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代將士打完仗之後爲何不能輕易脫掉盔甲呢?

古代將士打完仗之後爲何不能輕易脫掉盔甲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

盔甲是古代行軍打仗必不可缺的一樣東西,同刀、劍一樣,是士兵們的武器。古代的盔甲同我們現在的槍支彈藥一樣,都是屬於國家管控的物品。古代政府不允許平常百姓家擁有盔甲,盔甲是作爲國家、政府專用的,屬於部隊專用物品。如果普通百姓私下製作盔甲,就同走私鹽鐵一樣,是要被致死罪的,嚴重的話,家人甚至還會被牽連。可以看出,古代對於盔甲的管制是非常嚴重的。

例如在漢景帝統治時期,他手底下的周亞夫大將軍,替他自己死去的兒子制盔甲,原本是想同棺材一起被埋入土中,可還是被漢文帝給發現了。儘管周亞夫對於平定戰亂,國家建設有功,但在這件事情上,周亞夫打造盔甲就同走私違禁物品一樣,漢文帝震怒,最終周亞夫也被治以死罪。“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指的是,皇親國戚犯罪要同平民一樣,意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何況周亞夫是將軍,如果處死他,正好可以在朝中樹立皇帝的權威,給予有犯法心理的人警示。所以在漢朝之後,國家歷朝歷代對於盔甲、私下鑄造兵器等違法行爲,就規定得更嚴苛了。

盔甲看似簡單輕鬆,實則複雜笨重。一副盔甲大概有20公斤,可能人們心想,士兵們上陣打仗,照理來說應該是輕裝上陣才行,爲什麼偏偏要負重前行,這樣反而行動不便、動作遲緩。所以越往後朝走,很多的統治者就對盔甲進行了改革,盔甲的用料由以前笨重的鐵,變爲了較爲輕一點的藤甲。然而古代統治者,要求士兵們在進行作戰過程中不允許退下盔甲,這是爲何呢?因爲古代戰爭窺探敵情,並沒有像我們今天用高科技爲輔助,所以對於敵情,士兵們就不是特別清楚。爲了保險起見,就要求士兵們隨時都要佩戴盔甲,以防止對方軍隊突然的襲擊,也爲了保全士兵自己的性命,就不得不隨時穿上盔甲。

“未雨綢繆”、“驕兵必敗”是有道理的,我們凡事都要做最壞的打算,以便應對不時之需。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曹操軍隊大敗於孫劉聯軍,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曹操軍隊過於驕傲,士風士氣都朝着不好的方向發展,曹操軍隊對於突然着起的大火失去了原有的警戒,敗就敗在沒有未雨綢繆。歷史上還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那便是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的故事。我們都知道,盔甲雖然可以在危機被刺殺時刻可以替自己擋上一刀,從而救自己一命。但它偏偏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不通風也不散熱,常遇春就是死於盔甲的這一缺點上。古代打完仗,爲什麼再熱也不能脫盔甲?看看常遇春怎麼死的。

古代將士打完仗之後爲何不能輕易脫掉盔甲呢?

常遇春在最後滅元朝的一次戰爭中,由於長時間地追趕,常遇春酷暑難耐,大汗淋漓,於是他就想脫下盔甲涼快涼快,可是,殊不知這一脫,也就間接促成了自己的死亡。霎那間,常遇春在涼快後馬上感覺身體不適,頭腦缺氧,呼吸急促,用現在的話講,也就是中風。隨後沒有過多久,就傳來常遇春死亡的消息。這也是我們現代所講的鍛鍊身體常識,在進行任何一項體育活動之前,我們需要先進行熱身,運動後不能立馬脫衣服等等,這些都是前人總結的經驗教訓,我們要引以爲戒。

古代將士打完仗之後爲何不能輕易脫掉盔甲呢? 第2張

當然筆者認爲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盔甲就如同我們如今的校服一樣,像校服對於學校來說是標誌,盔甲對於部隊來說是象徵。古代戰場真正打起仗來,哪裏分得清是敵是友,穿上特製的衣服,也是爲了避免同隊殺同隊的事情發生。如果士兵不穿上盔甲,就很容易被同隊的人誤殺。所以中國歷史上也有偷換士兵衣服,混入敵方軍隊中打探軍情的士兵,俗話說,“兵不厭詐”正是如此。

看完之後,總算知道爲何統治者要求士兵不能隨便脫掉盔甲了,不僅僅是爲了防止敵人的突然襲擊,也是爲了士兵們的身體考慮,害怕穿久了盔甲的身體不適應突然脫掉盔甲的溫度從而生病。當然,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讓隊友能清楚辨認自己的身份,不至於誤殺。如果因爲盔甲而發生了誤殺的事情,到時候就真的是“戰爭未開始,先自損三分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