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人怎麼出門旅遊?乘坐什麼交通工具

古人怎麼出門旅遊?乘坐什麼交通工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怎麼出門旅遊?乘坐什麼交通工具?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我們當今社會有五一,十一黃金週假期可以山南海北到處遊玩,看到風景秀麗之處,也會發自內心吟出古詩詞讚賞于山河之壯麗,風景之優美。同時也會不由的想象古人是怎麼在節假日外出旅行的。

可以這麼說古人在很久之前就有出門旅行的習慣,如《周易·觀卦》中就有“觀國之光”的詞語,也就是後來“觀光”一詞的由來,即旅遊的意思。到南北朝時,著名的樑朝詩人沈約在題爲《悲哉行》的詩中寫道:“旅遊媚年春,年春媚遊人。”這是迄今所知“旅遊” 一詞在中國典籍中最早的一次出現。 到了唐代,隨社會旅遊活動的蓬勃發展,“旅遊”一詞開始被大量運用。如韋應物的“上國旅遊罷,故園生事微”;白居易的“江海漂漂共旅遊,一尊相勸散窮愁”等。它們充分反映了中國旅遊的悠久歷史

在古代平民百姓多以農耕爲主,加上統治者重農業輕商業。百姓很少有外出旅行,加之古代道路不像現在寬闊,也沒有現在的社會安定,可以說古人外出旅行一次艱難無比。不像現在出門汽車,飛機各種交通工具。古代著名旅行指南《山海經·海外北經》中夸父逐日的故事相比大家都是耳熟能詳,就是古代徒步旅行艱難的寫照。戰國時蘇秦遊歷求學,“贏滕履躋,負書擔囊,形容枯搞,面目黎黑。”“負書擔囊,觸塵埃,蒙霜露,越漳河,足重繭,日百而舍。”可謂飽嘗旅遊艱辛。但是哪怕這麼艱難依然阻擋不了古人去領略大自然美景,不然也會有各種千古佳話讓我們後人知道祖國山河之壯麗。

古人怎麼出門旅遊?乘坐什麼交通工具

那麼古人是怎麼出去旅行的呢?古人除了富商和官宦之家是很難有旅行的機會,作爲社會底層勞苦大衆也只有在探親路上享受一次旅行,窮苦書生上京趕考也是有機會的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窮遊吧。古人在外出旅行不像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那樣,公子帶書童,富家小姐帶丫鬟,到處遊山玩水,那只是少數,真正不富裕的古人外出旅行一次簡直可以說是搬家一次,還要多人一起保證安全。

古代不像現代交通發達,只需要帶一天或者幾天的零食乾糧就可以開心的去遊山玩水幾個月,手機點外賣。古人他們一般外出旅行會計算自己所走路程時日來決定自己所帶吃食多少,幾天還好,時間長了往往帶着幾旦糧食加上幾套衣物。可能有人會說古代不是有客棧嗎?這裏要解釋一下,古代客棧之間的間距上則幾十裏多則幾百裏的路程,外出旅行並不是八百里加急那樣穿梭在客棧城市之間。還有炊具上選擇,古人一般都是拿一些比較單一的炊具進行煮食,在旅行途中吃的可以說是差到極點。還會帶帳篷之類的住宿用具,在古代不像現在各種旅館,賓館可以住宿,古代客棧一般旅客是不會去的,一是價格高昂不是一般人可以接受的,萬一在住進黑店有點得不償失,一般會選擇在野外住宿,在野外也會點上篝火拿出餐具進行煮食,晚上都是時刻保持警戒防禦野獸的襲擊。一路上要攜帶食物、炊具、衣服、被褥、日用品等大批物件,還要裝載防身器械,要是有一輛載物力強、可靠耐用的座駕則最好不過。古人在這方面早已形成了共識——旅行最佳座駕,非牛車莫屬。

古人怎麼出門旅遊?乘坐什麼交通工具 第2張

在沒有智能手機之前很多人在旅遊中或多或少都會碰到一個棘手的問題---迷路。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現在基本上不會出現迷路的現象。古人外出旅行同樣也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他們最主要的認路工具還是看路碑,因爲古代地圖可以參考的地方是有限度的。主要還是以路碑、地圖、問路、看日頭相結合來辨別方向。

可以總結出古人外出旅行基本上是用車攜帶大量日常生活用具,並不是影視劇所演的那樣瀟灑的遊山玩水。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