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古時士兵打完仗後爲什麼不能立即脫掉鎧甲?常遇春的死與鎧甲有什麼關係?

古時士兵打完仗後爲什麼不能立即脫掉鎧甲?常遇春的死與鎧甲有什麼關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常遇春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公元1369年7月,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於柳河川病卒。而就在十幾天前,他剛完成了自己生平裏一場的著名戰役:上都之戰。

常年在外征戰的常遇春,按理說,早該練就一副“銅筋鐵骨”,他可是一個連稱霸世界的蒙古鐵騎都不放在眼裏的人,怎麼會被區區小病纏身致死?

這其中一定有貓膩。

常遇春去世之際,正是明朝建立的第二年,當時邊疆尚未被平定,另有其他勢力在暗中虎視眈眈,政治,軍事形式嚴峻,正是用人之際。這時候,朱元璋不會自毀臂膀,而且常遇春的死對他來說更是損失。

古時士兵打完仗後爲什麼不能立即脫掉鎧甲?常遇春的死與鎧甲有什麼關係?

史書上關於常遇春的死亡記載是因病致死,那到底是什麼病如此厲害,來勢洶洶?

其實,在古代打仗之際,曾在部隊流行一種說法:士兵打完仗後,即使天再熱,也不能立刻脫掉身上的盔甲。這其實和我們平日裏說的天熱出汗時不能立即脫衣服是一個道理。那麼,出汗時立刻脫衣服會引起感冒,打完仗後立刻脫掉盔甲又會造成什麼後果呢?

“卸甲風”。簡單的來說,“卸甲風”就是指貪涼吹風后所引起的“中風”之疾。士兵長時間穿盔甲戰鬥,由於鎧甲密封性強,導致身體散發的熱量和汗液無法及時排出,身體得不到降溫,此時突然遇冷會讓血管加快收縮,導致心臟無法及時調節血液流動,身體供氧量缺失,血管出現血栓,以至於中風。

宋代時期,經常使用的盔甲是步人甲,堪稱中國歷史上最重的盔甲,大約29公斤,明朝時期好一點,大量使用鎖子甲,雖然重量還不到步人甲的一半,但重量也有13公斤左右。

古時士兵打完仗後爲什麼不能立即脫掉鎧甲?常遇春的死與鎧甲有什麼關係? 第2張

可以想象,古代士兵打仗之時,每天要穿着又重又悶的盔甲,不僅爲他們的行動增加負重,長時間呆在裏面肯定會大汗淋漓。打仗時不得不強忍着難受,可等打完了仗就會有士兵因爲貪圖一時涼爽而脫掉盔甲,而這樣容易讓疾病纏身。

1369年,常遇春率領大軍北征,7月班師回朝,正值天氣炎熱,而常遇春最爲統帥,不僅要制定作戰計劃,還要披甲衝鋒陷陣,體力消耗極大。長此以往,雖然表面上沒事,但身體必然會吃不消。等到柳河川地段時,晝夜溫差大,白天天氣炎熱又重甲在身,到了晚上,氣溫涼爽,常遇春不顧汗水,卸去盔甲,便引發了 “中風”之疾。

再加上,常遇春經常打仗,病痛不斷,年齡又上了歲數,身體早已不似當年,早已經達到了極限,而此刻大軍遠征,又沒有良醫照料,遂不治身亡。

所以,在正規行軍中,經常會存在着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每次打完仗,將軍和士兵都不能立刻脫掉身上的盔甲。

當然,除了這一點外,不允許士兵打完仗後立即脫掉盔甲,其實還存在着其他方面的考慮。

一,預防敵軍突襲。

古時士兵打完仗後爲什麼不能立即脫掉鎧甲?常遇春的死與鎧甲有什麼關係? 第3張

戰爭結束,如果士兵都卸掉了自己身上麼盔甲,開始撤回營地,這時卻突然遭遇了敵軍的侵襲,沒有了盔甲的保護,士兵們再和敵軍對抗就會比較弱勢,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而且,古代盔甲比較沉重,繁瑣,穿起來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這樣一來豈不是給了敵軍可乘之機?

二,盔甲是士兵的門面。

盔甲在一方面還象徵着士氣,電視劇中皇帝御駕親征一般在皇城中都會穿上盔甲,整裝待發,試問路途遙遠,他們爲什麼不去了戰場再穿呢?其實這也是鼓舞士氣的一種,穿上盔甲也會顯得很有威懾力,爲戰爭的勝利添光增彩。

總而言之,不管出於哪方面的考慮,古代在打完仗後,不論再熱都是不允許脫掉盔甲的。不僅常遇春是因爲“卸甲風”病逝的,歷史上還有其他這樣的例子,像戰國時期魏國貴族,魏王豹等。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