順逆,便已強迫異己剃髮易服。如1631年(明崇禎四年,後金天聰五年)皇太極在大淩河之役勝利時令“歸降將士等薙髮”;明天啓三年(後金天命八年,1623年),即規定了官民帽頂制度;崇禎五年(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規定了服色制度;明崇禎九年(後金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明令:“凡漢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滿洲式樣……”。清朝入關前的剃髮政策,主要是指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統治時期的剃髮政策。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軍在一片石打敗李自成大順軍,進入山海關,即令城內軍民薙髮。即入關的第一天就下令剃頭。五月一日,攝政王多爾袞率兵過通州,知州投降,多爾袞“諭令薙髮”。五月初二,多爾袞進北京,要求“投誠官吏軍民皆着薙髮,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正式下達剃髮令和易服令。此後數日又多次頒佈命令,要求華夏關內各民族薙髮易服作爲效忠的標誌。此令引起漢人極大的反抗,如京東三河民衆就起事反對剃髮。多爾袞隨即在五月二十四日下令暫緩薙髮易服令。迫使清朝統治者暫緩剃髮衣服的主要原因是當時天下未定,抵抗者衆多,南明政權仍在,故而暫時妥協。

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清軍進軍江南,佔領弘光政權首都金陵,統治初步鞏固,多爾袞於五月二十九日重頒薙髮令。六月初五日,多爾袞給江南前線總指揮多鐸下達指令:“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髮,儻有不從,以軍法從事”。要求在江南推行剃髮令。六月十五日,通告全國軍民剃髮。下令各地限公文到達的十日內完成剃髮,違令者死。地方官員如果上奏反對,“殺無赦”。當時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口號流傳,在福建還流傳着“留髮不留人,留棺不留屋”的說法。有記載稱當時的剃髮匠揹着擔子在街上巡視,看見蓄漢族髮髻的人就上去抓住強行剃髮,稍有抵抗,就當場殺掉,把頭懸掛在竿上示衆,所以後來的剃髮挑子後面都豎着一根竿子。六月多爾袞頒佈薙髮令時,對於中國人之衣帽裝束,也要求更換,但未嚴令實施期限,“許從容更易”。然而沒過多久,在七月初九日時,又下諭“官民既已剃髮,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什麼麼是剃髮易服?剃髮易服的背景,原因以及結果 第6張

康熙六年(1667年)到北京的朝鮮使者回國之後,在其向朝鮮國王的報告中感嘆道“漢儀不復見,何日變中華?”他並且說,當時的北京居民,見到他的衣服,低頭哭泣,神情悲慘。“見臣等着冠耳,指示其兒曰,此乃明朝舊制,垂頭而泣,見來慘然矣。”

屠殺事件

江陰八十一日:又名:江陰九九之禍1645年夏江陰人民爲抵制剃髮令,在江陰典史等人領導下進行的鬥爭。因爲前後長達81天之久(故被稱爲“江陰八十一日”),之後僅53人倖存。

嘉定三屠:嘉定人民的抗清反剃髮鬥爭頗爲激烈。分別於同年六月十三日、六月十四日、八月十六日三次遭屠城。史稱“嘉定三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