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清初剃髮易服令中爲什麼和尚和道士是例外 原因是什麼

清初剃髮易服令中爲什麼和尚和道士是例外 原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01 剃髮令不僅僅是剃髮

1644年,清軍入關,入關之後的清朝開始對漢人執行“剃髮令”,從原本漢族的束髮剃成滿族式樣的“金錢鼠尾”,即剃去周邊頭髮,僅在頭頂留一小塊似銅錢大小的頭髮,並結成辮子,因其形狀酷似鼠尾,故稱之爲“金錢鼠尾”。

清初剃髮易服令中爲什麼和尚和道士是例外 原因是什麼

金錢鼠尾

但是在清朝要求漢族百姓剃髮的同時,還有另外一個要求——易服,即讓漢族百姓不再穿着漢族傳統的服飾,而是改穿滿族服飾。

1644年清軍入關後,多爾袞多次頒佈剃髮易服令,五月三日,多爾袞再一次發佈命令:“凡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髮,衣冠悉遵本朝制度。”所謂“本朝”指清朝,而“本朝制度”無疑指的就是清人所穿的滿族服飾。不過,因剃髮易服遭到漢族民衆的激烈反抗,且天下尚未平定,剃髮易服令在頒佈後不到一個月內被暫停執行。

1645年五月,清朝在消滅了大順朝和南明弘光政權之後,覺得天下大勢已定,便重新推行剃髮易服。五月十五日,多爾袞正式下諭恢復剃髮易服,在命令中除了闡述剃髮的必要性和執行期限之外,也專門提到了易服,“其衣帽裝束,許從容更易,悉從本朝制度,不得違異”。

清初剃髮易服令中爲什麼和尚和道士是例外 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剃髮易服

由此可見,剃髮和易服是二位一體的,兩者是同時執行,只不過後世很多人都把關注點放在“剃髮”上,可能出於以下兩種原因:一,民間流傳着“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俗語讓人對剃髮有着更深的印象;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損傷”,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漢族百姓對剃髮更加反感。

所以,除剃髮之外,還有易服。

02 漢服與滿服的區別

既然提到易服,那麼說明漢服和滿服之間還是有着明顯的區別的,那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所謂漢服,是指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一直到明末清初,都是漢人的傳統服飾。雖然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有很多細節的變化,但是其主體特徵一直沒有發生變化。

漢服的基本特徵爲﹕交領右衽、無扣結纓、褒衣大袖,同時又以盤領、直領、箭袖、鈕釦等爲補充。所謂“交領右衽”即衣領在胸前交叉且束於右腰,“無扣結纓”指漢服通常沒有鈕釦,而是以布帶或者腰帶進行固定,“褒衣大袖”則指衣袍、袖口寬大。

清初剃髮易服令中爲什麼和尚和道士是例外 原因是什麼 第3張

漢服

而滿服則與漢服明顯不同,滿族服飾的特點是立領、盤扣和緊窄的馬蹄袖口。而這些特徵與滿族的民族特性相關,滿族是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他們生活在寒冷地帶,以打獵爲生,滿族的傳統服飾有助於他們禦寒以及狩獵。

清初剃髮易服令中爲什麼和尚和道士是例外 原因是什麼 第4張

滿族服飾

03 易服的意義

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清朝並非第一個,再此之前有元朝這個大一統的少數民族王朝,再往前還有金、遼乃至北魏等佔據部分漢族區域的少數民族政權。在清朝之前的少數民族政權並沒有對他們統治下的漢人做出具體的服飾的要求,那爲什麼清朝入主中原之後就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呢?

通過史料,結合當時的歷史形勢,我們認爲清朝之所以推行“剃髮易服”主要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一、剃髮易服是爲了更好地維護政權的統治。清朝從東北入關,以數百萬的人口來統治數以億計的漢族人口,從數量上來說滿族人口是絕對的劣勢,所以爲了更好地統治漢人,必須用“剃髮易服”這種形式來強化自己的主導地位,以利於政權的穩定。

二、防止被漢族文化同化。從歷史發展進程來說,當時的滿族相對於漢族來說,是一個落後和野蠻的民族,而且漢文化有着極強的同化能力,之前的北魏、遼、金都在不同程度上被漢族同化了。清朝爲了避免重蹈覆轍,於是準備主動同化漢族,於是便從服飾和生活習慣入手。

關於第二點,皇太極在崇德元年就對大臣們闡述過如此的憂慮,皇太極“恐後世子孫忘舊制,廢騎射以效漢人俗,故常切此慮耳。”由此可見,皇太極在入關之前可能就已經有此想法,而多爾袞等入關之後執行的政策不過是皇太極政策的延續。

04 所謂“十從十不從”

在清初的“剃髮易服”運動中,也發生了很多漢人對清朝統治者的反抗行動,雖然最終未能阻止“剃髮易服”的推行,但是也讓清朝統治者做出了一些妥協和讓步,比如著名的“十從十不從”。

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釋道不從;娼從而優伶不從;仕宦從婚姻不從;國號從官號不從;役稅從文字語言不從。

其意義都不難理解,但是其中有一條最受大家關注,即“儒從而釋道不從”,普通漢人必須遵從清朝的“剃髮易服”,那麼和尚(釋)和道士(道)需不需要“剃髮易服”呢?按照上述“十從十不從”的說法是不需要,但是“十從十不從”是否真實可信呢?

相傳,“十從十不從”是由明朝大臣金之俊在投降清朝後提出,但是這種說法並沒有見諸於正式命令和文字記載之中,既沒有在多爾袞和清朝正式頒發的“剃髮易服令”中出現類似的文字,甚至在《清史稿》金之俊的列傳中也並沒有提及此事,如果此事屬實的話,如此有影響力的建議必定會在金之俊這個不太著名的人物傳記中大書一筆,然而並沒有,所以此事存疑。

然而,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在民間卻基本照此執行的,對於普通漢人男性,必須嚴格執行剃髮易服,但是漢族女性在大婚、入殮時確實可以穿着明朝服飾,官府中的衙役的服飾也類似於明朝服飾,優伶(戲子)們在舞臺上表演戲曲時也多着漢服。

至於僧道們,確實也並未有剃髮易服,僧人無需留辮子,道士也照舊束髮。僧人繼續着百衲衣,道士依舊穿着道袍,而道袍則類似於明朝的漢族傳統服飾,而且因爲明朝尊崇道教,明朝的漢服受道袍影響很大,但是道士也並未因此被限制穿着道袍。但是,此舉是否真的是因爲“十從十不從”,則不得知。

清初剃髮易服令中爲什麼和尚和道士是例外 原因是什麼 第5張

僧人百衲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