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古代不打仗士兵也要吃飯 古人爲什麼一打仗就開始缺糧

古代不打仗士兵也要吃飯 古人爲什麼一打仗就開始缺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士兵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士兵每天都得吃飯,爲何一到打仗就天天缺糧?

俗話說得好:“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個人無論身體多麼強壯,本事多大,那都得吃飯,糧食乃生存的根本。如今咱中國的經濟好起來了,大家平時已經很少關心“吃飽”這件事,更多的是考慮“吃好、吃健康”。

然而一到關鍵時刻,糧食仍然是重中之重。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古代打仗,無論是多麼威猛的隊伍,一旦缺幾天糧,將士們上戰場腿都是軟的,那還打啥?而且筆者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古代打仗就是經常缺糧,那麼爲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平時大家不也是照樣吃飯,難道打仗就不夠吃了?別急,咱細細來分析。

古代不打仗士兵也要吃飯 古人爲什麼一打仗就開始缺糧

第一個原因:運輸途中的損耗

衆所周知,古代交通十分落後,跨個省可能都要幾個月,就以古代考生進京趕考爲例,唐代一個叫劉蛻的考生從九曲之南(靠近青海省)趕往長安,日行60里路,走了足足半年才抵達目的地,一路上是風餐露宿,費銀數百,而這單單只是他一個人趕路。

試想古代打仗,運輸的糧食可不是一星半點,少則幾千人的糧,多則幾十萬人的糧,光是負責運輸糧食的部隊,規模就很大,這些運糧隊的人和馬,也得吃糧,再加上運輸途中的消耗,能成功把一半糧食運到軍營,那都很不錯了,關鍵送到了這一批,運糧部隊又得回去,所以這一半糧食,還得給他們分出一部分回去路上吃。

《史記·平準書第八》中記載:“漢通西南夷道,作者數萬人,千里負擔饋糧,率十餘鍾致一石。”在秦漢時代,“一鍾”大約是6石4鬥,那麼“率十餘鍾致一石”也就是“路上要消耗10餘鐘的糧食,才能把1石運到前線”,這比例,想想都可怕,你說糧食怎麼纔夠吃?

古代不打仗士兵也要吃飯 古人爲什麼一打仗就開始缺糧 第2張

第二個原因:敵軍騷擾

在上文中提到,運輸途中消耗的糧食是非常多的,即使一路順暢,能運一半糧食抵達目的地就不錯了,這要是碰到敵軍半路埋伏,或者發生敵軍“燒糧倉”的事情,那簡直是要命,還記得“官渡之戰”中,曹操一把火把袁紹的糧倉燒了,袁軍的10000車糧草化爲灰燼,袁紹軍隊一聽說自家糧倉沒了,戰鬥力全無,10萬軍隊直接散了心,可憐大好的糧食就“送了命”。

第三個原因:古代的兵役制度

大家都瞭解,古代當兵基本不存在自願不自願的問題,統治者叫你來你就得來,那時候徵兵主要的來源就是廣大勞動者,打仗的時候,你是士兵,不打仗的時候,繼續回家種田。而且從漢代起,就出現了一種名爲“屯田”的制度,意思是大家不打仗的時候,就直接原地種田,不但省去了從遠處調糧的麻煩,還讓士兵們自給自足,減少國家的壓力。可一旦開始打仗,誰還有工夫繼續種地,而且一旦陷入長期作戰,後續糧食絕對跟不上。

古代不打仗士兵也要吃飯 古人爲什麼一打仗就開始缺糧 第3張

綜上所述,便是爲何一到打仗,就經常出現糧食不夠的原因。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