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黃巾起義後,爲何沒去益州發展呢?

黃巾起義後,爲何沒去益州發展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末年,朝廷政治腐敗,邊疆戰事不斷,加之土地兼併嚴重,國勢日趨衰弱,恰逢全國大旱,顆粒無收,然賦稅不減,貪腐嚴重,怨聲載道。生活不下去的農民在鉅鹿人張角的率領下揭竿而起,因起義軍頭帶黃巾,史稱“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後,爲何沒去益州發展呢?

勢如破竹的黃巾軍迅速遍佈全國大部,戰火燃至全國七州二十八郡。然而,令人好奇的是,黃巾軍並不曾去號有“天府之國”的益州發展,究竟是爲何呢?

在下不才,自覺莫過於以下幾點:

一、起義領袖在北方。黃巾起義的領袖張角三兄弟,鉅鹿人,起義的根基在北方,自然是以此爲中心向四周擴散,鉅鹿在河北,益州在邊疆,短時間內波及不到,況且領導人的戰略眼光還有着侷限性。

黃巾起義後,爲何沒去益州發展呢? 第2張

張角

二、起義目標在北方。黃巾起義高喊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誓要推翻東漢王朝,建立太平世界。時東漢都城在洛陽,各地起義軍都以打進洛陽城爲目標,當然在洛陽周邊發展更便捷。

三、起義太過倉促。由於起義被叛徒出賣,不得不倉促起義,萬全的準備還沒做好自然是無心發展至益州,在朝廷大軍的全力鎮壓下,黃巾軍迅速崩潰,或可說還沒有來得及。

四、蜀道難,信息不通。古人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可見路是多麼的艱難,交通多麼的閉塞,又加之崇山峻嶺。東漢末年時的信息流通不如現代這麼便捷,恐怕黃巾起義開始的消息還沒傳到益州之時,黃巾起義已經失敗了。

五、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競爭。黃巾起義除是農民戰爭外,還是一場宗教形式的義戰爭。衆所周知,益州、漢中多信五斗米教,至三分天下時,漢中的張魯還仍在發展。俗話一山不容二虎,縱然有人前去傳道,恐怕影響力上還是不如五斗米道的影響力。

六、益州農民相對安逸。諸葛亮曾在《隆中對》說“益州天府之國,沃野千里”,資源豐富,民殷國富,況且南方本就水源充足,灌溉農田應該不成問題。古代中國的農民,旦有活路是不會冒着生命危險起義造反的,東漢末年益州的百姓還是比較安逸的。

這是小編的一些個人見解,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席捲全國,其莫過於以上幾條的原因纔沒有發展至益州。各位有何指教和補充望多言教。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